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到底有没有留下后代?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12-17)390

郑和是明朝的时候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是云南昆阳人。公元1371年的时候,郑和出生,是家中的的第二个儿子。

 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到底有没有留下后代?

图片来源于 ***

公元1381年的时候,明朝的军队进攻到了云南,当时还是叫马和的郑和被明军的副统帅蓝玉给掠夺了过去,并且把郑和给 *** 了带到了南京,这个时候郑和只有十岁。郑和到了南京之后就被送到了燕王府,燕王就是朱棣。到了公元1403年的时候,郑和被姚道衍和尚收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在靖难之变中,郑和为燕王朱棣立下了战功。到了公元1404年,也就是永乐二年,这个时候朱棣已经当上了皇帝,于是他亲笔御书了“郑”字给郑和当姓,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郑和改名叫了郑和,从前的名字马和也就不在使用,朱棣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郑和战功的纪念。之后郑和为人聪明、机灵,很快就被封为了内官监太监,这个官职是四品,地位上只比司礼监太监低一点。

当然郑和不是个普通的太监,他机智、勇敢、有勇有谋,被朱棣所赏识,朱棣也对他非常的信任。因此朱棣给了郑和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出使外国。在1405年到1433年的这二十八年中,郑和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人类航海历史上的一次壮举。朱棣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最后郑和在印度西海岸不幸去世了,最后葬在了南京的牛首山。

郑和是哪个朝代的人

郑和出生于公元1371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是在公元1368年,也就是说郑和确实是一个明朝人。他出生在明朝建立之后,生活在明朝最鼎盛的永乐皇帝统治时期。

 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到底有没有留下后代?

图片来源于 ***

元朝初年的时候,郑和的祖先就移居到了云南,而且还是云南王的贵族,郑和原来是姓马的,叫马和。郑和勇于冒险的精神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了家族的影响,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跋涉千里,去朝觐麦加。朝觐是 *** 教徒必须遵守的基本制度,每个有能力的成年 *** 教众都有朝觐麦加的义务。所以郑和的祖上也被当地人尊称为“哈只”,意思就是朝圣者或者巡礼人。

但是郑和命运的转折点是在1381年,也就是郑和十岁的时候。这一年,明朝建立才刚刚十几年,政权还没有稳固,一部分元朝的势力盘踞在了云南一带。所以朱元璋纠集了三十万兵马,赶到云南清除元朝旧部。而就在这次战乱中,十一岁的郑和就被明军给俘虏了,俘虏郑和的是当时明军的副统帅蓝玉。蓝玉把郑和抓到了军中,还把郑和给 *** 了,留在军中做了秀童。离开云南之后,蓝玉又把郑和带到了南京,并且把郑和送到燕王府,这个燕王就是日后的明成祖朱棣了。

所以郑和是个正儿八经的明朝人,只是郑和被蓝玉所害,一生都未能有子嗣,也应该是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毕生更大的遗憾了。

郑和是哪里人

郑和的祖先在元朝初期的时候就移居到了云南,而且郑和的祖先还是云南王麾下的贵族,公元1371年,郑和出生在了云南的昆明,所以应该说他是个土生土长的云南人。

 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到底有没有留下后代?

图片来源于 ***

但是后来明军到云南清理元朝的旧势力,年仅十一岁的郑和就被当时明军的副统帅蓝玉给掳走了,而且蓝玉还把郑和给 *** 了留在军中当秀童。后来还把郑和送到了南京的燕王府上,至此之后郑和就离开了故乡,开始在外生活的数十年。

但是可惜的是,郑和死了之后都没能魂归故里,葬在了南京。历史上也没有记载郑和曾经回到过云南,倒是郑和的后人还有一部分生活在云南一带。很多人很好奇,郑和不是因为被 *** 丧失了生育能力,怎么可能又会有后代呢?其实郑和的后代是郑和从自己的长兄的儿子郑恩来过继过来作为自己后嗣的。郑恩来的一支后嗣一直都生活在在云南。

其实郑和到底是哪里的人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郑和做出重要贡献。现在社会上有一个非常畸形的现象,就是非常喜欢争抢名人的归属地,这一种畸形的现象也是文化发展中的一个怪象。但是郑和所做的贡献不仅仅是对某个地区或者某一个人,而是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直到今天,人们在怀念起郑和的时候,关于他是哪里的人这个问题,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了。

郑和有后代吗

在1381年的时候,朱元璋派兵到云南去剿除盘踞在那里的元朝的旧势力。而当时明军的副统领蓝玉就把年仅十岁的郑和给掠了去,并且还把郑和给阉了,送到军中做了秀童。后来蓝玉又把郑和带到了南京,送到了燕王的府上。

 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到底有没有留下后代?

图片来源于 ***

所以说郑和是在十岁的时候就被 *** 了,这个时候郑和根本就没有生育能力,就更别说是有后代了,但是就算是在今天,还有人自称是郑和的后代,这里面又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古时候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所以香火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明朝许多著名的宦官都是有养子、义子什么的,郑和也是。郑和过继了自己的长兄的儿子郑恩来为自己的后嗣,郑和在云南的一支后裔就是由郑恩来所繁衍的,另外还有一部分因为在清朝的时候无法忍受官府的压迫,逃到了泰国。有记载,当时郑和的第十七代子孙跟着马帮来到了泰国北部的清迈一带,而且还娶了当时清迈土司的女儿,于是就在泰国落地生根了。当然由于年代久远,这一支的郑和后裔已经不会说中文了。

如今的郑和后裔也主要分为两支,分别是由郑恩来的长子和次子所繁衍的后代,在中国遇难的一支生活着百余人的郑和后裔,生活在泰国的也有百余人。但是生活在泰国的郑和后人可能已经不知道自己是郑和后人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12/289471.html

“ 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到底有没有留下后代?” 的相关文章

牵弘:雁门太守牵招第二子,个性刚毅,颇有父风

牵弘:雁门太守牵招第二子,个性刚毅,颇有父风

牵弘(?-271年),字号不详,安平郡观津县人 。魏晋时期将领,雁门太守牵招第二子。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个性刚毅,颇有父风。曹魏景元年间,累任陇西太守,抵御蜀将姜维进攻。跟随邓艾灭亡蜀国,拜蜀郡太守,迁振威护军。西晋建立后,出任扬州刺史,击退东吴将领丁奉...

董卓当初身边可谓是高手如云 董卓最后为何还是失败了

董卓当初身边可谓是高手如云 董卓最后为何还是失败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董卓身边高手如云,为何最终还是会失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要说《三国演义》当中的董卓,身边真心是高手如云,不论是吕布还是华雄,或者张辽等人,都是数一数二的武将,高顺更是冲锋陷阵的一把好手。李儒虽然在董卓折身边最没有太大的名气,但是给予的贡献却是第...

朱棣让方孝孺写登基诏书到底是为什么?

朱棣让方孝孺写登基诏书到底是为什么?

方孝孺,是建文的大忠臣,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朱棣打进南京城以后,让方孝孺写登基诏书。方孝孺坚决不写,而且还骂朱棣是“篡位”。朱棣说,这是我们一家人的事情,你说那么多干什么?方孝孺说,国家是天下人的国家,你“篡位”那就应该受到天下人的指责,怎么会是你一家人的事?朱棣说,你要再胡说八道...

刘备去支援徐州牧陶谦时,点名让赵云陪行是为什么?

刘备去支援徐州牧陶谦时,点名让赵云陪行是为什么?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北海太守孔融被黄巾贼管亥围困,太史慈单枪匹马杀出重围,向刘备求救,刘备发兵救援,带着关羽、张飞,和太史慈一起杀退了黄巾贼,救了孔融,随后,孔融游说刘备去救被曹操重兵围困...

刘廷让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刘廷让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刘廷让是赵匡胤义社兄弟之一,他也是众兄弟中出身最好的。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雍熙四年(987年),北宋名将刘廷让在被流放的途中绝食而亡。刘廷让是北宋名将,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之一,在助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割据局面立下大功。那么刘廷让为何会被宋太宗赵光义逼得绝...

杨修聪明绝顶都被曹操杀了 曹操为何没有杀司马懿

杨修聪明绝顶都被曹操杀了 曹操为何没有杀司马懿

对曹操为何斩杀聪明绝顶的杨修,却不杀有“狼顾之相”的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出兵汉中时,命人抓住主簿杨修,手起刀落,砍掉了他的脑袋,并将头颅挂于军营门外。杨修被杀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只“鸡肋”,不过背后还有两个真正的原因。杨修的罪名是“扰乱军心”。曹操此次出...

李嗣本是什么人?他被称为威信可汗是什么意思?

李嗣本是什么人?他被称为威信可汗是什么意思?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李嗣本是唐末五代时的前晋名将,为李克用帐下十三太保之一,在帮助李克用及李存勖父子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立下大功。那李嗣本是如何为前晋效力的,为何又号称“威信可汗”呢一,跟随李克用李嗣本原本姓张,出身武将世家,为铜冶镇牙将张...

邓芝:蜀汉重臣、将领,性格正直简单,不刻意修饰情绪

邓芝:蜀汉重臣、将领,性格正直简单,不刻意修饰情绪

邓芝(178年-251年),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人。东汉名将邓禹之后,三国时期蜀汉重臣,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邓芝早年曾被预言能位至大将,后被刘备任为郫令,升迁为广汉太守。因任官公廉且有治绩,被征入朝为尚书。刘备逝世后,奉命出使吴国,成功修复两国关系,并深...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