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在古代发生过几次消灭宦官的行动?分别是在何时?

历史文化10年前 (2015-05-21)2190

宦官是古代历史上独特的产物。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势力生态圈中,宦官势力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虽然不是每朝每代都会出现干政的宦官势力,但只要他们一出现,就能成为政治圈中的主要玩家。

在古代发生过几次消灭宦官的行动?分别是在何时?

这是因为,宦官势力一般都是依附皇权而崛起,站在他们背后的,是皇权和皇帝,想不牛一些都不行。

即使是如唐末的宦官势力经常搞个废立什么的,但他们其实才是最忠于皇权的。

宦官势力大凡出现在政治舞台上,都是因为皇权被某个或某些政治势力给压制住了,没办法,只能放出家奴来助拳。

如东汉后期、唐朝中后期、北宋末期、明朝中后期,宦官势力冒头的根源,都是一样的。

宦官势力因为没有传承,且是断断续续地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即使一时得势,也无法长远。

所以,他们在史书上的地位很差,没什么话语权,被骂得最厉害的,除了奸佞,就是他们了。

这是他们的悲哀,当然,宦官这个物种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在历史上,宦官势力曾两次遭受到大规模灭绝,且都是他们在政治上,处于比较强势的时候(指正常的政治博弈)。

这两次的时间,分别是在东汉末和唐末,主导毁灭宦官势力的都是历史名人,一个是三国大军阀袁绍,一个是后梁太祖朱温。

东汉末,因汉灵帝的去世,外戚势力、宦官势力、士族势力之间的调和剂没了,互相之间的矛盾再也无法掩盖,大 *** 一触即发。

身为士族子弟一员的袁绍,积极帮助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出谋划策,试图铲除宦官势力,并从中谋取属于自己的政治利益。

袁绍在给何进献上的计策中,就有召集地方军阀到都城洛阳来帮忙的计策,董卓因此被召到洛阳,引发了后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因为何进的妹妹何太后是支持宦官势力的,所以,袁绍在积极为何进出谋划策时,也非常担心何进会被何太后说服,向宦官势力妥协。

为此,袁绍假传何进的诏令,在地方上大肆迫害宦官们的家眷和亲信,彻底激化了何进跟宦官势力之间的矛盾。

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八月末的一天,忍无可忍的宦官们把何进骗进皇宫中杀掉,但这个行为,却正好中了守株待兔的袁绍的下怀。

得知何进死了,袁绍伙同其弟袁术一起攻进皇宫,在皇宫中大肆屠杀宦官,《三国志·袁绍传》中记载:

在古代发生过几次消灭宦官的行动?分别是在何时?

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许相,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犹见及。其滥如此。死者二千馀人。

少数逃出宫的宦官头目,也都被迫自杀。袁绍掀起的这次大屠杀,算是把当时的宦官势力给灭绝了,

宦官们杀了何进,袁绍又灭了宦官,相当于在这次被史书称之为“十常侍之乱”的斗争中,宦官势力和外戚势力双灭。

可袁绍和士族势力,却没有做好接手政权的准备,结果,被趁机入京的董卓捡到个大便宜。

当然,对于袁绍来说,他的目的或许达到了,天下乱了,他借机成为了一方诸侯,参与到天下争霸中,并一度成为最有希望问鼎的诸侯。

袁绍主导的这次对宦官势力的灭绝,让宦官势力退出政治势力圈的时间长达五百多年。

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朝后,直到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公元755年)爆发,皇权面对其余政治势力时较弱势,宦官势力才又开始冒头。

唐朝时的宦官势力,是历史上所有曾崛起过的宦官势力中,最牛的。

在现代,要谈起历史上的宦官势力,名气更大的是明朝的那些牛人们,什么“立皇帝”刘瑾,什么“九千岁”魏忠贤之类的。

但他们比起唐朝时的宦官们,在权势上,差远了。

明朝的宦官们再牛,皇帝一份圣旨就能让他们堕入深渊,可唐朝的宦官们,是可以废立皇帝的。

不过,唐朝的宦官们,虽然废立皇帝,可他们对唐王朝的延续,却比谁都忠心。

这是因为,要是唐朝没了,他们争夺来的一切,也就都没了,他们对唐朝延续的努力,可比那些士族出身的官员们强得多。

所以,当深度参与到唐朝政治生态圈中,并占据主导力量的唐朝宦官势力,在遇到要推翻唐朝,想取而代之的朱温时,想生存下去就很难了。

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到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温分别在长安和洛阳,两次大规模屠杀宦官,一次杀了七百多,一次杀了两百多。

这两次屠杀,把忠于唐朝的宦官势力给基本杀绝了,只有极少数因在朱温的对头势力李克用、李存勖那边,得以幸免。

当时,有个叫张承业的宦官,早前被派到李克用军中当监军,后来一直帮助李存勖打朱温,他的目标就是为了复唐。

朱温的这次屠杀宦官,再次把宦官势力打入深渊,从政治生态圈中暂时消失。

同样是在五百多年后(期间于北宋末年,宦官势力曾短暂出现),即明朝的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公元1425年登基),宦官势力才又开始正式冒头。

明宣宗执政之前,明朝的明成祖朱棣也曾大规模使用宦官势力,但朱棣只让宦官帮助监督地方,并没有允许他们参与朝政。

到明宣宗执政时,才正式培养宦官,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并让他们开始帮助皇帝批阅奏折,也奠定了明朝宦官势力崛起的基础。

在古代发生过几次消灭宦官的行动?分别是在何时?

综上所述,在历史上,宦官势力曾是不可忽视的政治团体,他们曾两次遭到过大规模屠杀。

但当皇权需要时,他们就马上能成为政治圈中的主导力量之一。

这是皇权的特性造成的,皇权不相信任何人,包括同族宗亲。

唯有身体残缺,无法传承家业和野心的宦官们,能让他们放心使用,哪怕唐朝的宦官也废立皇帝。

只不过,宦官势力只能在特殊的时候,及皇权需要他们的时候出现在政治圈中。

宦官势力本身对危害的抵抗力太差,无法传承家业和野心,也就无法传承权势。

而无法传承权势,也就注定他们只能是短暂的、不连续地出现在政治舞台。

也造成了历史上由袁绍、朱温引发的两次对宦官势力的大屠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5/633.html

“在古代发生过几次消灭宦官的行动?分别是在何时?” 的相关文章

古代皇后作为皇帝的正妻 皇帝平时是怎么称呼皇后的

古代皇后作为皇帝的正妻 皇帝平时是怎么称呼皇后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皇帝平时怎么称呼皇后,老婆?娘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大家通常看电视剧也能总结出几个称呼了,皇后啊,娘娘啊之类的,别说老婆哦,这是平民夫妻的称呼,那历史上真的是这样的吗?小编仔仔细细的看了一下,发现后这个字呢,其实原本是有两个字的,後,后,原...

荀崧:曹魏太尉荀彧玄孙,志操清纯,雅好文学

荀崧:曹魏太尉荀彧玄孙,志操清纯,雅好文学

荀崧(262年—328年),字景猷,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晋大臣,著名学者,曹魏太尉荀彧玄孙、羽林右监荀頵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志操清纯,雅好文学,初为濮阳王司马允文学掾,累迁侍中、中护军。永嘉之乱后,监江北诸军事,遣兵进入洛阳修复帝陵,进爵舞阳县公,迁平南...

在政治和文学方面,曹植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在政治和文学方面,曹植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

古代打仗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 古人是怎么解决士兵生理问题的

古代打仗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 古人是怎么解决士兵生理问题的

对古代战士打仗,如何解决生理问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唐代诗人岑参写下的这首《玉门关盖将军歌》提到了古代军营的状况。古代打仗时,时长多年不能回家,在军队里充军的男人大多都是精壮年。生理需求不论男女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种本能,长...

在文学创作与政治方面,张九龄有哪些成就?

在文学创作与政治方面,张九龄有哪些成就?

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平...

慕容皝:前燕开国君主,雄毅多权略,崇尚汉文化

慕容皝:前燕开国君主,雄毅多权略,崇尚汉文化

慕容皝(297年~348年),字元真,小字万年,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前燕开国君主,西晋辽东公慕容廆第三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慕容皝勇武刚毅,颇有谋略,崇尚经学,熟悉天文,被立为辽东公世子。建武初年,拜冠军将军、左贤王、望平侯。太宁末年,...

古代官员很早就要上朝了 他们住哪里又是在哪里办公

古代官员很早就要上朝了 他们住哪里又是在哪里办公

还不了解:古代官员上朝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官员是如何解决上早朝时的住行问题的?早朝后又在哪办公呢?早朝是古代皇帝召集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的议会,在古代凡是能参与早朝的人都属于官职级别比较高,权力比较大的国家高官,但是实际上早朝却让这些人十分发愁,这主要就在于上...

历史上真实的宋仁宗赵祯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历史上真实的宋仁宗赵祯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赵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宋朝第四位皇帝,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熙宁二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主持了变法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当时还在京任职的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极为不屑,干脆申请外调,来个“眼不见心不烦”,熙宁十年,苏轼调离京城,先后担任杭州通...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