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细读《资治通鉴》才发现:刘邦,从不和人性较劲

中国历史4周前 (08-31)110

为什么普通人对刘邦的评价不高?

刘邦粗俗、无礼,还经常调戏村上的寡妇,所以普通人眼里,他就是个无赖。

但在帝王眼中,刘邦的评价却很高。

唐太宗李世民曾评价他:“功名之先驱,天下之奠基者”

乾隆皇帝认为他:“仗义而西,三章之约,炳然应天顺人”

到了近代,教员评价: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为什么反差这么大?

因为角度不同。

普通人只看到了道德层面,在这个角度下,刘邦是一个懒惰、好色、还有点不正经的猥琐大汉。

而历代帝王站在权谋的角度看,刘邦知人用人、而且相当有战略眼光。

从这个角度看,刘邦确实很强。

下面,我们详细解析下刘邦的成功之处。

(一)史料故事

《资治通鉴》秦纪

二世皇帝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

九月,沛县的刘邦在沛地揭竿而起。

刘邦,字季,鼻梁高耸且眉骨圆凸,左腿有七十二颗黑痣。

他慷慨大方,非常喜欢结交朋友,不愿做家里的农活。

开始时,是泗上的亭长。

有个单父人叫吕公,此人善于相面,他一见刘邦就觉得他非同寻常,决定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刘邦。

后来,身为亭长的刘邦,负责为县府押送囚犯到骊山去做苦工。

途中,囚犯们纷纷逃亡。

刘邦估算了一下,如果这样下去,到了骊山囚犯可能就跑光了。

所以在丰邑的西泽中亭时,让大家停下来休息。

到了晚上,刘邦解开了囚犯们的绳索,对他们说:“你们都自由了,走吧!我也要逃了。”

囚徒中有十几个壮士,自愿跟随他。

在某次酒醉之后,刘邦夜晚穿过草地,路上遇到了一条大蛇。

他毫不犹豫,拔剑就斩。

有个老妇人出现,哭着说:“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化为蛇在路中间,被赤帝之子杀了。”

说完,老妇人突然消失。

在那之后,刘邦藏在芒山、砀山之间,不断有关于他的神奇故事出现。

沛县的年轻人听说了,很多都跑去投奔。

到了后来陈胜起义,沛县的县令也打算响应。

萧何和曹参提醒他:“您是秦国官员,如今要率领沛县子弟反秦,恐怕他们不听,不如招募在外逃亡者,可以得数百人,再胁迫众人,他们就不敢不听了。”

县令觉得有道理,于是派樊哙去找刘邦。

那时,刘邦已经有近百名部下。

谁料,县令突然反悔,想杀掉萧何和曹参。

两人得知后,立刻逃出城投奔了刘邦。

刘邦写了封信,射入城中,向沛县的百姓说明了利害关系。

大家于是杀了县令,迎接刘邦,尊他为“沛公”。

随后,萧何和曹参为刘邦招募了三千子弟,一同响应各地的起义军。

(二)解析

1、萧何的官比刘邦大,为什么要听他的?

两个原因。

之一,萧何怕被灭族。

在《史记》里,萧何有段台词。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

意思是,萧何本来就很尊重刘邦。起义时,大家都推萧何(县衙秘书)和曹参(监狱狱长)领头。

然而,萧何和曹参因为担心被灭族,都推辞了,反而推荐了刘邦。

父老乡亲也承认刘邦不凡,遇到过许多怪事(比如斩白蛇、七十二黑痣等等),于是最终选择了他来领导起义。

第二,刘邦手上有队伍。

起义前,刘邦身边聚集着一帮亡命之徒。

这伙人藏在芒砀山之间,典型的绿林好汉。

而且,策划斩白蛇的神迹后,逐渐有新生血液加入,刘邦的队伍不断壮大。

萧何等人要想起兵反秦,必须要拉拢这支力量。

因为这两个原因,萧何选择了让贤。

2、刘邦最强大的能力是什么?

其实,不光萧何,很多比刘邦牛的人,比如韩信、张良,都心甘情愿的跟着他干,凭什么?

答案就在于,在牛的人也有需求,或物质,或精神。

从员工的角度看,刘邦是更好的老板。

如果你是刘邦团队的一员,一定会深感荣幸。

刘老板的身上,每一个细胞都散发着优秀领导者的气质。

他对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了如指掌,更难得的是,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种信任让员工倍感温暖。

团队有人提出建议,即便是个门卫老大爷,他也会洗耳恭听,这种谦逊和尊重,哪个员工会不感动?

另外,刘老板还有一个优点,对奖赏从不吝啬。

刘邦读的书不多,但他确实很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对于萧何、张良这些顶尖人才来说,简单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早已不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

他们更看重的,是那种心灵上的归属感、被尊重的感觉,以及能否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刘邦,正是那个能满足他们这些深层次需求的人。

萧何在起义初期犹豫,不敢当领头人,推了刘邦。

刘邦不怂,挺身而出当了老大,为萧何解决了难题。

此后,刘邦对萧何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和尊重,将整个内政后勤都交给了他。

这种信任,让萧何在刘邦的平台上,实现了自己都不曾想象的价值。

在说张良,这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年轻时就敢策划刺秦大业,后来待在韩王身边,看了不少王公贵胄。

但直到遇见刘邦,他才真正找到了那个能听懂他、珍惜他的人。

刘邦不仅懂得如何用人,更知道如何学习、如何倾听。

他能迅速理解张良的意图(比如踩了下脚背就立即改口),也很听劝。

这种有心灵默契的老板,真的是打着灯笼都难找。

跟着刘老板有肉吃,还有能满足精神需求,大家自然愿意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一个领导,不需要去跟武将比武力,跟文官比谁读的书多,或是跟谋士比谁的计策更牛。

他唯一需要做好的,就是熟悉人才的能力,然后让他们各安其位。

他能倾听并采纳张良的建议,所以张良愿意跟他。他能够赋予萧何重任,萧何所以心悦诚服。他懂得如何恰到好处地赋予韩信权力,同时在必要时加以约束,甚至封其为王,韩信因此才对他死心塌地。

这些,才是一个优秀领导者所应具备的。

领导者,一定是全局的操盘手,而不是细节的具体执行者。

写在最后:

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曾说: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不是简单的买卖。

其实人际关系也是一样的,从本质上看,所有人际关系,其实都是一种交换关系。

说白了,就是价值交换。

再进一步讲,这种价值交换的本质,其实就是需求的满足与互换。

人的需求有层次,当低级需求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

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刘邦就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该给的钱,他从不吝啬,该给的尊重,也从不拖延。

所以,他才能团结这么多专业人才,为己所用。

关于作者:

周亦见,微信公众号“周亦见圈子”,欢迎各位关注,送你一本价值500元的《资治通鉴解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8/606586.html

“细读《资治通鉴》才发现:刘邦,从不和人性较劲” 的相关文章

曹操盗墓养活了军队好几年 曹操对谁的墓下手了

曹操盗墓养活了军队好几年 曹操对谁的墓下手了

还不知道:曹操究竟盗取了谁的墓,为何随随便便就能养活军队好几年?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无论是在什么时候盗墓,一般都被看作是十恶不赦的罪行。而封建社会为了防止盗墓的现象发生,统治者通常会制定严格的法律来限制盗墓者的行为。但是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的就是铤而走险的人。总...

推恩令相当于变相削藩 诸侯王为什么不反抗汉武帝

推恩令相当于变相削藩 诸侯王为什么不反抗汉武帝

对明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变相削藩,诸侯王们为什么无人反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武帝的“推恩令”是我国古代最强的阳谋之一,尽管诸侯王都知道“推恩令”的危害,但是却都无法抗拒“推恩令”的实行。因为“推恩令”在损害诸侯王嫡长子利益的同时,也让诸侯王的其他儿子获得了好处...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穆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顾荣弱冠时仕于孙吴,与纪瞻、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吴国灭亡后,与陆机、陆云一同入洛阳,号称“洛阳三俊...

刘备打仗都没有出现粮食问题 诸葛亮北伐时为何总出现粮食不够

刘备打仗都没有出现粮食问题 诸葛亮北伐时为何总出现粮食不够

刘备打仗多年很少缺粮,为何诸葛亮后来北伐,粮食总是不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死后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北伐先后进行了五次,但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蜀汉地区缺粮,刘备征战之时却似乎从来没有遇到过缺粮的情况,同样都是蜀汉,这截然不同的状况...

李卫死后 李卫的五个儿子过得怎么样

李卫死后 李卫的五个儿子过得怎么样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清代李卫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一代名臣李卫,他死之后,五个儿子过得如何?李卫是清代时期非常有名的官员,同时也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忠臣。李卫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在康熙帝时期没有受到重视,在雍正帝时期得到了重用,最高官职做到了、浙江总督、兵部尚书...

庆寿公主:宋仁宗赵祯第十女,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公主之一

庆寿公主:宋仁宗赵祯第十女,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公主之一

庆寿公主(1059年7月7日—1145年11月),宋仁宗赵祯第十女,母为昭淑贵妃周氏,公主下嫁右领军卫大将军、少师、康国公,德阳郡王钱景臻。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北宋嘉祐四年五月戊午(1059年7月7日)出生于东京潜龙宫,南宋绍兴十五年十月(1145年11月)去世于越州...

赵串珠:宋徽宗赵佶第二十八女,被金熙宗召入宫中

赵串珠:宋徽宗赵佶第二十八女,被金熙宗召入宫中

赵串珠(1114年 - ?),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的第二十八女。封号宁福帝姬。母亲是崔贵妃。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经历靖康之变(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时十四岁,没有嫁人。靖康之变后,与徽、钦二帝一起被俘北上,五起北行,押往金国。之后嫁给金朝第一位皇帝金太祖·...

姜公辅:唐朝时期宰相,护驾献策有功,后因言辞触怒皇帝被贬

姜公辅:唐朝时期宰相,护驾献策有功,后因言辞触怒皇帝被贬

姜公辅(730-805年),字德文,爱州日南(今越南清化)人,祖籍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唐朝时期宰相、“南安四贤”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出身九真姜氏。进士及第,起家校书郎,授右拾遗。召入翰林学士、京兆户曹参军。颇有才干和器识,敢于言事,深得唐德宗信任。建中四年...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