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马嵬兵变:原本只是诛杀杨国忠,李隆基为什么却弄丢了皇位?

中国历史4个月前 (08-06)370

《——【·前言·】——》

马嵬兵变,起初只是一次针对杨国忠的诛杀行动,然而结果却远超所有人的预料,李隆基竟因此失去了他的皇位。

这场突如其来的政变,看似偶然,实则蕴藏着深刻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因一次兵变而丢失了江山?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阴谋与较量?

《——【·杨玉环的身世之谜·】——》

大唐盛世,锦绣繁华。然而,在这表面的平静之下,却暗潮汹涌。杨玉环,一个出身寒微的女子,原本只是李隆基的儿媳妇。

但是,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李隆基对杨玉环一见倾心,为了能够名正言顺地拥有她,他想尽了一切办法。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杨玉环的命运,也改变了大唐的命运。

在这个过程中,李隆基表现出了一个帝王的决断和狠辣,他不惜违背伦理道德,也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杨玉环,也从一个平凡的儿媳妇,一步步成长为了一个能够掌控朝政的贵妃。

这其中,既有她个人的才华和魅力,也有李隆基的宠爱和提携。然而,这样的爱情,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却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李隆基先是将杨玉环送到了一座道观,让她成为了一名道士。这一举动,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不寻常的。一个皇帝的儿媳妇,怎么能够出家为尼呢?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

事实上,李隆基这样做,是为了掩人耳目。他知道,如果直接将杨玉环纳入后宫,必然会引起天下的非议。所以,他选择了迂回的策略,先将杨玉环送入道观,等风头过去之后,再将她接回宫中。

这个决定,虽然看似是为了保护杨玉环,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保护李隆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他不能允许自己的私生活成为天下人议论的对象,所以才会采取这样的措施。

而杨玉环,在这个过程中,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坚韧。她知道,只有配合李隆基的安排,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她忍辱负重,隐忍等待,直到时机成熟。

《——【·一人之下:杨国忠的权力之路·】——》

杨玉环重新回到宫中后,李隆基对她宠爱有加。他废除了皇后的位置,将贵妃这个品级推到了更高。

而杨玉环,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杨贵妃。这个决定,不仅巩固了杨玉环在后宫的地位,也为杨国忠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也开始在朝中崭露头角。他凭借着妹妹的宠爱,很快就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朝中的大小事务,几乎都要经过他的手。这样的权力,甚至让他有了左右朝政的能力。这其中,既有杨国忠个人的才华和野心,也有杨贵妃在背后的支持。

他们兄妹二人,可以说是一个默契的团队,在朝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然而,这样的势力,也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满和嫉妒。

他们认为,杨国忠是在僭越,是在挑战皇权。而李隆基,也开始对杨国忠的权力感到忌惮。只是,在杨贵妃的保护下,杨国忠暂时还能够安然无恙。

《——【·盛世之殇:安史之乱爆发·】——》

然而,这样的盛世,却在一夕之间分崩离析。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叛乱,大唐的国运开始走向低谷。

而在这场动乱中,杨国忠成为了背锅侠。他被认为是引发叛乱的罪魁祸首,所有的罪责都被推到了他的身上。

事实上,安史之乱的爆发,与李隆基晚年的失德有很大关系。他沉迷于声色犬马,对朝政的干预越来越少。这给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最终酿成了大祸。

而杨国忠,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他的专权和独断,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而他在军事上的失误,也给了叛军可乘之机。

然而,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杨国忠一个人身上,显然是不公平的。这场叛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整个大唐制度出现问题的表现。而李隆基,作为一国之君,显然也难辞其咎。

《——【·马嵬惊变·】——》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被迫逃亡。在逃亡的过程中,杨贵妃也随行在侧。然而,这一路却充满了艰难险阻。士兵们心中充满了怨恨,他们将所有的不满都发泄在了杨家人身上。

在马嵬坡,事情终于达到了 *** 。士兵们逼迫李隆基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以平息军心。而李隆基,在这个关键时刻,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

他没有保护杨贵妃,反而想要拿她当作替死鬼。这个决定,既有李隆基个人的考虑,也有当时形势的逼迫。他知道,如果不牺牲杨贵妃,自己的性命也难以保全。

而且,在士兵们的逼迫下,他也很难做出其他的选择。然而,这样的决定,却让李隆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不仅失去了深爱的杨贵妃,也失去了士兵们的信任和支持。从此以后,他在军中的威望大减,也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皇权易主·】——》

马嵬兵变后,李隆基的声望已经荡然无存。他的儿子李亨看透了这一切,决定趁机夺取皇位。他带着亲信前往北方,开始了自己的反击之路。

而李隆基,在这场政治博弈中,已经完全失去了主动权。当李亨自立为帝的时候,他甚至不敢有丝毫的异议。

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就这样黯然退场了。这其中,既有李亨的野心和谋略,也有李隆基晚年的失误和无为。李隆基在位时,过于沉溺于享乐,对朝政的关注越来越少。

这给了像李亨这样的人可乘之机。而马嵬兵变,更是彻底击垮了李隆基的权威。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亨的夺位,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这场政变,也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开启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新时代。

《——【·结语·】——》

马嵬兵变,是一场爱情与权力的悲剧。它揭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个人的命运是如何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

杨贵妃的美貌,成为了她的原罪;杨国忠的权势,成为了他的枷锁;而李隆基的失德,则成为了大唐盛世的终结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 ***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之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8/604046.html

“马嵬兵变:原本只是诛杀杨国忠,李隆基为什么却弄丢了皇位?” 的相关文章

乾隆人生中有43个妃子 乾隆最爱的女人是谁

乾隆人生中有43个妃子 乾隆最爱的女人是谁

对乾隆有43位妃子,他一生最爱的人是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常常说,帝王背后都有后宫佳丽三千,其中的“三千”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数量,而是作为夸张的手法表达很多而已。但即便如此,自古皇帝的后宫的确很多,其中清朝乾隆帝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根据目前掌握的记载来看,...

雍正为何要让鄂尔泰在自己死后辅政?原因是什么?

雍正为何要让鄂尔泰在自己死后辅政?原因是什么?

雍正帝,清朝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但倘心力之所不能,无可奈何之事,亦不得不为预备,不然则朕为天地列祖之罪臣矣……皇子皆中庸之资,朕弟侄辈亦乏卓越之才,朕此血诚,上天列祖皇考早鉴之矣...

诸葛亮打仗总是小推车上场 诸葛亮哪里来的底气

诸葛亮打仗总是小推车上场 诸葛亮哪里来的底气

对每逢大战,诸葛亮不坐战车,为何坐在小推车上?底气从何而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喜欢《三国》的朋友们应该都发现了,诸葛亮真的是一位‘神人’,才智暂且不提,单论他能在万军之前,仍能保持镇定这一点,就足以让人钦佩了。尤其是在战争的后期,诸葛亮每次出场,几乎都会坐在小推...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郭嘉有那么厉害吗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郭嘉有那么厉害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到底有多厉害?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要说古往今来喜欢的人最多最了解的故事莫过于三国,《三国演义》一书让这一时期的人物在历史上如同明珠般的上闪耀。一代奸雄曹操,忠义无双的关羽,智多如妖的诸葛亮。还有那号称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郭...

侯景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侯景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侯景,南北朝时期南朝汉政权的皇帝。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侯景是北魏朔州怀朔镇鲜卑人,少年时便是一条骁勇好斗、横行乡里的地头蛇。“及长,骁勇有膂力,善骑射”,由此被“选为北镇戍卫,稍立功效。”这条地头蛇在军营混得风生水起,很快拉起一支私人武装。他趁“魏末北方大乱”之际,率部投奔权臣尔朱荣...

孙韶: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孙韶: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孙韶(188年-241年),字公礼,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将领。孙韶的伯父孙河,本姓俞,孙策很喜爱他,便赐姓孙,将他列名孙氏家族之中。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建安九年(204年),孙河被杀,孙韶统帅孙河的军队,被孙权任命为承烈校尉。后任广陵太守、偏将军。黄...

朱元璋都已经推翻元朝了 朱元璋为何还视元朝为正统

朱元璋都已经推翻元朝了 朱元璋为何还视元朝为正统

对朱元璋推翻元朝后, 为何要尊元朝为正统, 还要对忽必烈建庙祭拜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生于元朝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16岁的朱元璋失去了4位亲人,这其中包括他的父母双亲,而且他本人还差点在饥荒中饿死。造成这一悲剧的深层次原因,除了天...

乾隆的弟弟弘昼被称为荒唐的王爷 他都做了什么荒唐事

乾隆的弟弟弘昼被称为荒唐的王爷 他都做了什么荒唐事

对乾隆弟弟弘昼是怎样的人?为何被称为荒唐王爷?做过哪些荒唐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三年(1738年)的某次早朝期间,乾隆皇帝的弟弟和亲王弘昼在朝会上因为一些小事与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一等公的讷亲产生了口角。随即弘昼不顾乾隆在场,就如同市井无赖一般,当着乾隆和...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