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乾隆让刘墉跳河自尽,刘墉接旨却只回家洗了个澡,结果如何?

中国历史6天前50

世人皆知乾隆皇帝乃一代明君,可谁又能想到,这位千古一帝竟也有如此荒唐之举?话说那年,乾隆与和珅在御花园下棋,刘墉进宫觐见,不料一番直言便触怒了龙颜。乾隆一时兴起,竟下旨令刘墉跳河自尽!这可真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

然而,这位刚正不阿的大臣接旨后,非但没有慌乱,反而神色自若地回了府。刘墉这是要干什么?难道他真要以死明志?不!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刘墉居然只是回家洗了个热水澡!这位大臣如此行径,难道就不怕触怒圣上,株连九族吗?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刘墉洗完澡后,顶着湿漉漉的头发又进宫面圣了。这一番操作,究竟是何用意?乾隆又会如何处置这个&34;的臣子?刘墉此举,到底是聪明过人,还是愚蠢至极?且听我细细道来......

乾隆与刘墉的渊源

要说乾隆与刘墉的渊源,还得从刘墉的家世说起。刘墉,字崇如,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祖籍山东诸城。其家族世代簪缨,可谓书香门第。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官至军机大臣,在朝中颇有声望。

刘墉自幼聪慧过人,五岁能诗,七岁能文,十岁便能挥毫泼墨,书法造诣不凡。其父见他天资聪颖,便延请名师教导,使其学问日益精进。十六岁那年,刘墉参加乡试,一举中举,成为当地名噪一时的神童。

乾隆九年(1744年),年仅二十四岁的刘墉参加会试,不负众望,高中进士。殿试时,刘墉以其出众的才华赢得了乾隆的赏识。乾隆亲自点了刘墉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刘墉初入仕途,便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才能崭露头角。他在翰林院中勤勉工作,常常夜以继日地研究典籍,为皇帝起草诏书。乾隆见他勤奋好学,便多加提拔,先后委以编修、侍读等重要职务。

在刘墉为官期间,有一件事让乾隆印象尤为深刻。那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朝廷正在编纂《四库全书》。刘墉被委以重任,负责审校其中的典籍。他工作认真,常常废寝忘食,为的就是将这部浩瀚的典籍编纂得尽善尽美。

有一次,刘墉在校对《资治通鉴》时,发现了一处错误。这个错误虽小,但关乎历史真实。刘墉不顾他人劝阻,执意要向乾隆禀报。乾隆听闻此事,非但没有责怪刘墉多事,反而大加赞赏,称赞他求真务实的精神。

此后,刘墉的仕途更是一帆风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刘墉被擢升为内阁学士。在这个位置上,他参与了许多重大国策的制定,为清朝的繁荣昌盛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然而,刘墉并非一味阿谀奉承之人。他秉持着&34;的原则,每当发现朝政弊端,总是据理力争,不畏权贵。这种刚正不阿的性格,虽然有时会触怒乾隆,但更多时候却赢得了乾隆的敬重。

乾隆四十年(1775年),刘墉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在任期间,他大力整顿吏治,惩治贪官,造福百姓。他还亲自巡视灾区,体恤民情,深得民心。乾隆闻讯,更是龙心大悦,称赞刘墉乃&34;。

就这样,刘墉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正直,在仕途上节节高升,最终成为乾隆朝中的重臣之一。他与纪昀、和珅并称为&34;,在朝中地位显赫。

然而,权力的游戏总是复杂的。刘墉的正直和能力,虽然赢得了乾隆的赏识,却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特别是和珅,这位以贪污闻名的权臣,与刘墉可谓是水火不容。两人在朝堂之上多有争执,暗地里更是明争暗斗,不断较量。

正是在这样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发生了那件令人匪夷所思的&34;事件。这一事件不仅考验了刘墉的智慧,也让我们看到了乾隆与刘墉之间微妙的君臣关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向明君自诩的乾隆,会下达如此荒唐的旨意呢?

君臣冲突的缘由

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一个秋日,御花园内桂花飘香,秋菊盛开。乾隆皇帝与和珅正在亭子里对弈,烟雾缭绕间,棋局渐入佳境。就在这时,太监高声宣布:&34;

刘墉踏着落叶,缓步走入亭中。他向乾隆行礼后,并未像往常一样退到一旁等候传唤,而是直接开口道:&34;

乾隆微微皱眉,示意刘墉说下去。刘墉不慌不忙地道:&34;

和珅闻言,连忙插话道:&34;

刘墉不等和珅说完,便反驳道:&34;

乾隆听着两位大臣你来我往的争辩,面色渐渐阴沉。他抬手制止了二人的争论,对刘墉说道:&34;

刘墉闻言,不禁脱口而出:&34;

这句话一出,亭中顿时陷入一片死寂。和珅脸上露出幸灾乐祸的笑容,而乾隆的脸色已经阴沉得可以滴出水来。

就在这时,和珅趁机火上浇油:&34;

乾隆听罢,怒气更盛。他厉声道:&34;

刘墉不卑不亢地回答:&34;

乾隆见刘墉丝毫不退让,心中怒火更盛。他突然灵机一动,决定给这个不知进退的臣子一个教训。于是,乾隆冷笑一声,说道:&34;

和珅听后,立即附和道:&34;

刘墉听到这番话,并未显露丝毫惊慌。他平静地看着乾隆,说道:&34;

乾隆没想到刘墉会如此淡定,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应对。他犹豫片刻,挥了挥手说道:&34;

刘墉闻言,恭敬地行了一礼,转身离去。和珅见状,连忙在乾隆耳边低语几句。乾隆点了点头,随即召来身边太监,低声吩咐了几句。

待刘墉走后,乾隆对和珅说道:&34;

和珅连连应是,脸上露出诡异的笑容。

就这样,一场看似荒唐的君臣冲突,在乾隆的一时兴起和和珅的挑拨离间下,竟演变成了一场关乎生死的考验。刘墉能否化解这场危机?他又将如何应对这道荒唐的圣旨?这一切,都要等到第二天才能揭晓。

而此时的刘墉,正踏着月色缓缓走出皇宫。他的背影看似平静,但谁又能知道,在这个看似荒唐的旨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角逐和政治博弈?这场君臣之间的较量,又将如何影响大清朝的政局走向?

刘墉的应对之策

刘墉离开皇宫后,并未如众人所想象的那般惊慌失措。相反,他神色如常,徐徐而行。回到府邸,刘墉立即召集家中亲信,开始部署应对之策。

首先,刘墉命人准备了一套干净的朝服,并取来一盆温水。他对管家说道:&34;管家虽不解其意,但也不敢多问,连忙应声退下。

接着,刘墉唤来府中幕僚,详细询问了近日朝中动向。幕僚报告说:&34;

刘墉听罢,若有所思。他随即吩咐道:&34;

幕僚领命而去,刘墉则开始翻阅近日各地送来的奏折。他仔细梳理了江南水患的具体情况,同时也留意了其他地方的灾情报告。

夜深人静,刘墉仍在灯下伏案工作。府中下人见状,不禁窃窃私语:&34;

次日一早,刘墉早早起身,沐浴更衣。他穿上准备好的朝服,对着铜镜整理仪容。随后,他取出一个小瓷瓶,里面装着一种特制的香料。这香料不仅能驱寒保暖,还能使人神清气爽。刘墉将香料洒在衣襟上,随即带上奏折,准备入宫。

就在刘墉即将出门时,一名幕僚急匆匆跑来,说道:&34;

刘墉闻言,不慌不忙地说:&34;

刘墉来到宫门外,恰好遇到了同僚纪昀。纪昀见刘墉神色自若,不禁好奇地问道:&34;

刘墉微微一笑,说道:&34;

纪昀连忙应允。刘墉低声说了几句,纪昀听罢,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随即点头答应。

二人分别后,刘墉步入宫中。刚到御花园,就看见和珅带着一群太监在莲花池边忙碌。见到刘墉,和珅冷笑道:&39;祈福&34;

刘墉不动声色,只是拱手道:&34;

和珅闻言,脸色微变,随即强作镇定道:&34;

刘墉点头致意,径直向御书房走去。路上,他遇到了几位同僚,有人投来同情的目光,有人则露出幸灾乐祸的神色。刘墉对此视若无睹,只是不疾不徐地向前走着。

来到御书房门外,刘墉整理了一下衣冠,深吸一口气,然后大声说道:&34;

片刻之后,里面传来乾隆的声音:&34;

刘墉推门而入,只见乾隆正坐在案前批阅奏折。见刘墉进来,乾隆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他本以为刘墉会显得狼狈不堪,没想到对方不仅衣冠整洁,而且神色从容。

乾隆开口道:&34;

刘墉恭敬地回答:&34;

乾隆闻言,眉头微皱。他本以为刘墉会想方设法推脱,没想到对方竟如此爽快地应承下来。这倒让乾隆有些不知所措了。

就在这时,刘墉又开口道:&34;

乾隆挥了挥手,示意刘墉说下去。刘墉随即将准备好的奏折呈上,并开始详细阐述江南水患的严重性,以及朝廷应当立即采取的救灾措施。

听着刘墉条理清晰的陈述,乾隆的神色渐渐严肃起来。他意识到,这场水患确实比想象中要严重得多。而刘墉,即便面临生死考验,仍然将国事放在首位,这份忠心着实令人敬佩。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骚动。纪昀急匆匆地闯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加急奏折。他气喘吁吁地说道:&34;

乾隆闻言,脸色大变。他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一时间将&34;一事抛到了脑后。而刘墉,则站在一旁,静静地等待着皇帝的下一步指示。

君臣关系的转折

乾隆五十年(1785年)秋,御书房内气氛紧张。乾隆皇帝面色凝重,手中紧握着江南总督的紧急奏报。刘墉和纪昀站在一旁,等待皇帝的决断。

突然,乾隆抬头看向刘墉,说道:&34;

刘墉不卑不亢地回答:&34;

乾隆点了点头,又问道:&34;

刘墉稍作思考,回答道:&34;

乾隆听罢,转向纪昀问道:&34;

纪昀连忙应道:&34;

乾隆沉吟片刻,随即下令:&34;

就在这时,和珅急匆匆地赶来,刚要开口,就听乾隆说道:&34;

和珅闻言,脸色微变,但还是恭敬地应道:&34;

待和珅退下后,乾隆又对刘墉说:&34;

刘墉刚要领命,突然想起&34;一事,于是说道:&34;

乾隆闻言,不禁莞尔一笑,说道:&34;

刘墉不卑不亢地回答:&34;

乾隆听罢,大笑起来:&34;

说罢,乾隆起身走出御书房,刘墉和纪昀紧随其后。来到莲花池边,只见和珅带着一群太监早已等候多时。

和珅见状,连忙上前说道:&34;

乾隆看了看莲花池,又看了看刘墉,突然问道:&34;

刘墉如实回答:&34;

乾隆点了点头,又问:&34;

刘墉答道:&34;

乾隆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随即说道:&34;

刘墉闻言,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衣冠,对着乾隆一拜,然后缓步走向莲花池。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会直接跳下去时,刘墉却在池边蹲下身来,伸手探了探水温。

和珅见状,忍不住说道:&34;

刘墉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对着乾隆说道:&34;

乾隆闻言一愣,问道:&34;

刘墉解释道:&34;

乾隆听罢,若有所思。片刻后,他突然大笑起来:&34;

说罢,乾隆转身对纪昀说:&34;

刘墉闻言,恭敬地叩谢圣恩。和珅见状,脸色阴晴不定,但也不敢多言。

就这样,一场看似荒唐的&34;闹剧,最终演变成了一次君臣之间的默契较量。刘墉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不仅化解了危机,还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得以亲赴江南主持赈灾大局。

而这次君臣之间的交锋,也成为了乾隆朝政治局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刘墉的地位日渐上升,而和珅虽然仍受宠信,但其独断专行的局面已经出现了裂痕。

当天傍晚,刘墉与毕沅一同启程赴江南。站在城门楼上目送他们远去的乾隆,望着天边的晚霞,若有所思。这一刻,他似乎意识到,一个帝王最需要的,不是阿谀奉承之臣,而是敢于直言、心系百姓的忠臣良将。

刘墉的政治生涯

刘墉与毕沅启程赴江南赈灾后,乾隆朝廷的政治格局悄然发生了变化。刘墉在江南的表现不负圣望,他与毕沅通力合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得灾情得到了迅速控制。

在赈灾期间,刘墉亲自深入灾区,体察民情。他不仅组织人力疏通河道,修筑堤坝,还设立粥棚,发放赈济物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严惩贪污舞弊之徒,确保赈灾物资真正送到灾民手中。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赢得了百姓的赞誉,也得到了乾隆的高度认可。

赈灾工作告一段落后,刘墉回京复命。乾隆亲自召见了他,听取了详细汇报。在听完刘墉的陈述后,乾隆龙颜大悦,当即下令加封刘墉为体仁阁大学士,位列内阁。

刘墉的升迁引起了朝中不小的震动。和珅虽然表面上对刘墉表示祝贺,但私下里却暗暗警惕。他深知刘墉的才能和正直品格可能会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

然而,刘墉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更加勤勉地投入到朝政工作中。在内阁中,他常常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如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吏治、发展水利等。这些建议大多得到了乾隆的采纳,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西北发生严重旱灾。刘墉再次被委以重任,奉命赴陕西、甘肃等地巡视赈灾。这次赈灾工作比江南水患更为艰巨,因为旱灾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刘墉抵达灾区后,立即展开工作。他首先组织人力打井掘泉,开凿水渠,引水灌溉。同时,他还鼓励农民种植耐旱作物,如高粱、谷子等。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刘墉甚至动用了自己的俸禄,购买粮食发放给灾民。

在赈灾过程中,刘墉发现当地官员中有人借机敛财。他毫不留情地将这些贪官绳之以法,并亲自审理案件,确保赈灾工作公正廉洁。这一做法虽然得罪了一些地方官员,但却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西北旱灾终于得到了控制。刘墉再次回京复命,乾隆对他的表现十分满意,再次加封他为太子太傅。

然而,刘墉的升迁引起了和珅等人的不满。他们开始在乾隆面前进谗言,说刘墉在赈灾过程中滥用职权,擅自处置地方官员。乾隆起初并不相信,但在和珅等人的反复进谗下,也开始对刘墉产生了一些疑虑。

察觉到朝中暗流涌动,刘墉并未慌乱。他主动向乾隆 *** ,要求彻查自己在赈灾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乾隆见刘墉态度坦然,便派出心腹大臣暗中调查。

调查结果很快出炉,不仅证实了刘墉的清白,还揭露了一些地方官员借赈灾之机中饱私囊的行为。乾隆这才恍然大悟,意识到和珅等人的用心。他不仅没有责罚刘墉,反而对他更加信任。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决定南巡。这次南巡,乾隆特意带上了刘墉。在江南一带,刘墉向乾隆详细汇报了当年赈灾后的恢复情况。乾隆亲眼目睹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对刘墉的能力更加赞赏。

在南巡期间,乾隆还特意询问刘墉对朝政的看法。刘墉借此机会,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朝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官员贪腐、吏治不清等。他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如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改革科举制度等。

乾隆虽然年事已高,但听了刘墉的建议后,仍显得兴致勃勃。他当即下令采纳了刘墉的部分建议,并责令相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南巡归来后,刘墉的地位更加稳固。他成为了乾隆晚年最信任的大臣之一,经常被召入宫中议政。虽然和珅等人仍然处心积虑地想要打击刘墉,但在乾隆的庇护下,他们的阴谋都未能得逞。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宣布禅位给皇子永琰(即后来的嘉庆帝),自己则以太上皇的身份垂帘听政。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刘墉作为元老重臣,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仅协助乾隆处理禅位事宜,还为新帝嘉庆的即位做了诸多准备工作。

刘墉的政治生涯,从&34;危机到位居朝廷要职,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他凭借自己的才能、正直和对国家的忠诚,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百姓的爱戴。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和阻碍,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重要贡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9/607652.html

“乾隆让刘墉跳河自尽,刘墉接旨却只回家洗了个澡,结果如何?” 的相关文章

诸葛亮那么厉害 最后为何会累死在五丈原

诸葛亮那么厉害 最后为何会累死在五丈原

对诸葛亮那么厉害却累死在五丈原,原因是什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首先,我要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诸葛亮在刘禅的帮助下,取得了胜利,那会是什么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作者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好消息。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都知道,汉人有两汉之分,王莽登基之后,刘秀推翻了...

陈宫要是没有背叛曹操 陈宫又会是什么样的地位

陈宫要是没有背叛曹操 陈宫又会是什么样的地位

对在白门楼上陈宫慷慨赴死,如果他不背叛曹操,将会是曹营第一大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陈宫原本是曹操的将领,在曹操攻打徐州的时候,他却背叛了曹操,加入到吕布的阵营。吕布兵败被擒后,他也成为曹操的阶下囚。在白门楼上,他拒绝曹操的劝降,慷慨赴死。如果他不背叛曹操,在曹营中...

九子夺嫡中八爷党实力比四爷党还要强 八爷党是怎么输的

九子夺嫡中八爷党实力比四爷党还要强 八爷党是怎么输的

对清朝“九子夺嫡”,为何是实力强大的八爷党会输给更弱小的四爷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八爷党不是输给了四爷党,而是输给了康熙。“九子夺嫡”时,八爷党完全就是碾压四爷党的存在,那个时候胤禩从未输胤禛,他稳稳压着胤禛一头。只是,八爷一党的势力越来越大,锋芒也太过暴露,最终...

历史上于谦是什么形象?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上于谦是什么形象?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于谦,明朝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民族英雄。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里,竭尽忠诚、鞠躬尽瘁者多如繁星,诸葛亮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之重任辅佐幼主刘禅,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为匡扶汉室殚精竭虑;宋人文天祥不受功名利禄诱惑,宁愿赴死也不投降;还有屈原为了国家...

吴匡:东汉末年大臣,演义中是如何描述的?

吴匡:东汉末年大臣,演义中是如何描述的?

吴匡(生卒年不详),兖州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东汉末年大臣,大将军何进部将,蜀汉将领吴班的父亲。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人物生平诛杀宦官吴匡是兖州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是大将军何进的部将。光熹元年(公元189年),汉灵帝死后,十常侍干预朝政...

孙策如果没有英年早逝的话 东吴最后能统一天下吗

孙策如果没有英年早逝的话 东吴最后能统一天下吗

还不知道: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东吴能一统天下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沧桑与诗意的历史交相辉映,仿佛可以看到东汉末年风雨飘摇,群雄争霸,悲喜交错,情义血腥交错,一招一式,满盘皆输,千百年后,对于那段历史,人们各执一词,各执一词,有人问,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孙吴...

刘备和刘邦都占据着四川地区 两人成果为何完全不同

刘备和刘邦都占据着四川地区 两人成果为何完全不同

对刘备和刘邦都占据了四川,为何刘邦能统一天下,刘备只能败走夷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和刘备虽然都占据了汉中地区,地盘是差不多的。但除了地盘之外,其他所有的条件,刘邦基本上都优于刘备。而且,最关键的是,刘邦面对的是一场混战,就算是最强的项羽,整体国力也远比不上后来...

汉武帝为什么会立刘弗陵作为太子 汉武帝出于什么考虑

汉武帝为什么会立刘弗陵作为太子 汉武帝出于什么考虑

对汉武帝为何立刘弗陵,并非刘弗陵多么优秀,而是有别的考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按照史料记载,汉武帝立刘弗陵为皇位继承人,采用的是排除法。几个儿子都被汉武帝否定的情况下,他最终选择了刘弗陵。汉武帝首先否定的是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刘据和他的母亲卫子夫在不能自证清...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