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李世民时期唐朝处在盛世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为什么还会失败

中国历史10年前 (2015-05-21)1780

还不知道: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会失败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杜甫曾评价唐太宗,“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贞观十四年,高昌王麴文泰因病而死,其子麴智盛继位,投降唐朝,太宗在高昌首府地区——交河城设置安西都护府,由此开始,南、北、西诸夷都臣服于唐王朝,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只剩下东方的高丽国还未向唐王朝俯首称臣。

李世民时期唐朝处在盛世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为什么还会失败

隋朝时期,文帝、炀帝都曾举数万兵马讨伐高丽,但最终都无功而反。

贞观十九年,太宗亲自东征高丽,最后也没能将高丽攻下,这位征战四方,以出奇制胜闻名军史的皇帝,为何会败给小小的“外夷”?

其实从长远来看,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亲征失败,但这次战争的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指导意义。为后来的唐高宗收服高丽打下了基础。

唐太宗攻打高丽的起因与失败

1、高丽国内部政治局势的转变

早在高祖武德九年(公元 626 年)百济新罗来使就曾控诉高句丽“闭其道路,不得入朝。又相与有隙,屡相侵掠”、“新罗占领汉江和朝鲜南部的任那,与百济、高句丽和日本的关系紧张。”

唐太宗李世民心中一直瞩意用事于高丽,根据《册府元龟》《帝王部·亲征二》言:“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

李世民时期唐朝处在盛世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为什么还会失败

公元643年,唐太宗遣使前往高丽,册封当时的高藏王,也就是泉盖苏文的侄子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同年,高丽向同为附属国的新罗发起战争,并与百济达成同盟,试图断绝唐朝的通路。

唐太宗再次遣使前往调解,遭到摄政的泉盖苏文拒绝,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丽。

唐太宗亲征高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最终在驻跸之战中未能攻下安市,退兵回国。

2、战争结果与预期并不不符

不同于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增置军府,扫地为兵”(《隋书·食货志》),引起百姓的怨愤,唐太宗在这一战中可以说是做足了准备。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唐太宗派出使者出行高丽,表面是外交往来,实则是为了侦察高丽的地形,为之后发动讨伐战争做准备。

针对前朝在对战高丽出现的补给困难问题,唐太宗“敕将作大监阎立德等诣洪、饶、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载军粮。”采取了海上路线运输补给。与此同时唐太宗“下诏遣营州都督张俭等帅幽、营二都督兵及契丹、奚、靺鞨先击辽东以观其势。”先派遣了精锐部队打探敌情,收集信息,为日后出征积累情报资料。

李世民时期唐朝处在盛世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为什么还会失败

在人民的支持程度上,太宗一代的百姓可以说是对高丽的不满囤积已久,这一点在太宗招募士兵的盛况中就能体现。

太宗“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在此次募兵中,太宗共征得兵士十万,这支队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得志愿军。

但为何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偏向唐军一方时,太宗亲自东征得情况下,高丽依旧未被攻下?难道战神,真的迎来了他军事生命的转折点吗?

高丽未能攻下的原因:安市会战的决策失误

1、兵力缩减带来的困局

公元644年,太宗派水路500船四万兵从莱州渡海攻平壤,陆路则发兵六万从东北趋辽东,自己亲率六军于前线督战。

陆路上,唐军攻下了一直顶住了隋炀帝几次远征的重镇“辽阳城”,但唐军没有直捣平壤,而是在进攻辽阳城西南重镇安市城时,被阻两个月而未能突破。

从兵力的情况来看,唐军吸取了隋讨伐高丽失败的教训,大大缩减了军队的阵容,太宗出征后又裁减随从,轻车简行。

李世民时期唐朝处在盛世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为什么还会失败

甚至在部队向幽州集结过程中节省军资,据《册府元龟》卷十八记载途中军将私拿驿站贮麦的事情:“右卫将军陈万福违法取驿麦数石,(太宗)不欲加罪,赐麦以媿其心。”

说明当时因节省军资,连将帅的生活都很艰苦。

这样精兵简政的队伍非常适合速战速决,如此一来就能 *** 队后勤部门的压力,但不适合长时间在外作战。

但在攻下高丽辽东各个城镇之后,唐军一方面需要分兵把守,另一方面又必须集中优势兵力迎击来援之敌和进一步进攻,如此一来,兵力就显得不足。

前线的兵力不足,后勤部门也一定会受到影响,冷兵器时代,由于运输手段、技术低下,几乎都是用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繁重的后勤工作中。

据《新唐书》《东夷传》和《唐会要》记载,攻占辽东、盖牟等城后,唐军虽然拥有大量粮食,却由于战线推移、补给线的延长而牵制大批兵力从事转运,运输的主力——驮马,随着负担的加重和天气的恶化而大批死亡,带到辽东的数万匹马到班师时死亡十之七、八成,粮运已经日益困难。

虽然太宗的判断是符合当时的战事实情的,但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太宗没有考虑到过于将军队人数缩小必然也会影响到后勤补给人员的缺少,最终也会导致战略目标无法实现。

李世民时期唐朝处在盛世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为什么还会失败

2、与兵力不相符的战术

在兵力不足的前提下,太宗还在战场上犯下了另一个十分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一改之前的速攻策略,转而走起了“稳扎稳打”的路线。

由于唐军兵力相对集中,因而局部的实力优势较为明显。

这是因为唐朝君臣在各战役中,主要采用了“围点打援”(《李劫评传》记载)的战术,迫使高丽调兵前来解围,然后选择有利地形,伺机歼敌,获得了以逸待劳、反客为主的军事效果。

在太宗攻克白岩城之后,降将高延寿、高惠真等献计说:“安市人顾其家, 人自为战, 未易猝拔。。。。。。乌骨城耨萨老耄不能坚守, 移兵临之朝至夕克”建议太宗绕过安市,众将也认为此计可行。

但太宗却采用了长孙无忌:“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趋而进,此万全之策也。”的计策,结果“安市人顾其家,人自为战。”此时太宗又放出消息,意欲将安市屠城,本是希望能用恐吓的手段逼迫城内的高丽士兵投降。

没想到,“安市人望见上旗盖,辄登城鼓噪,上怒。”“闻之益坚守”,唐军在此与高丽军队激战,将宝贵的夏季白白耗费,九月丢失压城的土山后,面临冬季不得不无功而返。

李世民时期唐朝处在盛世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为什么还会失败

3、环境限制唐军发挥

隋唐之际,中原王朝和高丽大致以辽河为界,而辽河至平壤的路程大约有千里之遥,其间不仅有山川河流、风云雨雪等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而且沿途还要受到高丽军民的顽强抵抗,显然,陆军要想到达平壤,需要克服诸多困难,一帆风顺的可能性不大。

六、七月多雨,道路泥泞难行,因此到了雨季,陆上布满沼泽,大大加大行军作战的难度,而从八、九月至次年二、三月又天寒地冻,所以适于军事行动的时间很短,若不速战速决,就会使军队陷入困境。这也是要对高句丽进攻采取速战速决军事战略的主要原因。

4、偶然事件导致战局扭转

历来唐军打攻坚战,手段繁多,如“翰赣车”、“飞云梯”、“抛(袍)车”、“车弩”、“土山”“板屋”(《通典》)等。但安市安市城建于山上,东高西低,面西为门,这种地势对筑土山有利,而抛车、冲车则不能很好地发挥攻城的优势。

所以唐军“筑土山于城东南隅,浸逼其城,城中亦增高其城以拒之“最终去城数丈,下临城中”当唐军所筑土山已可俯视城内时, 土山压崩了城墙。

高丽士兵不得不出兵迎战,可是屯守山顶的唐军指挥官果毅傅伏爱山崩前却擅离职守,使得安市守军抢在唐军前占据缺口,“堑而守之”,唐军前功尽弃。

李世民时期唐朝处在盛世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为什么还会失败

七十年征战终结束

虽然在安市会战中,唐军最后并没有将高丽攻下,考虑到即将来临的寒冬,太宗急忙下令撤军,在归途中还是遭遇大风雪,死亡数千人,这次远征以失败告终。

但唐军从高丽缴获了大量铠甲、马、牛等,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战果远大于损失,有利于之后继续征高句丽,灭高句丽。

唐太宗病逝后,其子唐高宗李治汲取了他的教训,改取先灭百济,再灭高丽的战略,一则孤立较强大的高丽,二则拓宽了进高丽的通道,先后发兵 50 万,征战 10 余年,最终取得了平定朝鲜半岛的胜利。

李世民时期唐朝处在盛世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为什么还会失败

总结

在唐太宗亲征高丽失败,根本原因还是天气与气候限制了唐军的发挥,唐军只能在短短的夏季与高丽军队开展。

在战事如此紧迫的情况下,以唐军的兵力,更适合速战速决的战略,这也是太宗在战争前期,使用的策略之一,所以唐军能够一路势如破竹,一举攻下多城。

但在攻占白岩城之后,太宗却听从了长孙无忌的建议,采用“长驱而入,循序渐进”的打法,导致战争后期在安市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冬季来临之前,唐军不得不撤兵,最终未能拿下高丽。

参考文献

1、《唐太宗东征高丽》

2、《关于唐太宗东征高句丽的几个问题》

3、《贞观十九年唐对高丽的战争及其影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5/643.html

“李世民时期唐朝处在盛世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为什么还会失败” 的相关文章

纳兰明珠对康熙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有何过人之处?

纳兰明珠对康熙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有何过人之处?

“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论功行赏纳兰明珠名列前茅,是为大清立下奇功。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犹如一扇多彩的屏风,推开这扇隔板,你会发现历史原来如此瑰丽多彩,让人神往。历史还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射出许许多...

刘永:三国时期蜀汉宗室,刘禅为何逐渐疏远他?

刘永:三国时期蜀汉宗室,刘禅为何逐渐疏远他?

刘永,字公寿,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后主刘禅之弟。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章武元年(221年)六月,封鲁王。建兴八年(230年),改封甘陵王。咸熙元年(264年),蜀汉灭亡,刘永被迁往洛阳,被任命为奉车都尉,...

刘谌:三国时期蜀汉北地王,他为何先杀妻与子,然后自杀?

刘谌:三国时期蜀汉北地王,他为何先杀妻与子,然后自杀?

刘谌(chén)(?—263年),涿郡涿县人,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孙,蜀汉后主刘禅第五子,三国时期蜀汉北地王。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景耀二年(259年),刘禅封其为北地王。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的军队攻取绵竹关,其父刘禅决定在魏军攻来前投...

襄樊之战后于禁是什么结局?孙权是如何待他的?

襄樊之战后于禁是什么结局?孙权是如何待他的?

于禁,字文则,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于禁在襄樊之战中,救援曹仁,结果遇上秋连绵雨,汉水暴涨,水深好几丈,于禁所督七军全军覆没,于禁本人被关羽生擒,被迫投降,关羽没有杀于禁,而庞德因为誓死不降,被关羽斩杀。关羽被孙权偷袭荆州,败亡后,于禁被孙...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作战勇猛,性格孤傲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作战勇猛,性格孤傲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余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

历史上汉宣帝对刘贺非常提防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汉宣帝对刘贺非常提防是因为什么?

汉宣帝刘询,西汉第10位皇帝,前74-前49年在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宣帝当了皇帝以后,派了张敞等很多大臣去监督刘贺。当张敞把刘贺的日常作为报告给汉宣帝以后,《汉书》上是这样记载的:“上由此知贺不足忌。”也就是说,汉宣帝认为刘贺昏庸无比,胸无大志,因此完全不值得提...

吕公弼:北宋名将吕夷简次子,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吕公弼:北宋名将吕夷简次子,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吕公弼(1007年—1073年),字宝臣。寿州人,北宋大臣,宋仁宗时名相吕夷简次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赐进士出身,同判太府寺将作监,迁直史馆。为河北转运使,权知开封府。英宗即位,加给事中。官至枢密使、西太一宫使,卒赠太尉,谥惠穆。人...

关羽逃跑时被东吴所抓 关羽为何没有杀身成仁

关羽逃跑时被东吴所抓 关羽为何没有杀身成仁

还不知道:关羽在逃亡时遭到吴军伏击,他为何不杀身成仁,而是让东吴擒获?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关羽在荆州之战中惨败,大军离散,自己也被迫走保麦城。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困境中,关羽只得突围而走,在前往益州的路上被吴军所擒,随即被杀。关羽作为一员心高气傲的大将,被敌人生...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