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备在选人对战马超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选赵云而是张飞

中国历史10年前 (2015-05-23)2040

刘备为什么选择张飞对阵马超,不选择赵云,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葭萌关一战,让刘备成功地收服了马超,自此,闻名三国的蜀国五虎上将,正式聚齐。

在这五位大将当中,马超虽为降将,但是刘备对其依然十分器重,这点与马超的身份以及他自身的战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刘备在选人对战马超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选赵云而是张飞

当时马超、马岱联军而至,大军直逼葭萌关城下,刘备面对马超的大军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只能请教军事诸葛亮,诸葛亮说:能够对付马超的,只有张飞与赵云。

最终,由于赵云不在,刘备只好让张飞上阵对敌。那么如果张飞与赵云同在,刘备会如何选择呢?赵云与马超相比,又孰强孰弱呢?

一、马超大战猛张飞

按照书中的记载,当马超兵临城下之时,之一场战斗是由两方的先锋出战斗的,马超一方派出的马岱,而刘备一方则派出了魏延。

魏延虽然在刘备一方虽然有些不受待见,诸葛亮更是时常惦记他的反骨,但是魏延的战力确实不能忽视,而且为了保住性命,因此魏延在每次战斗时都十分的卖力。

在与马岱的战斗中,二人交手数十回合魏延占尽上风,最后白马岱偷袭受伤,无奈返回。之后张飞从城中杀出,只用了十几招就将马岱杀的败退。

在两方第二轮的战役中,由于前一天马岱的落荒而逃,让马超一方丢尽了脸面,因此这次马超一来,就在城下叫阵。

张飞听到后,骑马便要冲出城外,与马超一战高下,可是却被刘备拦住了。张飞不解,但是刘备直说还不到时候。

直到马超连续叫阵三次,蜀国的军队都已经憋得面红耳赤,而张飞更是急得团团转,这时刘备终于放出了张飞,率领五百精兵前去迎战马超。

在整个葭萌关之战中,马超与张飞一共对战了三场,之一场二人对战百余回合,双方体力都渐渐不支,刘备怕张飞有损,于是鸣金收兵。

刘备在选人对战马超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选赵云而是张飞

第二场是夜战,这一次二人只是交手数十回合,便开始用暗器试探。

虽然战斗的时间较短,但是危险程度却是险象环生,最终还是刘备率先命令收兵,将张飞叫回城内。

马超早已声名在外,如今与张飞对战两场之后,他的战力又一次得到了刘备等人的认可。

如果再继续焦灼下去,刘备只能将赵云或者黄忠叫来助阵才有把握。无奈之下,诸葛亮只好再使反离间计。

张鲁本就性格多疑,虽然对马超百般示好,甚至还提出将女儿嫁给他,但是马超心中始终觉得张鲁不是明主,于是对待张鲁的态度,也不是那么遵从。

此时诸葛亮用计,正戳中了张鲁的弱点,为了证明马超是否对自己忠心,张鲁勒令马超不准归营。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张飞连续与马超激斗,体力不支了就回城休息,而马超只能在战场上等着。体力得不到补充,最终被刘备使用三寸不烂之舌给收服了。

通过葭萌关之战,可以看出,马超的战斗力与张飞相差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如果二人持续战斗,非要争出个你死我活,那么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

那如果当时赵云在场,刘备还会派出张飞应战吗?马超与赵云又孰强孰弱呢?

二、张飞与赵云同在,刘备会如何选择?

当时刘备之所以派出张飞应战马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按照诸葛亮的推测,只有赵云与张飞能够应战马超,而赵云并不在军中,因此刘备别无选择的,只好派出张飞应战。

可纵使赵云在场,或者结果也不会不同。

刘备在选人对战马超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选赵云而是张飞

首先,按照刘备不顾诸葛亮劝阻,坚持收降魏延的举动来看,刘备是十分想要扩大自己实力的,因此但凡是有些名望的将帅,刘备都想收为己用。马超,自然也不会例外。

赵云的勇猛世人皆知,如果派遣赵云上场的话,以赵云的秉性一定会速战速决,与马超一决生死。而无论赵云跟马超谁受损,都不是刘备想要看到的。

其次,与张飞相比较,赵云的战力、功绩,明显更胜一筹。

张飞出战时,刘备为了保全张飞的安全,都曾多次命令收兵。那么如果赵云在场的话,刘备也很可能,先派出张飞去试探一下马超的虚实,以此来保障赵云的全部实力。

最后,《三国演义》毕竟存在着很多戏说的成分在内,如果赵云与马超交战,那么二人一定会速战速决,场面虽然会十分凶险,但是远不如马超与张飞的多次交战来的精彩。

这既体现了马超的战力,又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赵云当时必须不在场,与马超交战的人,也只能是张飞。

三、赵云与马超的战力对比

由于在书中,赵云与马超二人并未有过正面交锋,因此只能从其他的方向进行推断。

首先,二人都曾与许褚交过手,许褚身为曹操身边的大将,战斗力自然是无可厚非。

当赵云与许褚交战之时,仅仅数十回合许褚就落入下风,而马超与许褚交战,两百多回合之后,许褚仍有一战之力。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赵云的战力明显要强出马超太多。

刘备在选人对战马超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选赵云而是张飞

其次在马超归降之后,刘备曾设宴款待,而这次赵云则没有缺席。

在准备宴席的时候,刘璋手下有两名将领来犯,赵云前去迎战,不出片刻,宴席开没开始,赵云便已经带着两名敌将的头颅回来复明。

马超看到后当惊失色,从那一次开始,对蜀国众将尤其是赵云的态度明显恭敬了许多,从这个角度来看,马超自认不是赵云的对手。

最后,根据后人对《三国演义》中各个武将的战力划分,有这样一种说法“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按照这样的排序而言,赵云的战力在三国之中应该排在第二,而马超只是第五。从这个角度考虑,马超确实不是赵云的对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5/922.html

“刘备在选人对战马超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选赵云而是张飞” 的相关文章

东汉末年群雄并进 刘备是如何在乱世中崛起的

东汉末年群雄并进 刘备是如何在乱世中崛起的

还不知道:纷乱的三国,刘备是怎样在乱世中崛起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导语:历史上,战争容易让一个国家的政权被推翻。东汉以后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国是唯一一个多国争夺最后得以扩张的时期。经过多年的战斗,这些国家最终统一。只有统一了国家的版图、货币、政策,这个时代...

韩重赟是什么人?他对北宋做出了哪些贡献?

韩重赟是什么人?他对北宋做出了哪些贡献?

韩重赟与赵匡胤的关系很好,当年他们在禁军中任职时曾结为兄弟,也就是后世常说的“义社十兄弟”。“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韩重赟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之一,在陈桥兵变、平定李筠与李重进之乱等事件中立下大功,帮助赵匡胤稳固了统治,是北宋的大功臣。为何赵匡胤仅因为一句诬陷...

张辽身为吕布麾下的八健将之首,与高顺的地位相比如何?

张辽身为吕布麾下的八健将之首,与高顺的地位相比如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吕布作为汉末割据诸侯之一,也曾割据一方,手下有八健将,张辽是八健将之首,排名第一,那么,吕布的另一位大将高顺,为何不在八健将之列?高顺的地位和张辽相比,究竟谁高?张辽是吕布八健之一,这不用细说,张辽最开始是跟着丁原,后来,跟随何进,...

官渡之战袁绍实力比曹操还要大 曹操是怎么打败袁绍的

官渡之战袁绍实力比曹操还要大 曹操是怎么打败袁绍的

还不知道:官渡之战,曹操如何打败袁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导语:《三国演义》虽然七分虚、三分实,但罗贯中通过自己的方式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战乱纷飞、鼓角争鸣的乱世。在三国时期,除了各位枭雄的雄才大略、各位战将的气吞山河,更少不了背后那些运筹帷幄的谋士。谋士,在《三国...

西汉经济的发展桑弘羊付出了多大的贡献?

西汉经济的发展桑弘羊付出了多大的贡献?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洛阳人,其祖辈世代经商,家境殷实。桑弘羊年轻时经选拔成为汉武帝刘彻的侍中(贴身护卫),他的才智在追随汉武帝时逐渐显露,得到汉武帝的重视和信任。在他对西汉经济所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西汉经济增长贡献很大,其...

张皇后为了抢走李豫的太子位,做了什么事情?

张皇后为了抢走李豫的太子位,做了什么事情?

唐代宗李豫,唐朝第八位皇帝,762年-公元779年在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唐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唐肃宗在大明宫宣政殿举行了盛大的册立太子典礼,册封皇长子李俶为皇太子,并为其改名叫李豫。这让唐肃宗的正妻张皇后极为不满,张皇后也有两个儿子,分别...

宋高宗禅位给宋孝宗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宋高宗禅位给宋孝宗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的开国皇帝,在位35年。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皇帝都很留恋权力,他们从来不会轻易让出皇位。就算像乾隆皇帝那样,自己说过的话不得不执行,把皇位让给嘉庆。但他依然霸着不下来,什么事儿都会替嘉庆做主。而且像乾隆这样的,在历史上简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都会霸着...

朱异: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为何被孙綝所杀?

朱异: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为何被孙綝所杀?

朱异(?—257年),字季文,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前将军、青州牧朱桓之子,骠骑将军朱据之侄,出身吴郡朱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朱异幼时与张纯、张俨皆因年幼有才而知名。初以父亲军功而任郎官。嘉禾六年(237年),升任骑都尉,代父掌管军队。次年,朱桓逝世,朱异袭...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