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寺和庙有什么区别?身为炎黄子孙要了解
在当代人的生活里,提及“寺庙”一词,人们常常就会联想到金碧辉煌的佛教寺院。可实际上,这两个字,原本各自有着不同的含义,其所指的内容和佛家建筑并无关联。
首先来谈一谈“寺”“庙”这两个字于古代汉语里最初的含义。
我国古代民众为了记录史实,将最初的文字镌刻于青铜器等金属制器皿之上,此即现今人们所谓的金文。据金文记载,“寺”字最初的字形为“持”的本字,故而有“把控”“掌控”之意。在《石鼓文》以及各地出土的诸多春秋之前的文物里,其大多也是以“持”字的含义呈现。
直至春秋战国后期,“持”字的“扌”偏旁渐渐消失不见,单独的“寺”字开始出现,并且有了特殊含义。
自汉代以降,“寺”渐渐化作朝廷办事机构的代称。北宋陈彭年等人所撰的《广韵》载:“寺者,司也。”这表明,自汉代起,“寺”便成了一种行政机构,且沿用良久。
光禄寺,主理内廷侍从之事与膳食相关事务;太仆寺,其职在于管控马匹;太常寺,执掌祭祀礼仪方面事宜;宗正寺,仿若明清之际的宗人府;鸿胪寺,承担外交接待之责;司农寺,负责粮食供应工作;太府寺,主管宫廷内库以及买卖贸易之事;卫尉寺,初期肩负禁军与仪仗相关事务,后期演变成专门的仪仗卫队了;大理寺最为人所熟知,主要担起刑事案件侦查审理的重任,宛如集公检法职能于一身的司法机构。此即为自汉代起沿用数千年的“九寺”官署制度。
这里的“寺”,大体而言和如今的寺庙并无太多关联,不过在汉代的时候,由于一些“外来的和尚”,“寺”的含义发生了改变。
东汉的第二位皇帝刘庄在位期间,听闻西方有位“神人”存在。于是,在永平七年,他差遣人员朝着西方出发去寻觅这位“神人”,此即大名鼎鼎的“永平求法”之举。历经长达三年的行程,这些“公派使者”抵达了天竺,迎回了摄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位天竺高僧,并且还带回了若干佛像与经书。
按照当时的外交礼节,那些高僧被安顿于司职外交接待事务的鸿胪寺。没错,这仅仅是“权且居住”。
永平十一年,汉明帝刘庄特拨专款,给两位高僧修筑专门的寓所。想当初,这两位高僧是驮着经书乘白马来到洛阳的。汉明帝为表敬重,便将高僧的居所命名为“白马寺”。
自彼时起,众多自西方前来中原布道的高僧,皆曾栖居于白马寺。他们于此处译经之余,亦向众人包括皇室成员布道传法。就这样,白马寺成了我国佛教的传法之所,而“寺”字也开始被赋予“僧人居住地”的内涵。
“寺”既然已“归”和尚们使用,那“庙”又是何种情况?
在汉字的演变进程里,“庙”这一字形存续的时长并不久长。自金文出现起,大体上便是以由“广”与“朝”组合而成的“廟”字这种字形现身的。
早期的“庙”,实则带有一定封建迷信色彩。古之民众把供奉祖宗神位、牌位,举行祖宗祭祀仪式之处,称为“庙”,更精准而言,应是“宗庙”。
想必不少人都能记起《岳阳楼记》里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句话,此中的“庙堂”,实际上是用来指代高高在上的朝廷的。
这种词义的转换,亦是随着生产力与生活方式的变迁而产生的变化。由于朝廷的殿堂出现了前后殿的层级划分,功能上有了仪式、议事和居住的区分,于是便有了“告于宗庙、议于明堂”的讲法。就这样,“庙堂”成了顶级权力的代名词。
此外,由于“宗祠”与“权力”等多重内涵的赋予,“庙”字具备了一种至今尚无他字可替代的意义,那便是皇帝驾崩之后,后人用以表达尊敬与崇敬之情而起的“庙号”,像唐太宗、宋高祖、唐中宗李显、宋仁宗赵祯等皆为如此。这“庙号”是已故皇帝的“专属称谓”。
也许是由于“庙”字带有“神化”的意味,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庙”渐渐成了民间供奉“神”的地方。就像传说中守护地方安宁的“土地神”有其“土地庙”,祭祀文坛至圣孔子的“孔庙”,还有被道家、儒家、佛家三教加封的“关公”的“关帝庙”。
当然,民间既然都已能使用“庙”了,那它成为佛教供奉“神祇”之所也就理所当然。就这样,“庙”如同“寺”一般,渐渐成了佛教场所常用的名词。
那么,“寺”与“庙”既然可被放在一起使用,这二者之间难道就毫无差别了吗?当然不是,虽说二者皆已被佛教吸纳,可二者之间依然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二者在建筑规模方面就存在着巨大差异。一般而言,庙仅仅是为“神”提供场所之处,至多能增添前殿、后殿以及规模稍大些的庙门;而寺乃是包含诸多庙、殿、阁的“建筑 *** 体”。这就表明,寺的规模较庙要大出许多。
其次,鉴于二者建筑规模存在差异,其修建的选址地点也各有不同。就拿庙来说,它的选址往往贴近民众;而寺的选址相对偏远,多在山上、林间之类远离人群之处。
此外,就建筑风格而言,二者往昔亦存在一定差异。宋朝以前,寺庙的建筑风格往往是充满浓郁异域风情的绚烂建筑,在墙体、廊檐等处常常有着极为丰富的画像装饰。然而,庙的建筑则朴素得多,特别是供奉神明之处大多以质朴色调为主。不过,如今一些新建的寺庙大多已无太大差别,唯有在百年以上的古建筑里,方能领略二者的不同之处。
总体而言,在我国的词汇里,每个字、每个词皆有其独特意义。就拿“观”来说,往昔它可是皇家的“天文观察台”,如今却大多成了道教的宗教场所。岁月悠悠,许多词的本义如同“寺庙”的内涵一样发生了变化,像“庵”,曾经是文人的“简陋居所”,现今则变为对“女尼”居住之地的称谓。
不管是“寺”也好,“庙”也罢,哪怕是“观”与“庵”,皆会随着民众的意识以及民俗的演变而不断变化。诚然,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在接纳当下人们习惯性叫法的同时,可不能忘却它们最初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