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湖北“寄死窑”多残忍?满60岁被送洞中,一天减一顿饭,直至饿死

中国历史3个月前 (09-04)290

前言

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中,&34;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美德。

然而,传闻古时在湖北武当山有这样一个丧葬习俗——寄死窑。

老人只要满60岁就会送到早就挖好的洞里,之后家人送饭会一天少一顿,直到老人饿死。

这种习俗的存在,与我们熟知的孝道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此事是否为真呢?

本文内信源来自(北京青年报等),并掺杂部分个人观点,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寄死窑的发现

2001年5月,湖北民间学者刘守华带领着一群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前往湖北武当山完成探寻任务。

他们的目标是一个被称为&34;的神秘遗迹。当地党支部书记胡世勇成为他们的向导,带领队伍穿越蜿蜒的河谷,攀爬陡峭的山坡。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胡书记停下脚步,指向山壁上一片茂密的灌木丛。&34;他神秘地说。

几个年轻人迫不及待地爬上去,拨开灌木,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呈现在众人眼前。

这是一个人工开凿的洞穴,大小恰好能容纳一个成年人。洞内结构精巧,墙壁上还有小孔,可能用于放置油灯。

更令人震惊的是,据胡书记介绍,类似的遗址在武当山一带已发现40多处。&34;的名字来源于一个令人不安的传说。

据说在古代,年迈的老人会被送入这样的洞穴。起初,家人会送食物,但随着时间推移,供给逐渐减少,最终洞口被封死。

这种做法听起来残忍至极,让人难以接受。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多关于寄死窑的细节被揭示出来。

寄死窑的传说

2005年,一位武汉大学宗教学系的老师在武当山镇采风时,从当地78岁的方永海家中听到了更多关于寄死窑的传说。

方永海讲述道,很久以前,&34;有个不成文的法令,6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没死就依法活埋。

一位大臣为了保护年迈的父亲,在山上挖了一个洞,让父亲住了进去,每天派人送饭。这就是寄死窑的最初形态。

随着时间推移,寄死窑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最初只是简单开挖的土洞,非常原始简陋。

到了汉代,随着砖石结构建筑的普及,寄死窑才演变成人们后来看到的模样。

随着调查范围的扩大,研究团队在湖北郧县五峰乡大树桠村的花栎湾有了更多惊人发现。

这里的&34;呈现出多种形态,每一种都让人不寒而栗。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沿汉江岸边修建的洞穴。

当地流传一种说法,认为江水涨潮时能冲走老人遗体,不留任何痕迹。

令人震惊的是,这种方式竟被视为&34;的归宿,因为据说可让后人&34;。

这种观念折射出当时社会对生命和死亡的冷漠态度。

另一种被称为&34;的设计更是令人毛骨悚然。这种洞穴入口狭小,仅容一人匍匐而入。

洞内结构如同一个原始的&34;装置:尽头处有一个恰好与人头大小相当的凹槽,上方悬着锋利的石刃。

据传,老人不堪饥寒折磨时,可将头伸入凹槽,用力向上一顶,借石刃结束生命。这种设计反映了一种极度扭曲的&34;考虑。

还有一些洞穴似乎体现了一丝&34;关怀。这类洞穴允许家人在短期内给老人送食。

有的洞装有门栓,家人送饭时会打开门栓,递送食物并取回旧碗,然后重新上锁。

另一些则完全封闭,只留一个小孔用于递送食物。然而,这种&34;往往只持续三到七天,之后洞口便会被永久封死。

关于寄死窑习俗的起源,最早的记载来自唐朝张鷟的《朝野佥载》,其中提到:&34;

这似乎暗示了最初的&34;行为可能是老人的自愿选择,为了节省粮食,给年轻一代更多生存机会。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老人们可能认为自己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成为家庭的负担。

为了让年轻人有更多的食物和资源,他们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这种行为虽然令人心痛,但也体现了老一辈对后代的无私奉献。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34;可能演变成了&34;,被一些不孝子孙利用,成为遗弃老人的借口。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了将未到年龄的老人送入寄死窑的情况。这种演变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道德的沦丧。

寄死窑习俗的废除也有着有趣的传说。有说是唐中宗李显在被贬至湖北期间发现了这一陋习,并上报官署予以禁止。在他的影响下,这种陋习慢慢消失了。

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大臣借助父亲的智慧降服&34;,从而让皇帝意识到老人的价值,最终废除了这一残酷的法令。

据说,有一天外国来了一只巨大如牛的&34;,无人能制服。一位大臣向住在寄死窑里的父亲求助,老父亲建议用一只9斤半重的大猫来对付西鼠。

大臣找遍集市,更大的猫只有9斤重。老父亲灵机一动,让儿子给猫喂半斤鱼肉。

结果,大猫轻松降服了西鼠。皇帝被老人的智慧折服,当即下令废除了60岁活埋的法令。

这些传说虽然真实性存疑,但反映了人们对这一习俗的厌恶和希望废除的愿望。

它们也体现了人们对老年人智慧和经验的认可,暗示着社会观念的逐渐转变。

然而,随着更多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寄死窑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寄死窑是否真实

2005年,一场由国家地理杂志记者黄绍坚主导的实地调查,为&34;之谜带来了新的转折。

这次探访不仅挑战了此前的普遍认知,更为这个千年谜团提供了一个更为理性和人道的解释。

黄绍坚的调查首站是备受关注的花栎湾。在这里,他确实发现了一处带门的洞穴。

然而,木门早已风化,洞内只有杂草丛生,并无人居住的迹象。这一发现与之前的传说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一处较大的洞穴中,黄绍坚发现了疑似汉代的墓室结构。

虽然棺椁内部没有墓志铭或彩绘,但考古人员已经采取了保护措施。这一发现暗示,这些洞穴可能具有完全不同于&34;的功能和历史意义。

黄绍坚的观察还揭示了这些洞穴的物理特征:大多高度仅90厘米左右,深度不超过1米。

他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34;

这种质疑不仅基于人体工程学,更触及了&34;传说的核心。

最为关键的是,在所有被调查的洞穴中,均未发现人骨或长期居住的痕迹。这一事实极大地削弱了&34;理论的可信度。

在调查过程中,黄绍坚听到了一个新的解释:这些洞穴可能是&34;。

在土匪猖獗的年代,当地人会在山上挖掘这样的洞穴,携带少量食物,用于临时躲避土匪的袭扰。

这种解释不仅更符合人性,也与洞穴的实际结构相吻合。

此外,寄死窑的存在也与古代赡养老人的规定相矛盾。从西周时期开始,就有关于照顾老人的具体规定。

《礼记》中记载,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必须吃细粮,六十岁以上每顿都要有肉类。到了七十岁,还要增添辅食。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更是规定,家中有七十岁老人的,可以让一个儿子免除无偿劳动的工作。

这些规定与寄死窑的残酷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增加了这一习俗存在的可疑性。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在某些特殊时期或特定地区,可能确实存在过类似的陋习。

毕竟,人类历史上不乏残酷和不人道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很可能是极少数,而非普遍现象。

结语

寄死窑的传说,无论真假,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同时,也警示我们要警惕人性中的阴暗面,不要让功利主义和自私自利蒙蔽了我们的良知。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能看到一些类似&34;的行为,如将老人送入养老院后长期不闻不问,或是将老人遗弃在车站或桥洞下等。

这些行为虽然不像寄死窑那样极端,但本质上同样令人不齿。它们反映了某些人对老年人的漠视和社会责任的逃避。

这提醒我们,尊老敬老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每个人都会老去,今天我们如何对待老人,就是在为自己的晚年铺路。

同时,我们也要正视社会问题,呼吁完善养老体系,为老年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只有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资料来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9/606863.html

“湖北“寄死窑”多残忍?满60岁被送洞中,一天减一顿饭,直至饿死” 的相关文章

夷陵之战刘备惨败而归 刘备怎么做才能打赢

夷陵之战刘备惨败而归 刘备怎么做才能打赢

刘备怎么才能打赢夷陵之战?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给蜀汉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在这场毁灭性的败仗中,刘备率领的蜀军几乎全军覆没。不过虽然事实证明刘备攻打东吴是错误的决定,可是在刘备出征的时候,蜀汉上下没有人认为蜀军会失败。这说明刘...

孙綝在东吴是什么地位?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孙綝在东吴是什么地位?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孙綝字子通,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权臣,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的一个存在。东汉末年,先有董卓,后有曹操,这都是大家最熟悉的。三国鼎立时的司马懿父子,有些诸葛亮的黑粉,认为诸葛亮是蜀汉的权臣,今天我们来聊聊三国最年轻的权臣——孙綝!宗室出身,年少掌...

石庆是什么出身?他的生平经历如何?

石庆是什么出身?他的生平经历如何?

石奋家族,一个西汉王朝的历史上的显赫的家族。石奋靠着言传身教,对后代子孙教育让后世几代人都成为汉朝的肱骨之臣,身居高位。连汉景帝刘启也忍不住啧啧称奇,并赐给石奋“万石君”的雅号,从此“万石君”就成了石家的光荣称号。石庆,河内郡温县人,石奋之子。石家的门风谨慎保守,举世闻名,所以石庆在年少时便十分谨慎...

康熙死后雍正没有将宜妃封为太妃,原因是什么?

康熙死后雍正没有将宜妃封为太妃,原因是什么?

宜妃是康熙朝早期宠爱的四妃之一。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在清朝,先帝去世后,新继位的皇帝往往会尊封先帝的妃子们为太妃,并把她们的养老工作安排妥当。可是康熙才去世15日,雍正却发上谕,狠狠训斥了康熙的妃子,58岁的宜妃。不光如此,雍正和乾隆在尊封先帝嫔妃时,也都把宜妃排除在外,这是怎么回...

诸葛亮死后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诸葛亮死后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三国诸葛亮死的时候,为何口含七粒米?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我们谈起三国时期,一定会被那段时期所发生的事迹所惊艳。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那段时期里一些经典人物用他们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传奇故事,也让那个乱世增添了靓丽的一笔。而我们谈起三国里的人物时,大...

张安世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安世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安世,西汉大臣,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张安世是汉初著名酷吏张汤之子,因擅长书法被安排到尚书台供职。他“精力于职”,经常主动放弃朝廷法定节假日,加班加点,一门心思扑在工作和学习上。天道酬勤,凭着勤勉努力和超群记忆力,张安世得以脱颖而出:汉武帝巡幸河东时,随身携带的书箱不慎遗失三个...

刘惇:三国是东吴官员,擅长占星术数

刘惇:三国是东吴官员,擅长占星术数

刘惇,字子仁,平原人。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东吴官员,擅长占星术数。与吴范、赵达、严武、曹不兴、皇象、宋寿和郑妪合称东吴“八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刘惇,字子仁,是平原人。因战乱而避难各地,客游庐陵,在孙辅手下作事。因知晓天文、懂得占卜而闻名南方。每当有水灾、旱...

历史上雍正登基之后,是如何对待胤禔和胤礽的?

历史上雍正登基之后,是如何对待胤禔和胤礽的?

雍正皇帝是清盛世承前启后的大政治家,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康熙去世前,在传位给雍正的时候,曾对雍正交代说,让他要善待皇长子胤禔和废太子胤礽。不过,雍正当了皇帝以后,却只是对胤礽稍微好一点,对胤禔却没有任何“善待”的举动,这是怎么回事呢?雍正“善待”废太子胤礽,主要表现在,他上台后,立刻...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