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大清亡了百年,但此国还在用大清国旗,至今不和我国建交,啥情况

中国历史1个月前 (08-15)160

我们可能知道,清朝的国旗是黄龙旗,之后清 *** 还要求各藩属国也都悬挂黄龙旗。因此当时许多藩属国,诸如朝鲜和一些东南亚小国纷纷挂上了黄龙旗,以求大清的庇护。

后来随着清朝的覆灭,黄龙旗也成为了历史,各国脱离了封建,走向了现代,也都纷纷设计了新的国旗。

但你知道吗,如今还有一个国家的国旗使用着类似的黄龙旗的元素,并且至今都没和我国建交,这个国家就是和我们接壤的,位于喜马拉雅东南角的“不丹”。

它为什么还在用那个古老的旗帜?又为何离我们这么近,却还没和我们建交呢?

喜马拉雅山脚的不丹

在遥远的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隅,隐藏着一片被世人称为“最后一片香格里拉”的神秘土地——不丹。不丹的地理位置独特,南北分别被印度和中国包裹,面积和我国的海南岛差不多大,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

喜马拉雅山脉的雄伟,让不丹成为了登山爱好者的天堂,而这里多样的气候,也孕育了多样的生态系统,从热带雨林到高山草甸,每一种生态都造就了独特的景观。

这里的人口虽然不多,但人民生活幸福,风土人情淳朴,他们崇尚自然,尊重生命,这在不丹的国策中也得到了体现——不丹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国民幸福指数”为国家发展目标的国家。

风土人情方面,不丹人热情好客,他们的生活方式深深植根于藏传佛教的信仰之中。宗教节日和庆典贯穿全年,人们通过舞蹈、音乐和戏剧来庆祝,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社会生活,也加深了社会的凝聚力。

不丹的社会结构较为稳定,尽管现代化的进程在推进,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依然得到尊重和传承,它静静地躺在历史的长河中,仿佛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却又以其独特的方式,与过往的历史脉络紧密相连。

历史上,不丹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唐朝,不丹就成为了 *** 吐蕃的附属国,直到9世纪才独立,之后便一直向中原王朝进贡。

清朝时期,统治者出于政治和军事的考虑,要求各藩属国悬挂黄龙旗,以示臣服与联盟。不丹,这个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小国也未能例外。

它虽地处偏远,却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了大清帝国在西南边陲的一道屏障,于是,黄龙旗在不丹的天空下缓缓升起,成为了两国友好关系的见证。

清朝中后期,不丹的乌颜·旺楚克建立了世袭君主制,并在英国殖民者的支持下与清朝划分了界限。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大清王朝早已消逝于历史的烟云之中,清朝的黄龙旗也已经成为了过去,但不丹的国旗却依然保留着黄龙旗的影子,成为了连接古今的一道奇异风景线,这是为什么呢?

不丹与“黄龙旗”的渊源

许多曾经的藩属国纷纷挣脱了封建的枷锁,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并设计出了代表自己国家的新国旗。

但在这股变革的浪潮中,不丹却显得尤为独特,它并未急于更换国旗,而是选择了继续沿用那面带有龙形图案的旗帜,只是稍作调整,将龙的形象简化,并赋予了新的寓意,以符合不丹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身份。

不丹的国旗,是一面鲜红与金黄交织的画布,中央一条白色飞腾的龙,不仅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更彰显了国家的独立精神。不丹之所以在1969年最终确定现在的国旗样式,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

不丹国王认为,黄龙旗虽源于清朝,但在不丹人民心中,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政治象征,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国家与民族的纽带。

这条龙名为“Druk”,在不丹语中意为雷霆之龙,它不仅是不丹的象征,也是保护者,代表着国家的力量与尊严。

这条龙与清朝的黄龙旗有所不同,它似乎在诉说着不丹虽受过邻国的影响,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独立性。

从19世纪英国的侵扰,到20世纪初乌颜·旺楚克建立的世袭君主制,不丹经历了数次变革。每一次国旗的调整,都是国家身份认同和 *** 意识的一次强化,但橙红色的配色,和白色的龙却始终没有改变。

不丹的国旗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一种宣誓——即使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要坚守自己的传统与文化。

为何不与我国建交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与中国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国家,却至今未能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微妙。

不丹作为一个内陆小国,长期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注重与周边国家的友好相处,避免卷入大国之间的纷争,因此对大小国家都是同等的态度。在国际事务中,不丹更倾向于保持低调和中立,以维护自身的安全与稳定。

不丹不仅没有与中国建交,他作为联合国成员国,也没有与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的任何一个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但另一边,不丹与印度的关系却稍显密切,自从1949年的《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签订以来,印度在不丹的对外关系上就扮演了重要角色。

印度不仅在安全上对不丹提供了保障,在经济上也有诸多援助,这种依赖关系使得不丹在制定外交政策时,不得不考虑印度的立场和利益。

不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皆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这个国家虽然经济相对落后,被列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但它却拥有着令人羡慕的幸福指数。

尽管中不两国尚未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但不丹与 *** 地区的民间传统、建筑样式和宗教信仰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于龙旗的继续使用,它或许会成为中不两国历史友谊的一个独特见证,和连接两国人民心灵的一座桥梁。

参考资料:不丹,为何拒绝与联合国五常建交——澎湃新闻;

不丹的对外关系——中国社会科学网;

不丹:一个幸福指数更高、环保意识最强的“雷龙之地”——百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8/605165.html

“大清亡了百年,但此国还在用大清国旗,至今不和我国建交,啥情况” 的相关文章

九子夺嫡雍正艰难上位 雍正的8个兄弟是如何阻挠的

九子夺嫡雍正艰难上位 雍正的8个兄弟是如何阻挠的

对清朝的九子夺嫡,雍正上位的艰辛路,8个兄弟是如何阻挠他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如果你们要是问我大清历史上同一个生母但关系最不好的一对兄弟是谁的话,那不用多说一定就是胤禛和胤禵了!我们都知道其实这两位阿哥的母亲都是德妃,按道理来讲他们两个人之间应该比和别的皇子更亲...

如果三顾茅庐的人换成孙权和曹操 诸葛亮的隆中对又是什么样的

如果三顾茅庐的人换成孙权和曹操 诸葛亮的隆中对又是什么样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三顾茅庐的是孙权或者曹操,诸葛亮的隆中对会怎么对?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首先刘备可以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是因为以他当时的地位,他是可以放下这个身段的。而孙权和曹操则不同,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孙策已经为他准备好了一切,文臣武将兼具。而曹操更是在起事之初...

法正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法正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

吕乂:三国时期蜀汉官员,生活俭朴,以清明能干著称

吕乂:三国时期蜀汉官员,生活俭朴,以清明能干著称

吕乂(?-251年),字季阳,荆州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吕乂出身南阳吕氏,自幼丧父,喜好读书弹琴。初任典曹都尉,管理盐税,迁绵竹县令,政绩卓著,拜巴西太守。诸葛亮北伐中原,以为汉中太守,督促农事,供应兵员军需粮草。诸葛亮死后,累迁蜀郡太守。后来...

王处直是什么人?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王处直是什么人?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王处直,五代十国初期北平国的统治者,王处存之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王处直是晚唐五代的义武军节度使、北平王,实力弱小,因此在朱温与李存勖之间左摇右摆以求生存。后来李存勖大败后梁,称雄河北,王处直只得死心塌地的跟随前晋。那他为何又要引辽人入侵,对抗强大的前晋呢。一,立足义...

同样都是令妃生的女儿 姐姐和妹妹级别为何一高一低

同样都是令妃生的女儿 姐姐和妹妹级别为何一高一低

还不知道:乾隆七公主和九公主都是令妃所生,为何姐姐却比妹妹高一个品级?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总是比故事还要有趣得多,历史上令妃确实是个奇女子,出身低微,汉人血统,她却能成为乾隆最宠爱的女人,权力冠绝后宫。令妃一生有四子两女,后嘉庆皇帝就是她的儿子,她所生的两女...

曹操的儿子那么多 最突出的人是谁,命运如何

曹操的儿子那么多 最突出的人是谁,命运如何

对曹操一生子嗣众多,最为突出的是哪几位?他们的命运又有何不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封建社会时期会出现一个男子有若干妻妾的情况,他们拥有这么多女子,往往会诞下众多子嗣。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以权利和地位论英雄,如果谁权势越高,那么他在择偶方面的特权也就越大。曹操作...

贺循:晋朝名臣,在地方颇有政绩,对朝廷礼仪多有补助

贺循:晋朝名臣,在地方颇有政绩,对朝廷礼仪多有补助

贺循(260年-319年8月28日),字彦先。会稽郡山阴县人,两晋时期名臣,孙吴后将军贺齐曾孙、孙吴中书令贺邵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贺循早有名声,与纪瞻、闵鸿、顾荣、薛兼并称“五俊”。初任五官掾、阳羡县令、武康县令、太子舍人等职,在地方颇有政绩。后退居会稽...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