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的故事简介
尊王攘夷的故事首次出现在中国东周的春秋时期,而“尊王攘夷”这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中。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维护君王的统治,排斥外族的侵略。而春秋时期执行这个尊王攘夷的主人公就是齐国的之一位霸主,齐恒公。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过废除太子的动向,但是被齐恒公得知了。于是齐恒公率领诸侯君主在首止同周惠王会盟,齐恒公以天下诸侯的意向,确立了周朝太子的正统地位。第二年,考虑到当初会盟首止时,郑国不出会,齐恒公率领联军前去讨伐郑国。后来周襄王即位,齐恒公同诸侯一同于周襄王的使者会盟,承认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在葵丘齐恒公和鲁国、宋国、曹国等诸侯国会盟,见证了宰孔代表周王封齐恒公为诸侯长,由此春秋出现了一霸。
齐恒公身为春秋诸侯长,有着维护华夏文明的责任。当山戎发兵攻打燕国的时候,燕国抵挡不住,燕国国君向齐恒公求救。于是齐恒公排兵攻打山戎,一直打到了孤竹,将山戎逐出燕国国境。当山戎攻占了刑国,毁掉了刑国都城后,齐恒公率军救刑国。齐国军队又一次成功击退山戎,还帮助刑国在夷仪建立了新的都城。另外齐恒公还率联军伐楚,逼迫楚国向中原的周王室进贡,楚国也加入了齐国的联盟中,尊齐国为诸侯长。
齐恒公的尊王攘夷一方面成功阻止了外敌对华夏文明的侵袭,另一方面也为齐国的霸业显得更加合理合法,后世就很多诸侯王效仿齐恒公。
尊王攘夷的故事简介
尊王攘夷就是诸侯国维护中原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抵御外来的异族侵略势力。之所以有尊王攘夷这一现象的出现,是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周朝自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之一次进入了混乱的时代,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大为减弱,各诸侯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发生兼并国土的战争,所以以往被是为高高在上的周天子现在已经没多少人去理会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山戎和来自北方的当时被称为蛮夷楚国,开始对中原华夏文明的入侵。处于外围的诸侯国无力阻挡,纷纷在敌人的铁蹄下城破。夷狄的入侵让中原各国人心惶惶,齐恒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
公元前663年,齐国接受了燕国的求救,派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直将山戎赶出孤竹,燕国国君对救命恩人齐恒公是感恩戴德地送到了燕齐交接处。公元前661年,山戎又攻打刑国,还毁了都城。齐恒公又一次出兵,击退了山戎,还帮刑国重建了都城。后来的卫国也同样遭遇了山戎的额扫荡,国君还被杀害,结局也是齐国出兵相救。所以经过几次尊王攘夷,齐恒公在各诸侯中的地位直线上升,最后被周王封为诸侯之长。
当然齐恒公之所以能任性地出兵讨伐山戎,是和他齐国强大的经济、军事能力分不开的。而这些又和齐国的励精图治,各乡改革分不开,所以要做一个强国,强大的国力是保障。
著名的尊王攘夷思想是谁提出的
公元前661年,北方的山戎袭击了处在中原边缘的刑国,刑国不敌,就连都城也被山戎给毁了。这时管仲立马向齐恒公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豺狼一般的山戎是令人厌恶的,他们行事毫无理性可言。而中原的各诸侯过毕竟都属于华夏文明的圈子中,大家都是一家人,应该亲昵相处,不能弃之不顾。
于是管仲建议齐恒公打出“尊王攘夷”旗帜,出兵击退山戎,齐恒公也采纳了建议。后来中原在齐恒公的尊王攘夷的运动下,成功击退了山戎的入侵,也阻止了南方楚国的北进,并将其纳入中原诸侯的会盟中。齐恒公可谓是为华夏文明的存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其中就离不开管仲的省时度势。
管仲生于公元前719年,约在公元前645年去世,姓姬,管氏,字仲。管仲是春秋时发家的代表人,被人称之为管子。管仲原是周穆王的后人,被后人尊奉多个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哲学政治、军事家,是法家的先哲,是华夏文明的保护人,是华夏的之一相。
不过在齐恒公还是公子小白的时候,管仲辅佐还是公子小白的竞争对手公子纠。后来各为其主,管仲为了阻止公子小白回国继承君主一位,曾射杀过公子小白。然而当小白成为齐恒公后,在鲍叔的极力举贤之下,齐恒公才接纳了原本要自己命的管仲。不计前嫌的二人成功将齐国缔造成当时的中原之一大国,也为后来的“尊王攘夷”奠定了基础。
尊王攘夷运动介绍
尊王攘夷是一种最早出现在中国春秋时期的救国运动,当时的周平王东迁之后,权威开始了减弱。此时华夏面临了空前的危机,北方的山戎和南方当时被成为蛮夷的楚国都开始了对中原你的入侵。但是周天子无力应对,中原周边的一些稍弱的诸侯国大多被敌人蹂躏,华夏文明的存续迎来了一次挑战。
因为齐国有了一个圣明的君主齐恒公,而且他的旁边还有一个善谋的大臣,管仲。齐国在这两个人的合力之下,国力是蒸蒸日上,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是一路上升。所以当管仲看到中原面临如此危机,就建议齐恒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出兵讨伐外族,齐恒公也采纳了意见。
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了燕国,齐恒公接受了求救,发兵击退了在燕国的山戎。公元前661年,又一次出兵帮助刑国赶走山戎,并为刑国重建了国度。后又为卫国报了,杀君之仇。在这次尊王攘夷中,齐恒公是打出风头,无论是武力还是礼节上,都让天下诸侯为之折服,不久被周王封为诸侯之长,天下以齐国为首。可以看出,齐恒公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取得了巨大的政治利益。
“尊王攘夷”后来也成了一种复杂的政治术语,也被朝鲜和日本使用过。公元十七世纪,明王朝覆灭,满清入主中原。本来是明朝附属国的朝鲜就有这个“尊王攘夷”的声音。“王”就是帮过朝鲜击退了丰成秀吉率领的侵略军队,“夷”就是满清。海洋隔洋的日本,在幕府末期,随着美国打通了日本的贸易关口后,尊王攘夷一度在日本盛起,只是古老最终阻止不了新时代的到来。
尊王攘夷代表什么意思
“尊王攘夷”最早出现在《春秋公羊传》当中,是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而《春秋公羊传》则是对春秋时期所发生的事进行的记载,其中就有这尊王攘夷。尊,就是尊重,推崇。王,就是当时的周天子,或者知他在中原的正统地位。攘,是抵御的意思。夷,就是当时的游牧民族等外来的侵略民族。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尊崇和维护周王的统治地位,抵御排斥外来的侵略民族。
尊王,推崇周王的地位,维持周王室的宗法制度。周惠王曾有废除太子的动向,被齐恒公得知后,他召集了各路诸侯在首止,同周惠王会盟,确保了太子的正统地位。并且对不出会的郑国,有了军事上的打击,以告诫他藐视王法的行为。公元前656年,指责楚国延期将贡品缴纳给天子,导致大典无法顺利举行,楚国也承认了错误。
攘夷,就是对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和居在南方的楚国进行抵御,阻止他们对中原的入侵。公元前663年,齐恒公接受了燕国国君的求救,出兵击退了燕国境内的山戎。公元前661年,齐恒公派兵帮助刑国赶出了山戎,并重建国都。第二年,卫国国君被入侵的山戎杀害,齐恒公再一次出兵帮助卫国重建家园。公元前655年,齐恒公有率领多国联军讨伐南方的楚国,楚国在重大的压力被迫同意进贡周王室,并加入以齐国为首的联盟当中。
齐恒公借助“尊王攘夷”的旗帜,不仅名正言顺当上了春秋一霸,还为华夏驱赶了饿狼一般的外来侵略者,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极大的贡献。
是谁确定了尊王攘夷方略
当北方的山戎侵扰了刑国后,还将刑国的都城毁掉。管仲省时度势,认为中原各诸侯国都是一家,应该亲昵相处,而山戎嗜血杀人,疯狂抢掠,是对华夏的一大祸害,应该一致对外。所以管仲对齐恒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建议,齐恒公在经过思虑之后,接纳了意见,开始了他合法合理的走上春秋首霸的征途。
在经过多年的南征北讨后,齐恒公率军帮助燕国、刑国击退了肆掠的山戎。齐恒公又率领多国联军,南下讨伐时常北上侵略中原的楚国。而且楚国也在巨大的军事压力下,被迫向周天子进贡,并且加入了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盟,承认齐国春秋首霸的地位。这些归咎到一点上,就是管仲提出的和齐恒公确立的“尊王攘夷”带来的好处。
齐恒公是姜子牙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三个儿子中最小的。当年齐僖公即位后,是为齐僖公。齐僖公昏庸无能,因为和鲁国姬妾私通一事被发现后,具有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提前将公子纠和小白护送出齐国避难。后来齐国发生政变,公孙无知杀齐僖公,无知自立为君,但是不久公孙无知被雍林人杀。公子纠和小白急忙往齐国赶去,以继承君位。途中管仲一箭射中了小白的带钩,小白乘机装死,让管仲误以为小白已死。消息传到公子纠那边后,公子纠一行人就缓缓向齐国进发。没想到小白已经提前赶回齐国,成为了齐恒公。
齐恒公派兵大败拥护公子纠的鲁国,并逼鲁国杀死了公子纠。这时候齐恒公不计前嫌,听取了鲍叔牙的举荐,将管仲收为己用,并任命为国相。这才有了后来一个提出“尊王攘夷”的方略,一个拿定主意确立了这样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