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的好色将军,却活了103岁,生个儿子家喻户晓
引言:
世人皆知孙元良是一位抗日名将,然而他却又有&34;和&34;的雅号。这位功勋卓著的军人,究竟经历了怎样奇特的人生际遇?他又是如何留下如此两面三刀的评价?更令人觉得有趣的是,他居然生了一个在华语影视圈无人不晓的明星儿子。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父亲?他与那位儿子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因缘?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 孙家世家巍巍,孕育英雄
孙氏家族,自古以来就是浙江绍兴一方儒雅人家。孙元良的祖上多有翰林之才,更有祖籍之伦常,素以孝悌著称于乡里。孙元良出生于此书香门第,自小熏陶于诗书传家的氛围中。
岂料命运捉弄,孙元良的父亲孙廷荣仕宦无年,早早归了黄土。辛亥年间,淮军哗变,孙家遭劫掠一空,从此家道中落。孙元良尚年幼,已不得不尝尽人世的艰辛滋味。他曾在私塾读书,师从严厉而有阅世之识的先生,从小就令孙元良饱读诗书儒家文献,终日浸淫于孔孟之言。
孙元良幼年时期的荀悦锥生活,与后来行伍当中的磨砺历程交相辉映,这早奠定了他日后功名双全的命运。祖祠中的神龛已将他列于先世英侯豪杰之林,对他的期望便如孙姓一般,皎洁灿烂、生生不息。
1922年,十八岁的孙元良考入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师从当时的名师大家。那时的孙元良已落满文雅儒童之风骨,遇任何场合都从容镇定,举止得体大方,令师长赞许。两年后,孙元良如愿以偿考入之一期黄埔军校,在孙文与蒋介石的亲自领导下接受严格训练。
黄埔当时正是一代名校,源源不断涌现出了无数捍卫民族的志士英才。蒋校长慧眼识英杰,十分赞赏孙元良这个富有传统儒雅气息、又勇猛剽悍的新生代军人,预见他必将是振兴民族的栋梁之才。开学典礼那天,蒋校长亲自检阅仪仗队,恰逢孙元良身着戎装肃立队伍之首,如雕塑巍峨,神采飞扬。蒋校长对此刚劲的年轻军人大加赞赏,认为必将是民族的希望所在。
孙元良的确在黄埔军校学有所成,期间常常被评为&34;,又以班长身份带领小队夺得体育操场比赛桂冠。当他毕业时,英姿勃勃犹如大起大落八年家塾,一朝鲤跃成龙矣。
二. 勇猛过人抗日英雄
孙元良自黄埔军校毕业后,便一直徜徉于烽火硝烟之中,几番立下赫赫战功。他初任国民革命军之一军之一师连长、营长,随后即升任之一团团长,亲赴革命战场,参加了东征与北伐。自此,他彻底舍弃了儿时诗书传家的理想,全心全意扑身于军旅生涯。
1926年,孙元良远赴日本,于陆军士官学校第21期攻读炮兵科。可惜不久他便辍学回国,无暇完成学业。1932年,孙元良奉命任第二五九旅旅长,从此展开了他戎马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段抗日征途。
&34;淞沪抗战爆发时,孙元良率领部队坚守庙行镇,奋勇杀敌,最终击退日军进犯。这一役不啻为国军自从&34;事变以来对日军的首次胜利,备受国际间关注和赞誉,被当时评为&34;。凭借这次战功,孙元良获颁宝鼎勋章,并擢升为第八十八师师长。
旋即,更为惨烈的&34;淞沪会战拉开序幕。在此战役中,孙元良率领手下将士坚守闸北阵地长达76天之久,直到上海陷落。尽管最终被迫撤退,孙元良仍以铁血悍勇之姿打响名声,为国军抗战历史留下浓重的一笔。
撤离上海后,孙元良的88师又奉命投入南京保卫战。在这最后的决战中,孙元良亲率部队与日军展开惨烈厮杀,终日与敌人血腥搏击。可叹孙元良虽尽心尽力,最终仍难敌日军猛攻,阵地告破,国军节节败退。临危关头,孙元良竟孤身逃出包围圈,独自遁逃,竟使88师成为缺乏统帅的游离狼群。多少将士因此无家可归,阵亡殆尽或被俘虏而遭屠杀。
直至1944年独山之战,孙元良方才重新出山,与曾任29军军长。面对日军疯狂进逼,孙元良英勇指挥,力阻日军扩张,使这里成为了日军在华侵略的最后一站。
三. 爱美人品性使然
然而,孙元良作为一代将军,却并非完人。他这个曾在抗战一线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同时也有着&34;和&34;的诸多流弊。
孙元良年幼丧父,受母亲溺爱,因而从小养成了骄纵的性格。虽出身书香门第,却不免沾染了一些贪图享乐的习气。长期征战沙场磨砺虽然锻炼了他刚毅果敢的意志,但与此同时,也使他对声色犬马上了瘾。
典型的事例便是南京保卫战期间。眼见大敌压境,形势万分危急,作为88师师长的孙元良理应临危不惧、奋勇杀敌,直至最后一刻。然而在关键时刻,他却孤身逃脱,遗弃下手足兄弟于敌手,独自窜逃,行径实在是难以令人信服。
孙元良之所以会有如此令人发指的行径,一来是因为他追求享乐,对名利权势情有独钟,二来是因为他素来崇尚逃跑的作风,屡屡以此自毁前程。从更早的抗日战场到南京保卫战,他都曾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出这种临阵脱逃的作风,令人啼笑皆非。
抗战时期,孙元良独领29军坚守独山,使这里成为了日军在华侵略的最后一站。从表面上看,这无疑是孙元良一生中声名最为赫赫的一役。然而,若细究其中的始末,孙元良身上贪生怕死、逃跑糜乱的劣根性又将暴露无余。
据当年亲身经历的士兵回忆,孙元良指挥若定,一味固守独山,久攻不下。眼见日军大军压境,昼夜炮火不断,孙元良竟一度想率军突围。可由于部下坚决支持,他才勉强作罢。及至最后关头,日军所剩无几,力有未逮,孙元良却不思进一步发起猛攻,只将部队死守在山上。这显然是一种临阵畏缩、逃避作战的表现。由此可见,孙元良这位所谓的抗战英雄,实则一肚子怯懦胆小、畏手畏脚的臭虫,根本无心与日军决一死战。
更有甚者,孙元良在战斗间歇期间,竟常常专注于与妻妾等人尽情嬉游玩乐,与其说是将军,不如说是好色的放荡公子哥。他的私生活堪称放荡糜烂,与其身为将军的尊严地位极不相称。
四. 生儿子浪迹艺坛
孙元良虽有逃跑将军、好色将军的诸多阴暗面,但他终其一生也并非一无是处。晚年时,他生下了一子,这个儿子后来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影视明星。
据查,孙元良于1943年娶了三房太太王淑芳,一年后王淑芳便诞下一子。此子出生时孙元良已54岁高龄,离退伍亦不远矣。由于年事已高,孙元良更加宠爱这个独子,舍不得他从军卫国,便将他cultivate为文人雅士。
这个儿子自小就颇有艺术天赋,长到十几岁时更是风流俊雅,相貌英伟。孙元良见状,深怕他入世遭污浊,竟将他遣送前往戏校学艺,好将他培养成一代文化人。当时台湾的&34;正在招生,孙元良欣然将独子送到那里就读。
孙元良这个做法其实也是出于私心。作为一介将军,他平生行径放荡不羁,难免遭人非议。独子若是能成为文化名流,自然可以为他这个有逃跑将军劣迹的父亲洗雪涤垢、重拾体统。
果不其然,孙家独子在戏校就读期间,便一鸣惊人,展现出了过人的文艺天赋。他不仅一半扮相俊美,音容笑貌俨然文质彬彬的公子哥儿;更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天然舞台魅力,稍稍一现,便抢尽风头。他擅长京剧、越剧、歌仔戏等各种剧种,且对影视事业也有着独特的热忱追求。
这种对艺术的狂热与生俱来,其实也继承了孙家世代的书香门第气质。此子入行后,孙元良虽已高龄,但对子承父业十分支持,视同当年蒋校长看重他一般,寄予厚望。
果然,孙元良儿子的演艺事业起步十分顺利,他以其扮相出众加上过硬的基本功,很快就在影视圈中崭露头角。1964年,他以挺拔的身材和朴实纯良的形象出演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从此在台湾与华语影视界打响名声,一鸣惊人。单凭这一部作品,他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五. 渊源际遇实堪叹
纵观孙元良及其明星儿子的人生际遇,着实令人感慨万千。
孙元良本是世家子弟,自小受良好家教,沐浴书香。奈何命运多舛,一家衰落,迫于生计,不得不放弃了从前的儒雅生活,投身军旅。虽在抗日战场立过功勋,却也屡次贻笑大方,丢尽了体面;晚年倒生了个文质彬彬的儿子,这个儿子后来由于父亲的特意培养,竟成了一代影视明星。
尽管孙元良儿子本身演技了得,足以成为当代偶像,但细细思量,他能够如此出人头地,其实也多亏了父亲的一手栽培。正是孙元良慧眼识珠,才发现了儿子的过人天赋,并将他遣送至戏校深造。若非如此,恐怕这位潜力股也无缘大放异彩,只能默默无闻。
反观孙元良的一生,则着实坎坷曲折。上天虽然赐予他一番非凡的才华和勇武,也使他在抗战期间立下赫赫战功,但却又造化弄人,让他在人生的后半程放荡形骸、节节败退。南京保卫战期间的突然逃脱,便是他一生中更大的耻辱。纵观孙元良的行止,虽为一代抗日名将,却也是错综复杂、光怪陆离。
他虽一生颇有才干,却偏偏放纵了私欲,耽于声色犬马,使自己在垂暮之年蒙羞退隐。幸而,他还是福泽有加,生下了一子,为他在世上留下了绵延香火。这个儿子,也成了他这个飘忽不定的父亲生平唯一的骄傲。
由此可见,孙元良一生虽有功过是非,但在他临终之际,也算是有惊无险、喜忧参半地渡过了坎坷的一生。至于他那位儿子,也算是延续了家族的文化底蕴,为家族捭阖添砖加瓦,为孙氏这个曾几何时也不过是一个中等世家重注了一抹生机。
总的来说,父子二人的一生际遇俨然就是一出活雅谑剧、一段勾心斗角的历史传奇,堪称离奇神伟,令人扼腕叹息,在青史留名,实属人生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