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胆”讲述街巷故事
□林子雄
广州又称羊城,既是城,就会有城墙。古代广州城墙内的面积,大致等于2005年之前还未与东山区合并的越秀区,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路挖掘出古代不同时期的街道,在中山四路发现了南越王宫署遗址,揭示这里自南越国以来一直是广州政治文化中心。由越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编、龚伯洪著的《游觅越秀古街巷》(以下简称《古街巷》)将越秀区的街巷故事分为历史、风物、人物、民俗4个方面,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据1992年出版的《广州街巷图册》,当时广州街巷名称8800多个。但随着城市发展变化,房屋建筑拆迁改造,昔日的街巷不知消失了多少,即使能留存下来,人们对过去的马路街巷的来历亦知之甚少。《古街巷》对地名、路名、街名、巷名逐个考证,路名考证贯穿全书。《大德路话归德门》讲的是大德路名源自归德门,却因粤语“归”与“龟”同音,路名改为“大德”的故事。《从双门底到北京路》记述了从双阙到双门底的过程,1920年由双门底到永清街的马路完工,因清朝已被推翻,将“永清”改为“永汉”,后又因胡汉民去世而改为汉民路。广州的六榕路与解放北路之间有条小马路叫迎宾路,许多人以为此路因今天广东迎宾馆而起,其实不然。据《迎宾路得名与任嚣墓》所叙,此处清代称为大茶巷,上世纪30年代中期因北面有迎宾馆而改成迎宾路,这就是说,广东迎宾馆在建之前这里已是迎宾馆。迎宾馆所在地在宋元是净慧寺(今六榕寺)的范围,明初为粮仓,清初为藩府,第二次 *** 战争后曾系英国驻广州领事馆。1928年,英国人迁出,成为净慧公园。不久,公园内建有国际迎宾馆,迎宾路就是这时诞生的。《古街巷》一反以老照片来再现历史文化场景的传统做法,邀请廖宗怡、梁培龙、曾嵘、李伟文、林广平等著名画家为该书配图,别开新意。
龚伯洪是一位典型的广州“地胆”(粤语),长期生活在本地,对本地事物非常熟络。他长期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著有《广府文化源流》《广府华侨华人史》《商都广州》《广州美食》《粤剧》《广州刺绣》等图书10多种,发表散文、小说、评论、诗词、对联、方志研究、文史等文章共300多万字。《古街巷》的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活泼接地气,离不开他几十年来对方志文史的精心钻研。书中多处引用粤语方言、歇后语、谜语来讲述故事,以吸引读者兴趣,读者也从中学到一些粤语知识,颇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