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最后的挣扎:君臣离心,四面包围,奋战三年奈何大势已去,你有什么看法?
太平天国在最后挣扎阶段面临君臣离心、四面包围却奋战三年,最终大势已去,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看法:
1. **内部矛盾方面**:
- **领导集团的分裂与腐败**: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发生的天京事变是其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洪秀全与杨秀清等高层之间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致使早期积累的有生力量和优秀将领大量损失,如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负气出走,极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和凝聚力。这种内部的分裂和腐败,使得太平天国的统治基础动摇,人心惶惶,无法形成统一的指挥和强大的战斗力。后期虽然有李秀成、陈玉成等年轻将领苦苦支撑,但难以挽回整体的颓势。
- **战略分歧与协作不畅**:在后期的军事行动中,将领之间存在战略分歧。例如在安庆保卫战中,陈玉成积极救援安庆,而李秀成却对西线战事不积极,更注重经营自己在天京下游的地盘,导致太平军无法形成合力对抗清军。这种内部的不团结和战略上的不协调,使得太平天国在面对清军的围剿时难以组织有效的抵抗。
2. **军事形势方面**:
- **清军的围剿与战略优势**:清 *** 方面,曾国藩的湘军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逐步占领了太平天国的重要据点,对天京形成了包围之势。湘军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准备,装备和战斗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在战略上形成了对太平天国的压制。此外,清军还得到了外国势力的支持,洋枪队等外国雇佣军的加入,增强了清军的战斗力,使太平军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上处于劣势。
- **根据地的丧失与补给困难**:随着战争的进行,太平天国的根据地不断丧失,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如安庆的失守,使得太平天国失去了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和物资补给基地。同时,清军对太平天国的封锁和围剿,导致太平军的补给困难,粮食、武器等物资匮乏,无法维持长期的战斗。
3. **外部环境方面**:
- **外国势力的干涉**: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外国势力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观望逐渐转向支持清 *** 。一方面,清 *** 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满足了列强的部分利益,使得列强倾向于支持清 *** 来维护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另一方面,太平天国的宗教理念和对外政策与外国列强存在冲突,列强担心太平天国的胜利会影响他们在中国的特权和利益。因此,外国列强不仅在武器装备、军事技术等方面支持清军,还直接参与了对太平军的战斗,如英国海军在太平军进攻上海时的干涉,给太平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 **民众支持的减弱**: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提出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念和《天朝田亩制度》等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但随着运动的发展,太平天国的一些政策和行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而且战争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使得民众对太平天国的支持逐渐减弱。同时,清 *** 在一些地区采取了安抚政策,也分化了一部分民众对太平天国的支持。
总的来说,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最后的挣扎虽然展现了太平军的顽强抵抗精神,但由于内部的矛盾、军事上的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不利,最终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这也表明,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难以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中国的革命需要更先进的阶级和正确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