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宾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经历
张宾,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元勋、政治家,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宾是十六国时期的著名谋士,辅佐后赵君主石勒立足河北,吞并幽并。在张宾的建议下,石勒从四处游击变为立足襄国,有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得以发展壮大,建立后赵。那么张宾是如何辅佐石勒的呢
一,少有大志
张宾是中山太守张瑶之子,自幼就读书好学,因此博览群书,很有见识。张宾年轻时就志向远大,经常对弟弟们叹息说:“我自认为谋略才能不比留侯张良差,只是痛恨自己没有遇到像刘邦一样贤明的君主。”后来张宾出仕为官,担任中丘王帐下都督,因为不被赏识而郁郁寡欢,最后因为患病辞官。
二,投靠石勒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前赵君主刘渊派石勒攻取山东。张宾见到石勒后十分高兴,认为他是可以成就大业的明主,于是前往投奔。石勒见张宾前来,并未重视,只是把他当做普通谋士看待。
永嘉四年(310年),石勒进攻襄阳取胜,想要趁机占据江汉一带作为长期的据点。张宾劝石勒撤军北还,虽然石勒没有听从,但封张宾为参军都尉,对他开始重视起来。王导率晋军讨伐石勒,取得大胜。石勒粮草不足,只得采纳张宾的建议,率军北撤。永嘉五年(311年),石勒在苦县之战大败晋军,自此西晋主力覆灭,无力再与前赵抗衡。
三,计除王弥
前赵将领王弥畏惧石勒,想要除掉石勒,于是表面上与他交好。石勒也认为王弥是他的威胁,因此与之虚与委蛇。王弥听说石勒俘获晋将苟晞而不杀,因此假意向石勒祝贺,称赞他有容人之量,愿意为他效力。石勒知道王弥没安好心,便与张宾商议对策。张宾便劝石勒:王弥是当世枭雄,以后一定会成为劲敌,应该先下手为强,除掉王弥,以免养虎遗患。石勒听从。
王弥与晋军交战,形势危急,立即向石勒求救,但石勒不想出兵相救。张宾便劝石勒说:“明公经常叹息没有除掉王弥的机会,现在正是取得王弥信任,除掉他的更好机会。”石勒听从,于是率军救援王弥,击退晋军。王弥十分高兴,认为石勒是可靠的盟友,不再怀疑他。石勒请王弥赴宴,趁机将其杀死,吞并他的部众,实力更加强大。
四,立足襄国
永嘉六年(312年),石勒准备南攻建邺,但遇上暴雨,加之士卒多病,粮草不足,因此十分忧虑。石勒与众人商议对策,但众人多劝他降晋。石勒很不满意,便向张宾询问对策。张宾回答说:“将军攻陷洛阳,囚禁天子,杀害晋朝百官,与晋人有血海深仇,怎么能投降晋朝?江淮多暴雨,非久留之地。邺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不如北退邺城,以其为根据地,图谋天下。晋军死守寿春,就是怕我军图谋江南,如若我军北撤,晋军一定不会追赶。”
石勒听了大喜,斥责众人不肯尽心为他效力,于是升张宾为右长史、中垒将军,尊他为“右侯”,自此张宾成为石勒手下之一谋士。石勒派侄儿石虎断后,自己则率军北撤。晋军虽然击败石虎,但害怕石勒有埋伏,并没有向北追击。
石勒到达棘津,想要北渡黄河,担心向冰偷袭,便向张宾询问对策。张宾建议他先挑选数千勇士,暗中渡河,夺取船只接应大军,等到大军都渡过黄河,那向冰就不足为虑。石勒听从,最终击败向冰,逼近邺城。众将劝石勒攻取邺城,张宾却劝他说:“邺城城池坚固,难以立即攻克。晋朝的幽州刺史王浚和并州刺史刘琨实力强大,是我们的更大威胁。不如先占据襄国,徐图邺城及幽并之地。”石勒听从,于是占据襄国及附近郡县。
五,消灭王浚
王浚担心石勒做大,于是派段部鲜卑进攻襄国。段部鲜卑实力强大,屡败石勒。石勒因此询问众将对策,众将都建议坚守不战。石勒又问张宾,他回答说:“段部鲜卑屡败我军,必然骄横,认为我军弱小,不敢出战。不如出其不意,偷袭敌军。”石勒听从,于是偷袭段部鲜卑,获得大胜。为了孤立王浚,结好鲜卑,石勒于是释放段部首领。
建兴元年(313年),石勒攻克邺城,实力日益增大。王浚则因为段部鲜卑背叛,实力日益弱小。王浚为人骄横,想要自立为帝。张宾便劝石勒假意向王浚臣服,支持他称帝。石勒于是非常谦卑地向王浚表示臣服,愿意为他效劳平定天下,成功获取了王浚的信任。
建兴二年(314年),石勒想要消灭王浚,夺取幽州,但担心刘琨阻拦。张宾向石勒进言:“王浚众叛亲离,虽与刘琨同为晋臣。但其实二人貌合神离。可以先派人同刘琨交好,那他一定会希望明公消灭王浚而不会出兵相救。”石勒听从,同刘琨交好,突袭幽州。王浚听闻石勒前来,认为他是向自己臣服,命令沿途郡县不得阻拦。结果石勒轻而易举攻克幽州,斩杀王浚。
六,助建后赵
建兴四年(316年),石勒击败刘琨,夺取并州。太兴二年(319年),前赵发生大乱,张宾等人劝石勒趁机脱离前赵,自立为王。石勒于是自称赵王,脱离前赵,建立后赵。石勒任命张宾为大执法,处理朝政。张宾熟悉典章制度,在他的努力下,后赵的制度日益完善。永昌元年(322年),张宾去世,石勒十分伤心,认为失去了夺取天下的得力助手。
总的来说张宾是十六国时期的杰出谋士,帮助石勒立足河北,发展壮大,为后赵的建立立下了巨大功劳。但石勒残暴,经常肆意杀害俘虏,张宾却没有阻止,这是他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