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赤峰市克旗前史

中国历史3个月前 (09-04)300

在清光绪中末期,随着旅蒙商业的发展,山东、河北、山西的 *** 大量涌入,克什克腾旗经棚镇曾一度与张家口、多伦、库伦(外蒙古乌兰巴托)并列,成为塞外四大商埠之一……

现在,经棚镇是克什克腾旗 *** 所在地,位于碧柳沟中段,三面环山,中间平坦,东北山脉绵延,西部山丘起伏,镇北有敖包山,镇南有“字山”,乌孙吐鲁河绕镇南而过,流经河南店黑水桥处汇入西拉沐沦河。

对于“经棚”这个地名的来历,现有三种说法:一是建城初期有诸多喇嘛云集于此,因无活动场所而“析杖搭棚念经”。据老一辈人讲,当年搭经棚的位置就在今天河西庆宁寺下面的一人胡同处。第二种说与之一种说法相似,因喇嘛搭棚贮藏经卷而得名。另据俄国人阿·马波兹德涅夫在1897年即光绪二十年所著的《蒙古及蒙古人》一书记载,此地过去盛产金子,为挖掘金子而搭的窝棚叫“金棚”,后将“金”易为“经”,即成“经棚”了。

从以上说法不难看出,“经棚”应当于宗教活动有关,当地从未有产金子的历史记载,“金棚”之说也有些无中生有。或许,因商业发达,“金棚”与现在的所谓“金街”有相似之义吧。据《满蒙都邑志》等书记载,在元代,今天的经棚镇是蒙古特薛禅部放牧之地,后建有喇嘛庙,即现存的庆宁寺之前身。清康熙初年,这里经常举办庙会,关内 *** 来此赶庙会时却无处栖身,便设帐与蒙古人进行贸易活动,最初是小范围的“相交易交”。乾隆五十八年,即公元1793年,随着蒙地的大量开垦,很多关内的 *** 来到这里,经蒙古王公许可,建造房屋,“渐成小埠”。

大约在一百多年前,经棚街已经相当的繁华了,有三条大街,东西走向,即前街、当铺街和后街。那时的街道很窄,两辆马车走个对面要费很大的劲儿才能通过,雨后更是泥泞不堪。

前街以手艺人开的铺子为主,有皮条铺、黑皮坊、鞍子铺、铜铺、银匠炉、木匠铺、饭馆子、铁匠铺、铧子铺、毡铺、毯子铺、皮袄铺、羊肉馆、粮店、烧锅等,还有坑人的“宝局”,即赌场。当中的这条街,因为曾有庆德亨和恒裕当等当铺,人们就管它叫“当铺街”了,后来又改为“大中街”,多是面铺、馃子铺、药铺、杂货铺。后街则主要以大商号的货栈为主,如大合公、庆泉涌,还有蒙盐局、驻军营房等。从庆宁寺往南,还有一条街,中段叫“蘑菇街”,有商会和小铺小馆。中段的名称不太雅,叫“王八巷子”,有不少杂货摊子、成衣局、理发馆、药铺等。

这些商号还各有各的商幌标牌,药铺挂着两行表示膏药的木制幌子;木匠铺挂着用木板做成的棺材图形,上写“出卖棺材”,下面还拴着红布;馃子铺挂着两块长方形的木牌子,饰以彩画,上写糕点名称,下拴红布;粮店则是宽木板做成的牌子,由名人书写 *** 的字号,悬挂在大门洞子顶上;饭馆子挂着用窄箩圈子做成的幌子,周围饰以布条,汉民馆用红布条子, *** 馆用蓝布条;理发馆则是五寸宽,一尺长,下有斜尖的白布幌子,上写“朝阳取耳,灯下剃头”字样。

在那时的经棚街里,还有很多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有推着独轮车卖羊肉的,喊着“羊肉嫩肥”;有卖熟货的,不住地吆喝“羊肚羊肝大羊头”;还有背着箱子卖烧鸡的;有挎着筐卖瓜子、花生、冰粮葫芦的;有卖豆腐的,豆芽的,有挑着挑子卖火油的,有挑着箱子卖小米面的,有磨剪子和刀子的,也有挑着货郎挑串院的,至于挑着担子卖菜的就更多了。

当年的经棚,以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主,间有其他的小生产者,经常有骆驼运输队从街内穿过。每六头骆驼为“一把”,由一个人牵引,“一把”接“一把”地把货物从外地运来,再“一把”接“一把”地满载离开。有时,成串的勒勒车也会聚在经棚街。这种车多是由牧民赶着,装的是从盐泡子拉的大青盐,一个人要赶十几辆。每到秋季的卖粮时节,大量的大铁车会从漫甸上来到经棚街里卖粮。这种车的轱辘上钉着大铁钉,上着铁瓦,挂着车铃,俗称“碰倒山”,有的五套,有的七套。河南人到经棚卖粮时,则使用“汗板车”,俗称“连轴转”,车上也挂着大铁车铃,嗡声嗡气地响着,从大街上走过。

在《蒙古及蒙古人》一书中曾这样记载道:经棚共有店铺500多家,每年运出的粮食不下三万车,从关东来的大车有一万辆,装载着白酒、烟草、茶叶、丝织品、棉布、麻油及部分面粉。这些货物除在经棚内销外,还经停经棚后再运往库伦及多伦诺尔等地。与此同时,因河北围场以南缺少牲畜,经棚又成为一个牲畜的转运场。大量的马、牛、羊等从巴林、阿鲁科尔沁等地聚集于此,甚至连阿巴嘎旗和苏尼特旗等地的蒙古人也前来卖牲畜。到清光绪中末期,随着旅蒙商业的发展,山东、河北、山西的 *** 大量涌入,经棚成为与张家口、多伦、库伦并列的塞外四大商埠之一。

据民国档案记载,当时的经棚可与美国驻张家口领事馆互通商业信息。另据一些日文资料记载,从经棚运出的绒毛及土特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日本和西欧。

三大铺子

经棚处在蒙古大草原的东南端,西拉沐沦河畔。这里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贡格尔草原的牲畜、皮毛、蘑菇、黄芪等土特产,更是驰名中外。

在当年,经棚街里的商铺大至可以分为山西铺、直隶铺和 *** 铺。

山西铺由山西人经营或投资,大多来自太原府北之定襄、忻县、代县等处,主要以粮米加工为主,兼营皮毛和日杂百货,面向牧区,以锡林郭勒盟为主。在这些商号中,以庆德正最为突出,是经棚街更大的商号之一,由山西阳曲县人刘英投资开办。山西刘家在经棚除庆德正而外,还开有庆德元、庆德亨、庆德诚三号,独立经营,各自核算,以庆德正为主号。庆德正开设于经棚前街南门里路西,从表面看很土气,虽经销棉麻百货日杂用品,但不如其他京货店铺火红齐全,其主要经营方向仍是面向广大牧区。庆德正在锡盟之贝子庙(现在的锡林浩特)设有分号,并以贝子庙为中心,在东乌旗的喇嘛库伦、西乌旗的王府,东、西浩其特旗、阿巴嘎旗均设有网点;在外蒙古的库伦也有分号,以库伦为中心,在三贝子、许德河、幽格吉尔庙设有网点。这样的商业布局形成了一个联接内、外蒙古的大网,以经棚本地之粮米和各种日用品为输出物资,远销外蒙古以及锡盟之各旗,再把大量的牧业产品运回经棚。另外,庆德正在多伦、张家口、林西、赤峰等地也有分号;在北京、天津设有办事处,以采购和推销商品,掌握行情,互通信息。

那时候,在经棚街内最活跃市面的是京货庄,即直隶铺。这些商铺的经营或投资者多来自宝坻、玉田、蓟县一带,故称“直隶铺”。这些商号多经营丝绸棉麻百杂百货等,门面华丽,商品齐全。直隶铺以合资为多,如福泉隆虽由邢士珍投资开办,但有墨林黑吐之韩凤鸣的股份,广义斋也是这样,有上沟之郭振东、郭汉臣的股份。这些商号和农区的贸易往来较多,如农村的大户需要什么物品时,只要开来一张清单,派长工赶着车来,即可拉回,一年三节结账,或到年末结一次账,这种关系叫“相与”;也可用“折子”买东西,和开清单的差不多。这些店铺大多资本不算雄厚,不能跨地区经营,只能在经棚本地开设门市。其中的恩记和润记比较特殊,不设门市零售,专门为货郎担、旅蒙商人以及各小商贩供货。只要有信用,无现钱也可以提货。但是,这些货郎或旅蒙商人从农村和牧区换回来的土特产品,也必须优先给这两个商号供货,价钱按市价不打折。

恩记是山海关人赵老阁投资开办,由王春华经营其皮毛业务。王春华也是山海关人,曾学徒于锦州皮毛店,后来经棚与赵老阁开办恩记。王春华对毛皮行非常的精通,解放后加入克旗土产公司。王春华在1977年退休时,土产公司派专车将其送回山海关老家并安排生活,于1979年病逝在家中。

当年,在经棚街的直隶铺有福泉隆、三庆源、德丰豫、广义斋、元增德、恩义和、成记、文厚昌、恒久号、荣福祥、三庆德、魁记、同兴源、义厚昌、合记、恩记、润记、福泉盛、广兴和、恒源合等二十余家。

*** 人最善于经营饮食行业,如饭馆、烧饼铺等,旅蒙行商者也不少。在经棚,早期的 *** 铺有白家马店等,后期有裕兴栈、天顺兴和西裕兴等商号,其中以裕兴栈最为有名。裕兴栈是 *** 人马秉裕开办的。马秉裕在小时候以打草为生,后来开设草棚子卖草,中年发家,在东小井处开一杂货铺,兼营米面加工,字号即“裕兴栈”。马秉裕出身贫寒,经商之法务实崇俭,效法山西人,故以山西人为掌柜,店员也是山西人也占多数。马秉裕非常善良,每年冬天都会暗中为山西籍店员的家里汇去钱款。第二年春天,山西来信,这些店员在感激之余只有竭诚以报了。到民国年间,马家在本地的乌拉博勒河、敖包、大王庙设有货庄,在林西、赤峰、张家口、北京也有分号和货店。除此而外,裕兴栈在外蒙古的库伦、幽格吉尔庙、三贝子、许德河设有分号;在锡林郭勒之贝子庙、喇嘛库伦、阿巴嘎也有分店。

在经棚的 *** 铺有裕兴栈、天顺兴、西裕兴、德泰兴、聚顺兴、瑞生明、玉记等八家。有的 *** 人还以“跑马桥”为生,即买卖牲畜时的中介,也叫牙行。民国二十年间,“马桥”设在经棚街灯棚(后来的克旗被服厂一带),也就是牲畜交易市场。当年,“跑马桥”的有一二十人,如王瑞堂、王瑞喜、王瑞祥、马玉升、李富清、马永臣、马永生等。这些人既懂膘情,又懂行情。成交之后,他们向双方索取报酬,这叫帮卖钱或茶钱。在进行交易时,谁都可以插手。分报酬时,凡是在场的,见者有份。他们还有很多行话,如一是叶子钱,二是门子钱,三是斜子钱,四是方子钱,五是麻子钱,还有什么老李钱、老海钱等。

只剩一户

最初,经棚城是建在敖包山西面乌孙吐鲁河左岸,到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已初具规模,城镇人口发展到八千多人。光绪二年,即1876年,乌孙吐鲁河水泛滥,冲走了整整的两条街,死亡近千人,还有两千多人无家可归,不得不到其他的地方去谋生,以至经棚镇曾一度荒芜。直到光绪十年,居住在达里湖畔的山东人王端仁聚众暴乱被平息以后,清 *** 派了以吴振清为守备的五百绿营兵驻守经棚,这才逐渐恢复起来。

再建经棚城时,放弃了西南面,移向东北面,选址在碧柳河与乌孙吐鲁河会合处的三角洲地带,即以庆宁寺为上缘,依山傍水,整个街道形成了一个“上”字。为了防盗,在第二次建城的初期,还在城的周围垒起一道城墙,“墙高两丈,原仅两尺,因而常遭歹人毁坏,不久就被弄得百孔千疮,豁口丫丫,甚是难看。”之后,为了寻求保护,经商人们请求,巡检司也由白岔迁来经棚。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 *** 完蛋了。1913年,即民国二年,经棚城又惨遭“黄军”和巴布扎布的两次兵燹之灾。其后,红枪会、四木匠、刘部等兵匪也入城破坏。到了民国二十年,经棚又处于崩溃的地步了。是年三月间,经棚县长范长龄在给热河省主席杨玉麟的告急电中这样写道:“窃查经棚地处边隅,原为外蒙通商要镇。自中俄告警,库伦不通,林西设县,商运已塞;又加十六年冬红枪会之乱,十七年贼匪进城(指四木匠匪部袭击经棚),十八年春刘部之乱,数十月间,街巷三次争战,惊恐之状,楮墨难宣。更有甚者,军需负担过重,已垫军费二十余万元。经棚全街一百四十余家商号,大多相继倒闭,现仅剩三十几家,还朝不保夕,萧条的街面,只余三、五摊贩,似此邱墟运数,为从来所仅见。为此,恳请驻军另筹给养;解除经库,经多禁运,以救此突黎。”彼此,全镇人口已由万人下降到三千人左右。

马秉裕于伪康德四年去世,裕兴栈交由其长子马专瀛经营。但这位马公子虽为人老实,却不会经营。在解放前,裕兴栈已经没落了。伪康德八年,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应付战场上的需要,在东北颁布了《特别非常时局法》,对经济实行统制,庆德正无法正常经营,于1947年全部撤回山西,仅有杜守田一户落在经棚

在一百多年以前,老经棚城有三条非常繁华的商业街,即前街、后街和当铺街(大中街)。在这三条东西走向的大街四周便是居民区了,常住人口大约有四五千的样子,有蒙古族、 *** 和汉族。其中,以汉族为多数,他们在祖辈或父辈时从山东、山西、河北等地迁到这里落户,民风淳厚朴实,生活崇尚节俭。这些 *** 有了钱也舍不得花,积攒起来放出去吃利息。等到钱攒多了,他们就买羊、买牛,钱再多一些可以盖房子置地。当年的物价听起来也不算贵,一元块来钱可买莜面一百斤,两块来钱可买到白面一百斤,六七块钱就能买一箱砖茶了,即三十六块砖茶。当然喽,那时的钱也难挣,一个徒工一个月能挣一块钱;当师傅的每个月能挣十块钱,算是相当不错了。

那时候,经棚还没有通电,家家户户到了晚上都得点灯:买卖人家点吊灯,富裕人家点罩子灯,穷人家点不带罩子的灯……这样的灯都是烧火油的。一百多年前,中国还不能生产火油,火油都是进口货,有美孚、亚细亚虎牌等,用三十斤的方铁桶盛着,人们管它叫“洋油”。“洋油”不便宜,实在困难的人家只能点麻油灯了,就是把棉花做成的灯捻子浸在麻油碗里,油烟很大,能把鼻孔熏黑了。街上也没有路灯,如果在天黑后上街就得拎着一个纸糊的灯笼了,里面点上蜡。

在当年,经棚镇只有蒙古族小学和汉族小学各一所,设备简陋,不满百人,另外还有私塾两所,学生也不多。因为文化落后,绝大多数人不识字,写信、看信需要求人,写对子更得找人,有时还会贴错。人们也非常的迷信,婚丧嫁娶、修建、动土、迁移、出门等诸事皆要找人查个黄道吉日,定个方位;有了病人不去找医生看病而是到寺庙里烧香许愿,找香头(巫婆)去花钱消灾。买卖家里供财神,迎喜神;汉族人家则会供上灶王爷、天地爷;稍富裕的人家除了供财神爷而外,还有供菩萨的,供长仙(蛇)、黄仙(黄鼠狼)、白仙(兔)、狐仙的。偶然来个说书的,人们都会围着听。说书的一手拿着半圆形的钢板,一手拿着鼓槌,旁边还有一个弹三弦的配合着,说的内容多是《杨家将》、《施公案》、《彭公案》等。报纸也不很少见到,人们对国家大事既不知也不感兴趣,谁来了给谁拿粮。青年妇女或姑娘,从不出头露面,除非唱戏或赶庙会,还得有上岁数的老太太领着。那时的女人没有文化,只能在家做饭、绣花,做针线活儿。但男人在外面还是挺有礼貌的,熟人相见要点头打招呼,对于长辈人则是作揖问好,也有脱帽行礼的。初次相见,更是相当的客气 ,比如“贵姓?”“免贵姓……”“台甫怎么称呼?”“我叫……”“府上在哪儿?”“舍下在……”“令尊可好?”“托福很好。”等诸如此类的文白相杂的问候语。

当时的人们常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又说:“穷干净,富邋遢”。不但随地吐痰,还随处便溺。因为没有公共厕所,在院子里垛一个矮墙,女人们在里面就地“方便”,男人则多数到街外去解决。街上也没有垃圾箱,随便倒垃圾。每到夏天,臭虫、蚊蝇、跳蚤横行,霍乱病流行。

压马·轿车·抹房子

其实,所谓的“繁华”是相对而言的。

当年,老经棚镇尽管曾一度商业繁荣,但也只有少量的灰色砖瓦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建筑还是土房。各家的窗户上只有一两块玻璃,其余全糊白纸。每到春季,家家户户都要拉黄土和泥抹房子。尽管如此,在夏天若遇到连阴天,不少人家的房子还是会漏雨的,甚至是房倒屋塌。雨后的街道很泥泞,很窄,全街里没有一辆汽车,稍微有钱的人能坐着套骡子的轿车就不赖了,如果是再讲究一点儿的人也只能坐“燕飞轿车”,也就是在骡子拉的轿车的基础上加了一些装饰,车厢两边有八寸见方的小玻璃窗,大绒布镶边,前面有帘子,辕口平放着矮腿长凳,以备上下车时使用。庄户人家的妇女出门时,只能用棚杆儿搭个棚子,苫上毡子,这种车叫“薄棱子车”。还有不少骑马的,也有骑毛驴的,多数人步行。出远门时,如上林西、赤峰、承德、围场、多伦、张家口等地,则须雇轿车。因此,经棚街里也就有了以赶轿车为业的人,一走门就是十天半个月的。那时,在经棚街里干这一行的主要有艾六、张才、张金、李元德、李元胜、李元才、张屏文等人。这些人常出门,熟悉地理,更懂得一些出门的规矩,哪怕遇到土匪,也不慌张,有时凭口才和胆量就能应付过去。

当年,从经棚到多伦有前道和后道之分。前道近,但土匪和截道的多,走扎木苏营子、黄家营子、沟门店、北井子、公沟、沙岭河、胡罗布诺尔、五眼井子、沙坝、赵古堆儿、截断沟、公鸡脑等地,须走六天。因为前道常闹贼截道,人们大多选择走后道,也就是顺着草地走,经达王庙、达里诺尔进入锡盟蓝旗再折而往南,到多伦。这一路上风餐露宿,要走十天。

在老经棚城,有权有势的人还讲究骑“走马”,一天能走三四百里地。所谓“走马”就是马在走路时,左边两条腿迈出,右边两条腿着地;右边两条腿迈出,左边两条腿着地。如此左右交替地走路,又快又稳,不会四个蹄子乱蹦,跑起来一溜风,骑着非常舒服。据说,在这种马的背上放一碗水,跑起来也不会洒。

“走马”并不是生下来就那样的,而是要经过人为训练而成的,即“压马”。当年,在经棚街的“压马”能手有白玉廷、丛振奎。他们一次只能训练一匹马,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报酬非常的丰厚。因为如果不会“压马”,就把马给“骑撺”了,也就是把马骑出毛病来了。“压马”的人很辛苦,从喂草、喂料、饮水到蹓马、刷洗等,都必须亲历亲为,所使用的鞍子、镫、嚼子以及捎绳、“二五眼”等也都必须配套合适。在“压马”的过程中,人要压住马,不能让它蹦起来;还要用双腿夹住马,让马顺着路跑。到了人和马较劲儿时,骑马人要双脚蹬马镫,左手勒紧嚼子,给马两鞭子,把马训练得服服帖帖的。在两三里远的路上“压马”时,策马扬鞭,去时快,回来时慢,压了一趟又一趟,直到马老实了,出汗了,再牵着蹓,一天可以这样“压”两次,随时纠正马在走路时的毛病;如果遇到难驯的马,还必须找一段有道槽子的路,让马在道槽子里走,从五六里远的道槽子骑过去,再从另一头慢慢地骑回来,直到骑出汗来。如此这般,反复训练几个月,才能让一匹普通的马成为会走的马。人们骑着“走马”,配上好鞍韂,戴上“吵子”(串铃),马走銮铃响,马上之人会感觉非常的有面子。

在老经棚街里,还曾有过“赶马趟子”的人一群人,如人称“杨老五”的杨振才。年轻时,杨老五给“裕兴栈”商号赶马,往返于通辽、哈尔滨、长春、伊春、黑龙江之间。这样的人有丰富的放马经验,将马群赶到目的地时也不掉膘。据说,其中的讲究很多,讲究冬天下大雪不能让马站脚,到春天要顺风放,夏天顶风放,夜间打着扇子面放,冬天不下大雪不能吃干草等。因为“赶马趟子”非常的辛苦,除工钱外,东家还要另外送给赶马人一匹马。

一百多年前,经棚四周的农村没有卖东西的商店,农民无论离街里多远,除了找人捎办,就得自己上街来买。有急事时骑马,办完事再连夜赶回去。有的赶车来,捎带买点儿土副产品或柴草之类的东西。因为四乡的人都来买东西,所以赶集上街的人很多,旧经棚街不大,但各业俱全,做买做卖,人来车往,非常热闹。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交通工具除了骡子和马而外,还有骆驼也是必不可少的。那时,除了牧区的牧主饲养着大批骆驼而外,在经棚街里也有几家骆驼养殖户,总计约五六百峰。如刘奎山家有两百头,还有幼驼两三头在草地上放养着。其他如李占奎、左长有、李朝忠、金瑞廷等,各有四五十头。他们既是东家,又要牵着骆驼在草地上往来奔波,以养家糊口。

口蘑·草地·鲜果局子

当年,作为通蒙之重要商埠之一的经棚,除了各大铺商经营对蒙贸易而外,还有很多专门从事这一行当的个人,俗称“跑草地的”,即旅蒙商人。这样的一些人不但要会说蒙古话,还要对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以及生活习惯非常的熟悉。他们有的独资经营,有的三五人合资经营,各走一路,如去阿巴嘎的就专去阿巴嘎,走乌珠穆沁的专走乌珠穆沁,还要备有牛车、帐房和生活用具,随处可食宿,行动方便。这些人每年都可以从锡盟各旗换回大批的牲畜、皮张、绒毛、蘑菇等土畜产品,同时也推销了经棚的粮食、糕点、杂货等。据说,正是因为经棚“庆德正”在库伦开设了分号,将技术带到了那里,外蒙古才开始种植小麦的。

大量的牲畜、皮毛、蘑菇、药材等土特产品在经棚聚集,再分别运往多伦、张家口等地。如老羊皮,运回经棚,再转运到锦州,销往东北各地。獭子皮、羊绒、羊毛、牛皮,从经棚转运往张家口,再从天津打包出口;蘑菇和其他细皮子则多数运往张家口,在张家口经过再加工之后才能转销外地。

早年间,张家口一带并不出产蘑菇,那里的蘑菇全部产自克旗和锡盟。但俗话说“出处不如聚处”,张家口在清朝时是对蒙贸易的大商埠,因而在张家口的蘑菇数量很大,有许多专营蘑菇的店铺。所以,京津一带的人们就把来自张家口的蘑菇叫“口蘑”,而把来自江南一带的蘑菇叫南蘑。特别是克旗的“灰统梁”所产的蘑菇,更是“口蘑”中的珍品。

综观老经棚的商贸史,大商号和旅蒙商人的贡献是巨大的。除此而外,还有一些精明的商人瞅准时机,在经棚开办过一些在那时相对“小众化”的买卖,如照相馆和鲜果局子等。在民国初年,有河北人苗德润来经棚开设书店“锦丰泰”,经销各种书籍、笔墨、纸张兼刻字,是经棚独家经营书籍文具的商号,解放后关门。在伪康德二年,有河北人李福章来到经棚,在大中街开设了“福和斋”,经营印刷及刻字业,后又兼营照相,照相师叫王建勋。从那时起,经棚才有了石印和照相。解放后,“福和斋”并入热河省印刷厂。当年,“馥盛玉”是经棚街里惟一经销糖果、食品的商店,开设于兴隆街(王八巷子)路西。这个“鲜果局子”从长春、沈阳、天津、赤峰等地运来各种糖果、罐头、果脯等新鲜食品,尤其如香蕉、凤梨、蜜桔等少见果品,在经棚行销。解放前,这个鲜果局子已倒闭了,掌柜的回家了。注:配图来自 *** 。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9/606861.html

“赤峰市克旗前史” 的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刘封与关平二人的实力怎么样?有何差距?

三国时期刘封与关平二人的实力怎么样?有何差距?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手下大将很厉害,比曹操和孙权的大将都厉害,比如,五虎上将,虽然五虎上将厉害,但是,除了五虎上将和魏延,能拿得出手的已经不多了,不过,有一些后起之秀还不错,比如,关平和刘封,这个两个人,论武力谁更厉害呢?要比较刘封和关平,可以拿...

刘邦公布过项羽十大罪状 这些罪名是真的吗

刘邦公布过项羽十大罪状 这些罪名是真的吗

还不知道:刘邦曾经公布项羽十大罪状,这些罪状都是真的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趣谈答案:这十大罪状都是真的,但是刘邦公布的项羽十大罪状,并不是说给项羽听的,而是说给当时自己的部下听的。刘邦奇特的部队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刘邦从最开始的泗水亭亭长,转眼之间就已经变成...

朱聿键是什么人?他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朱聿键是什么人?他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朱聿键,南明第二位皇帝,后世称为隆武帝,也称唐王,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李自成大军攻进北京城后,于煤山自缢殉国。此后,在南方陆续出现了多个政权,流落到南方的明朝藩王们,在一些不愿意降清的士大夫的拥戴下,或称帝,或以监国名义,扛起了南明...

刘备如果能统一三国之,一定会除掉哪些人?

刘备如果能统一三国之,一定会除掉哪些人?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兔死狗烹”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已熟悉了。它的意思是指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在三国之前,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霸业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

曹操请华佗治病 曹操为什么还要杀华佗

曹操请华佗治病 曹操为什么还要杀华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华佗死于曹操之手,当年曹操为什么非要斩杀华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中国历史时期有很多的名人都是意外而造就了非凡的人生的,其实他们本心本质并不在此,比如名医华佗。华佗作为中国封建历史时期最为著名的一位医生,他留下了很多的传说...

魏冉:战国时期秦国大臣,一生四任秦相,深受宣太后宠信

魏冉:战国时期秦国大臣,一生四任秦相,深受宣太后宠信

魏冉(别名:魏厓、魏焻),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他拥立了秦昭王,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后被秦王罢免,“身折...

孙贲:东汉末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孙贲:东汉末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孙贲(?—210年或219年),字伯阳,吴郡富春人,孙坚同母兄长孙羌之子,孙策和孙权的堂兄,东汉末年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贲父母早死,弟弟孙辅还是婴孩,孙贲独力养育孙辅。孙贲初时为郡督邮守长,孙坚于长沙起兵,孙贲弃官跟随孙坚。孙坚后战死,孙贲统领孙坚部众...

高顺比张辽和臧霸更有能力 曹操为什么还要杀他

高顺比张辽和臧霸更有能力 曹操为什么还要杀他

曹操为何降服张辽和臧霸,却杀死最有能力的高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吕布作为群雄之一,以其勇武而名动天下。有着飞将军的美誉,但是其人品实在是过于败坏,先后杀死自己的义父董卓和丁原。可见吕布是个反复无常,见利忘义的真小人。而在...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