1949年,马鸿逵逃跑时的“惊人之举”:把“女娃”当包袱一样甩下
引言:
&34;惊人之举&34;女娃&34;,这似乎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位倨傲的军阀竟然抛弃了自己的女儿,只为了带上两个儿子逃离战火纷飞的宁夏。这种重男载女的思想让人感到震惊,但却也暴露了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究竟马鸿逵是出于什么原因做出如此&34;?他抛弃女儿的代价又是什么?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画卷?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 马鸿逵狼狈逃离,背井离乡
1949年9月1日,大军压境,进驻宁夏已经为时不远。马鸿逵作为宁夏最后一任军阀,早已料到大势已去。他统治宁夏多年,手中掌握重兵,妄图凭借武力对抗人民 *** 的进逼,但终究力有未逮。8月下旬,马鸿逵打点行装,做好了逃离宁夏的准备。
彼时,马鸿逵家中骚动不安。除他的三个儿子马敦厚、马敦静、马敦仁和一个女儿马银莲外,家中还有六位姨太太相陪。马鸿逵原配夫人马柏芳出身名门,为他诞下三子一女。其他几位姨太太则多为草芥布衫,大多是从马家的家奴中挑选。
逃亡在即,马鸿逵必须作出取舍。他先是找到堂兄马鸿宾,动员其一同逃走。马鸿宾表示无钱无粮难以前行,马鸿逵便许诺包办一切开支。马鸿宾问及子女安排,马鸿逵毫不犹豫地说:&34;马鸿宾不愿如此抛弃子女,马鸿逵只得作罢。
临行前,马鸿逵将年幼的孙女马宁莲许配给远房马步青的儿子,意在削减包袱。他强逼年老多病的三姨太康小云前去兰州,将马宁莲送往未来夫家。康小云虽万分不愿,却也无可奈何。就在马宁莲踏上远嫁之路后不久,兰州城池突遭 *** 包围,康小云无计可施,只得留在兰州地界。
9月1日,马鸿逵乘专机仓皇而逃,带同两个儿子马敦厚、马敦静和三位姨太太。飞机在中卫上空盘旋,划出一个大圆圈,这是马鸿逵对马鸿宾最后的&34;。望着飞机远去,马鸿宾哽咽落泪,不禁感叹马鸿逵&34;。就这样,马鸿逵逃离了他统治多年的疆土,踏上了漂泊他乡的逃亡之路。
二. 舍女怀男思想根深蒂固
重男轻女,是旧社会根深蒂固的陋习。作为宁夏最后一任军阀,马鸿逵对这一思想的执着,体现在对待子女的不同态度上。在他逃离宁夏的关键时刻,这种思想更是表露无遗。
马鸿逵的长子马敦厚、次子马敦静均为他的嫡长子孙,自然被带在身边。至于三子马敦仁,早年沾染烟瘾,1941年就遗憾早逝,马鸿逵也只得作罢。可是对于女儿马银莲,马鸿逵却毫不留情。
1949年7月,马鸿逵做出一个&34;——将年仅十几岁的马银莲远嫁给马步青的儿子为妻。马步青乃马鸿逵的姻亲,两人虽无直系血亲关系,但都是宁夏军阀世家出身。马鸿逵此举,无非是为了减轻逃亡的负担。
当时宁夏局势已经严峻,马鸿逵的姨太太们无不恐慌万状。马鸿逵却依然我行我素,孟浪下定决心,必须将马银莲远嫁出去。为此,他迫使年逾七旬的三姨太康小云,亲自将马银莲送往兰州的未来夫家。
康小云原是一介草芥布衫,早年依附于马家的阔太太门下。1949年时,年事已高,身体更是每况愈下。马鸿逵却置若罔闻,强行命她前往兰州。康小云虽万分无奈,但出于对马家的忠诚,最终还是不得不听从吩咐。
就这样,马银莲在康小云的陪同下,踏上了远嫁之路。谁曾想,刚到兰州,兰州就陷入了人民 *** 的包围之中。康小云无家可归,只能隐姓埋名,留在兰州。马银莲的去向亦无人知晓。而这一切,都源于马鸿逵那根深蒂固的&34;思想。
三. 曾经的包袱后来的宝贝
旧社会的陋习往往是盲目的,舍近求远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马鸿逵将女儿马银莲当作包袱甩下,却没料到后来她的处境比被带走的儿子们还要好。
在马鸿逵仓皇逃离宁夏后,马银莲的去向一直是个谜。据后人考证,马银莲并未如马鸿逵所愿随康小云去往兰州,而是在路上被 *** 发现。经过 *** 的劝说,马银莲选择留在宁夏,没有远嫁他乡。
解放后的宁夏,马银莲受到了人民 *** 的周全照应。作为一个未婚少女,她不仅获得了 *** 的生活补助,还被安排在银川市一家工厂工作,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相比之下,被马鸿逵带同逃亡的两个儿子马敦厚、马敦静的处境就要艰难得多。随着 *** 政权的覆灭,马家财富渐被侵蚀殆尽。马敦静本是马鸿逵的宠儿,曾在其麾下任职要职。到了台湾后,他只能靠在工厂打工维生。
马敦静对马鸿逵抛弃女儿的做法耿耿于怀。1954年,他鼓足勇气向台湾&34;提起诉讼,要求取回女儿马银莲的抚养权。然而,诉讼最终以失利告终。不过,马银莲得知此事后,主动写信与父兄重拾联系。
此后多年,马银莲一直生活在宁夏。她后来嫁人生子,独子马爱玲成为马鸿逵晚年唯一的亲人。马鸿逵曾在台湾与美国之间辗转数载,晚年归隐台湾,只有马爱玲这个曾孙女陪伴左右。如此一来,当年被他视作包袱甩下的马银莲,反而成了他晚年唯一的亲人宝贝。
生活中往往充满了讽刺和无奈。马鸿逵当年的&34;思想,让他抛下了马银莲而保全了儿子们。但儿子们最终并未如他所愿活得比马银莲好,相反马银莲在新中国的生活远胜于他们。这一切,不啻是对马鸿逵旧思想的一记嘲讽与反讽。
四. 思想的枷锁难以挣脱
思想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左右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整个社会的命运。马鸿逵家族的兴衰正是旧思想捆绑下的一个缩影。
马鸿逵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源于旧社会的陋习,这导致他在关键时刻抛弃了女儿马银莲。而这一决定,最终酿成了家族支离破碎的结局。
被马鸿逵带同逃亡的两个儿子马敦厚、马敦静,后来在台湾和美国过着颇为窘迫的生活。马敦静虽一度想通过法律手段取回女儿马银莲的抚养权,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两兄弟晚年仅剩少许家产,只能靠打工度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年被马鸿逵视作包袱抛下的马银莲,在新中国政权的庇护下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她后来也成家立业,独子马爱玲更是成为马鸿逵晚年唯一的亲人。
马鸿逵的堂兄马鸿宾虽当年也曾表现出同样的旧思想,但在历史大潮的冲击下他终于觉醒了。马鸿宾后来表现良好,不仅获得新中国政权的原谅,其子孙更是在新社会中受到重用和器重。
可以说,马家族的这两股支流,一个被思想的枷锁所禁锢,一个则главную脱离旧思想的束缚,因此命运也发生了迥然不同的转折。
马鸿逵晚年时也意识到了自己当年思想的偏执给家族带来的祸害。马爱玲回忆说,每每提起女儿马银莲,曾经桀骜不驯的马鸿逵总是悔恨交加。不过,当年的&34;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马鸿逵一生经历了旧中国到新中国的重大历史转折,本应在这个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思想,但他始终无法彻底摆脱重男轻女等陈旧观念的束缚。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旧思想,最终导致他家族支离破碎,儿女分散,晚年凄凄惨惨。这无疑是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思想枷锁给马家留下的沉重代价。
五. 历史的转折与思想的解放
马鸿逵一生经历了旧中国到新中国的巨大转折,见证了思想解放对个人命运和家族前景带来的深远影响。
1949年,马鸿逵逃离宁夏时的&34;,充分体现了他对重男轻女等旧思想的顽固不化。在他看来,儿子是家族香火的传人,而女儿则只是他人的亲家,是可有可无的包袱。
但是,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男轻女、等级观念等旧思想受到了猛烈冲击,妇女地位开始彻底摆脱桎梏。马家族内也上演了一出思想解放与否的有趣对比戏。
马鸿逵的堂兄马鸿宾,在马鸿逵仓皇逃离时也曾表现出过类似的顽固思想。但在新思潮的冲击下,马鸿宾后来洗心革面,获得了新政权的原谅。他的子孙更是在新社会中得到重用和器重。
相比之下,马鸿逵则一直无法彻底摆脱重男轻女等旧思想的束缚。他虽也意识到了自己当年的&34;给家族带来的祸害,但已为时已晚。马家财富在他漂泊海外的那些年节节耗损,唯一依靠的只剩下当年那个被他视为包袱的曾孙女马爱玲。
新思想的冲击不仅改变了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命运,更改写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曾经被重男轻女等陋习所压迫的妇女群体,在新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机会。
而像马鸿逵这样顽固不化、无法接受新思想的人,在历史大潮的洗礼下注定会沉沦下场。马银莲虽当年遭到了父亲的冷落,但在新社会的照拂下最终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马鸿逵晚年只能依靠马银莲的后代马爱玲探望,不啻是对他旧思想的一记嘲讽。
历史总是在不断推进中发展,思想也在这个进程中不断解放和升华。马鸿逵家族的兴衰正是一个生动的注脚,揭示了思想束缚与思想解放对个人命运和家族前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