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大意吗 关羽就没有防备东吴吗

中国历史10年前 (2015-05-23)2020

对关羽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他有没有防备东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国时期,名将关羽镇守荆州,在出兵攻打曹操期间,盟友孙权乘虚而袭荆州,导致荆州失陷,后人以“大意失荆州”来形容这段历史,《三国演义》小说更是把荆州丢失归结于关羽一时大意,而大意失荆州”已经发展成为民间俗语,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那么关羽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他有没有防备东吴呢?

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大意吗 关羽就没有防备东吴吗

其实,失荆州的主要原因不是关羽一时大意抽调了兵力导致空虚。

可以说,关羽在北伐前做足了所有能做的准备工作。

1、加筑南江陵,使得江陵城坚不可摧

江陵的坚固程度,曹魏可以说一清二楚,曹丕三路伐吴时是在江陵投入了最精锐的部队和武将: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等,依然无法拿下只剩5000战兵的朱然,直到东吴灭亡,江陵都没有丢失。

2、沿岸设置烽火台

孙权对荆州的心思,司马懿和曹操心里都清楚地很,关羽设置烽火台就是一个明示,意思是防着你孙权呢,别想着偷袭整事。

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大意吗 关羽就没有防备东吴吗

3、出击时多留备兵

关羽独自坐镇荆州7年,对于出击是非常谨慎,哪怕曾经被甘宁挑衅都依然不为所动,而在本次出击的事情上,关羽也是非常小心,烽火台+多留备兵+南江陵,足以让吕蒙死心。

4、吕蒙病重后,依然在江陵留了足够的防守兵力

看遍整个《三国志》及周边的汉晋春秋、后汉书等,没看到任何史料说荆州空虚、兵力不足,反而所有的史料都证明了荆州留有足够的兵力:

①傅士仁在公安据守,吕蒙没有发动进攻,说明公安守军足够(如果剩个1000人,吕蒙完全可以派少量兵力围住,大部队去江陵,没必要花时间劝降)。

②虞翻劝降傅士仁,也只是说“烽火不举,此必有内应”,暗指糜芳。如果江陵空虚,一定会作为最主要的劝降理由放在最前面,然后整个劝降信几十个字,却偏偏不提兵力,可见并非兵力不足。

③糜芳牵牛酒出迎,城内依然有人设伏,如果兵力不足,这帮人拿来足够兵力用来设伏?

④江夏的文聘在持续骚扰关羽后勤,城里不可能不留足够的兵力防守曹魏。

⑤关羽抓了3万俘虏回江陵,额外的看守兵力至少也得数千?不然怎么看管弹压这3万人?

另外,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太守傅士仁,都是刘备的任命。

关羽看不起糜芳和傅士仁,自然不可能在自己出征时主动任命他俩给自己供应粮草。

这两人,一个是刘备的小舅子、天使投资人,一个是刘备张飞的幽州老乡,从整个生平来看,没有任何军功记载,显然就是靠的资历上位的。

关羽作为督荆州的一把手,几乎是一方诸侯,刘备留一个亲信当钉子,属于常规的路子,关羽和糜芳不和,自然也是可以理解,但这个亲信献城投降了,你说谁该背锅?

关羽他甚至没有动糜芳的能力,哪怕糜芳犯了烧军粮、不能保证后勤的军队首条大忌,关羽也只能放一句“还当治之”来过过嘴瘾,拿糜芳没任何办法。

因此,刘备所托非人,两个最重要的亲信在紧要关头投敌,这是谁的罪过呢?可以说,荆州丢失,更大的原因是糜芳、士仁的不战而降。

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大意吗 关羽就没有防备东吴吗

作为荆州主帅的关羽做了所有能做的准备,加筑南江陵,布置烽火台,多留备兵,哪怕吕蒙诈病也没有“尽撤兵”而是“稍撤兵”,城里还有足够的防守兵力(时城中有伏计)。

然而由于小舅子糜芳是刘备任命的江陵二把手,其能力不足导致犯错(城中失火),且怀有二心(私好携贰),略微被责罚就被孙权引诱,最终献城导致荆州覆灭。

另外,就是刘备总体战略的错误。

本来关羽是为了策应汉中之战发动的北伐,结果关羽这边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刘备回带大军成都休养去了。

大军回去休养可以理解,毕竟在汉中和曹操耗了一年,汉中没粮,部队还兵就粮去了。

但刘备回成都是怎么回事?担心成都叛乱?刚刚击败曹操,声震天下,哪怕坐镇汉中也足以令曹操不敢放开手脚支援曹仁。

关羽好不容易把曹仁+吕常+满宠等揍得只能龟缩在城里,这一回成都,这下曹操可是开心了,手下的近10万部队可以解放出手来支援曹仁,先是于禁带7军,然后又是徐晃5千人+徐商吕建近万人+十二营近万人,每一波部队基本上都跟关羽的兵力相仿。

而且,镇守宜都的孟达本来也算是关羽的部下,抽调孟达北上占据上庸三城,又派个跟关羽不对付的刘封去压制孟达,结果水淹七军后的关羽把樊城打得摇摇欲坠,就差那么一口气,需要上庸新力军的加入时,没有刘备压制的刘封完全不给关羽脸色,不顾大局,这是谁的锅?

而且刘备集团没人会想到孙权会背刺,否则不可能一直没有支援,当时的条件也不可能想到。

当时曹魏已经占据天下13州的9州半,而剩下的孙刘联盟仅有益州、扬州、交州和半个荆州,实力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孙权和刘备不说联手,哪怕是直接合并都干不过曹操,更不可能窝里斗自相残杀。

但是孙权和吕蒙还真的干了。不但干了,还完全倒向曹魏,砍了关羽向曹魏示好;夷陵之战后,更是打着一边继续忽悠曹丕、一边进攻蜀汉的念头,然后曹丕一个三路伐吴就让孙权彻底死心了。

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大意吗 关羽就没有防备东吴吗

可以说,这种情况在孙权动手时就是可以预见的,所以,刘备集团认为孙权不至于蠢到这个程度,整个益州集团都不认为孙刘会真正打起来。

但是,关羽还是想到了。

他修南江陵、建烽火台、多留备兵,明显就是防着东吴,应该说,在之一线的关羽绝对是做到了他能做的,但是最终输给了刘备任命的南郡太守,只能说又被大哥坑了一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5/900.html

“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大意吗 关羽就没有防备东吴吗” 的相关文章

后世对赵抃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对赵抃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赵抃(1008年-1084年), 男,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人,北宋时期名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及第,出任武安军(潭州)节度推官,治理崇安、海陵、江原三县,迁泗州通判。至和元年(1054年),授殿中侍御史。历任睦州知州、梓州/...

代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最后的结局如何?

代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最后的结局如何?

代国,西晋时期鲜卑索头部首领拓跋猗卢建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代国是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占据内蒙古高原,鼎盛时北至大漠、南抵黄河,东靠辽东,西接西域,实力空前强大。但在后赵灭亡后,代国未能兴兵南下,错过了争夺中原的大好时机,最后为前秦...

郑樱桃是谁?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郑樱桃是谁?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后赵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 政权。“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据《十六国春秋辑补·后赵录·石虎传》记载,郑樱桃原本是仆射郑世达的家妓。那么,出身低微的她,是如何成为母仪天下的后赵皇后的呢?郑樱桃是后赵襄国人,据史书记载,她是优伶出身,颇具美色。因此被晋朝仆...

蜀汉和东吴联盟利大于弊 孙权为什么还要袭取荆州杀关羽

蜀汉和东吴联盟利大于弊 孙权为什么还要袭取荆州杀关羽

对联蜀抗曹是好政策,为什么孙权要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水淹七军,大败曹军。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后关羽父子被东吴俘杀。要知道,东吴和蜀汉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结盟的状...

诸葛亮跟随刘备打天下 诸葛亮后面有没有后悔

诸葛亮跟随刘备打天下 诸葛亮后面有没有后悔

对为什么说诸葛亮跟着刘备,既不应该后悔,但又应该后悔?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位居丞相,封武乡侯,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美名,诸葛亮还真的不能后悔。虽说蜀汉最终是偏安一隅,但丞相终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人物。再加上蜀汉的军权都在诸葛亮手中,又兼任益州牧掌管...

朱元璋最终能成功,岳母张氏的作用有多大?

朱元璋最终能成功,岳母张氏的作用有多大?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个草根皇帝之一,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大概齐都会遇到这四类人:高人的帮助、贵人的提携、小人的责难和个人的努力。在这些各色人物里面,高人的帮助、贵人的提携尤为重要的。小到一介布衣,大到一国之君,想要成功...

徐晃能被曹操奉为战神 徐晃最后为何死得如此憋屈

徐晃能被曹操奉为战神 徐晃最后为何死得如此憋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徐晃曾被曹操奉为战神,为何死得如此憋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当中,有着许多优秀的武将。而在这其中徐晃作为曹魏势力当中五子良将之一,可以说也是非常优秀的一名武将了。而纵观徐晃的一生,可以说是纵横沙场,战功赫赫。为曹魏的建立与壮...

隗嚣是什么人?他为何要背叛刘秀与公孙述?

隗嚣是什么人?他为何要背叛刘秀与公孙述?

隗嚣出身于陇右大族,他一生的经历比较传奇。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公元32年夏,光武帝刘秀亲率诸将兵分数路,西征叛汉降蜀的陇右军阀隗(Wěi)嚣。隗嚣的大将牛邯接到来自汉营的老朋友劝降信后,经过十余日激烈的思想斗争,率“大将十三人,属县十六,众十众万,皆降。”隗嚣面临土崩瓦解绝境,派心...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