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冬天的地窖温度那么高,古代穷人为什么宁愿冻死,也不在地窖御寒

中国历史1周前 (10-12)60

《宋史五行志》有载:“天禧元年十一月,京师大雪,苦寒,人多冻死,路有僵尸,遣中使埋之四郊。二年正月,永州大雪,六昼夜方止,江、溪鱼皆冻死。政和三年十一月,大雨雪,连十余日不止,平地八尺余。冰滑,人马不能行,诏百官乘轿入朝。飞鸟多死。”

类似的记载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史书中都并不少见,对于古人而言“路有冻死骨”并非是什么耸人听闻的奇闻,而是每一个贫民在每一年冬天都有可能会面对的现实情况。

那么对于古人而言,为什么他们宁愿在外面冻死,也不愿意进入地窖里御寒呢?

为什么古人不进地窖

地窖这个词汇想必大家都没少听说过吧,似乎在古代家家户户都有着地窖这个东西的存在。

地窖大多数时候的作用是用来储存食物,而每当冬天来临的时候,地窖内往往比外面要暖和的多,这个原理类似于被埋在雪下要比在外面暖和,毕竟地面阻隔了地上的寒冷。

但是却很少听说过有古人为了躲避酷寒而进入地窖内过冬,大多数古人似乎宁愿在外面被活活冻死也不愿意进入地窖内求生,这是为什么呢?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重的,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钱,或者说是安全性。

在古代,乡村人家的确大多数都是有地窖的,但是问题在于并不是每家每户的地窖质量都是相同的。因为成本上的差异,所以古代的乡村地区也是有的人家地窖质量更好,有的人家地窖质量更差。

这个取决于地窖的主人有多少钱,而穷人往往是修不起太好的地窖的。

而地窖的质量则决定了地窖的安全性,一个安全性很低的地窖很有可能会塌掉,如果里面装的是菜那还好,挖出来就行了,但是如果里面住的是人,那这个人多半就死掉了。

因此穷人是不敢住在自己家的地窖里的,而富人则不需要去住地窖,他们有的是过冬的方式。

另一个原因就是地窖大多数时候都是用来储存食物的,而且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都有地窖的存在,甚至原理都是大同小异。

那就是只要不让食物接触空气,那么食物就不会腐败。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但是食物不接触空气没有关系,但是人不接触空气是会被憋死的!

这也就是古人不住进地窖的第二个原因,住进去是会被憋死的!

另一方面,就是地窖内阴暗潮湿,长期居住在地窖内对于身体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一般来说地窖都不是一个合适的选项。

那么对于古人而言,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过冬方式又是什么呢?

古人如何过冬?

其实无论是我们还是古人,我们面对寒冬最直接的方式始终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加衣服!

但是古人和我们不一样,古人没有羽绒服这样的御寒利器,他们加衣服的方式也相对更加的原始。

有钱人家就是棉衣或者皮草,而穷人就只能另辟蹊径了,将柳絮,芦花等植物的柔软部分缝入衣物中御寒。

但是当时间进入商品经济极度发达的宋代之后,农民们开始不仅仅只是种植食用的口粮,而是将更多的土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

这也是宋代之初土地兼并就十分严重所导致的,宋代出现了大量的大农场主,他们相较于雇佣佃农更喜欢雇佣雇工来种植作物,雇工不是被绑在土地上的,他们也能进城打工。

基于这两方面,宋代很多的土地都被用于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这也客观导致棉衣在冬天也成为了平民能够享受得到的物品。

而宋代的富人相对而言则更喜欢使用皮质衣物来御寒,这也是为了突出他们和平民之间的不同之处。

当然古人御寒的方式肯定还有很多,例如“暖宝宝”。当然这种东西在当时叫做“手炉”或者是“袖炉”。

简单说就是一个铜质的小炉子,里面放上土碳然后点着,这样的话这个“手炉”就能持续不断的散发热量,还可以放在袖子里面,所以也被称为“袖炉”。

这个东西在宋代没有多少钱,所以很多人都能用得起,但是相较而言“足炉”就比较贵了,因为这种东西很多是用锡做的,里面是灌热水的。

有点类似于暖水袋,其可以塞入被子里面暖脚,所以被称之为“足炉”,因为是锡做的所以相对较贵。

对于富人而言,他们还有更加“彰显身份”的取暖方式,就是“妓围”或者叫“暖阵”,简单说就是让一群美女围绕着你,用她们的身体给你取暖...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取暖方式,就是在盖房子的时候设计一面“火墙”,具体原理请看下图。

(“火墙”的示意图)

这其实就是比较早期的暖气了,而这个房子只要密封条件做好,那么基本上就和我们现在的暖气房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取暖的效果杠杠的。

不过这种设计虽说不是大富大贵人家的独享,但是至少也得是小康人家才能用得起了,因为你想要保证这个“火墙”有用,首先你家的柴火得够用...

除了这些花里胡哨得过冬方式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干饭,吃羊肉,吃火锅,这些都是暖身子得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北方的火锅里面都喜欢涮羊肉得原因了。

不过对于皇帝来说,这些方式多少都还有些太过于低端了,君不见乾隆下江南下了那么多次,毕竟冬天的北京那么冷,谁喜欢呢?

参考资料

《古人如何过冬》 刘中才

《数九寒天,古人是如何过冬的》 陈一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10/608987.html

“冬天的地窖温度那么高,古代穷人为什么宁愿冻死,也不在地窖御寒” 的相关文章

三藩之一的耿精忠为何会选择投降清朝?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三藩之一的耿精忠为何会选择投降清朝?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正式起兵反叛,掀起了三藩之乱的序幕。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曾是明将毛文龙的心腹。毛文龙被杀后,耿仲明又跟着孔有德混了一阵子,后来发动兵变失败后,投降了后金。当时,皇太极正想一统中原。明将归降,对他而言,不仅是增加了能征善战的猛将...

永历帝为何会死在吴三桂手上?真相是什么?

永历帝为何会死在吴三桂手上?真相是什么?

吴三桂,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顺治元年(1644年),吴三桂投降清朝,并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被封为平西王,随后引八旗铁骑入关南下,横扫长江以南半壁江山。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进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

纪晓岚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纪晓岚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说起这位纪晓岚大人能被现代人认识,那就多亏了那部曾经热播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6岁的纪晓岚,被人们称为神童,从此一路神童。从乡试,到殿试。从解元,到进士出身。从平民到走进朝堂,这一路纪晓岚31岁。文采出众的纪晓岚,在仕途的路上却变得坎坷。因为他没有得到重用...

李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后人对他的评价又是什么样的

李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后人对他的评价又是什么样的

真实的李治,有多恐怖?武则天的上位掌权,都在他的计划之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离世,太子李治继承了唐朝的皇位。李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皇帝,在当皇帝的三十四年里,他的政绩可以说是非常值得赞许。但奇怪的是,在后人的眼中,李治...

有哪些与孙峻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孙峻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孙峻(219年-256年10月19日),字子远,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散骑侍郎孙恭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峻年少时骁勇果敢精明强干,初任武卫都尉兼侍中,孙权病危时,与诸葛恪共受遗诏辅政,孙亮即位之后,升...

葭萌关之战魏延如果遇到马超的话,会是什么结果?

葭萌关之战魏延如果遇到马超的话,会是什么结果?

葭萌关之战是三国经典战役之一,张飞单挑马超二百余合不分胜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马超大战葭萌关,张飞请战,诸葛亮智激张飞,说必须要请关羽来才能抵挡马超,而且,就算关羽来了,也不一定能赢。此话一出,激怒了张飞,张飞非要战马超,并立下军令,诸葛亮见智激张飞的目的达到,同意了...

卫子夫自杀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真相?

卫子夫自杀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真相?

卫子夫,出身微贱,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我们知道,卫子夫最终死于巫蛊事件。精明一世、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历史笔墨。在不同学者的心目中,对刘彻的评价褒贬不一。刘彻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历史功绩可圈可点,但对他的非议,也...

有哪些与鲁肃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鲁肃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三国时临淮东城人,东汉末年战略家、外交家、政治家,东吴势力著名的将领,为孙权策划未来战略蓝图《榻上策》。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97年,因向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而得到赏识。208年,大败曹军于赤壁,奠定三国鼎立格局。210年,接替...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