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根据正史记载:二人根本不是同一水平

中国历史2天前30

前言

一个54岁就累死的工作狂,一个活到73岁的精明狐狸。一个把自己"用废"的完美主义者,一个玩转职场的老油条。

一个在前线拼命,一个在后方等待。他们都是历史上最顶尖的政治家,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诸葛亮像个不懂变通的学霸,事必躬亲,最终把自己累死在战场上。司马懿则像个人情世故专家,懂得示弱、等待,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

走近真实的诸葛亮:一个把自己"用废"的完美主义者

读史之人都知道,诸葛亮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对自己太过严苛,对工作投入到了极致,这种性格最终透支了他的生命。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诸葛亮就像现在的那些996的工作狂人,事必躬亲,凡事都要亲力亲为。从蜀汉的军国大事到军营里的鸡毛蒜皮,他都要过问。一个丞相,居然还要亲自处理士兵的处罚问题,这得忙成什么样?

《三国志》记载,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期,诸葛亮每天只吃三四两米,身体已经虚弱到了极点。换做现在的话,就是一个人累到吃不下饭,瘦得皮包骨,还在拼命工作。

他为什么要这样拼命?

刘备临终时拉着他的手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给了诸葛亮极大的压力。他必须证明自己的忠诚,必须向所有人展示他绝不会"自取"。

《资治通鉴》里记载,有一次蜀汉朝廷的官员建议诸葛亮:"您应该多休息,把一些事情交给下面的人去做。"诸葛亮摇摇头说:"我受先帝托付,必须尽心竭力。"

他把自己困在了一个完美主义的牢笼里。国家大事,他要管;军队建设,他要管;民生发展,他要管;就连一个小兵犯了错,他也要过问。这哪是在当丞相,分明是在当一个"全能打工人"。

这种工作方式带来了什么后果?

短期来看,确实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从长远来看,却埋下了致命隐患。因为他不懂得放权,不善于培养接班人,所有的重担都压在自己身上。等他走后,蜀汉朝廷就像一架失去发动机的机器,慢慢停摆了。

《二十四史》中提到,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再也找不到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姜维虽然也北伐,但已经没有了诸葛亮时期的气势。蜀汉的人才储备,就这样被诸葛亮的完美主义给耽误了。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诸葛亮是个失败的管理者。他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做好权力下放,更没有为蜀汉储备足够的接班人。他用生命诠释了"鞠躬尽瘁",却忘了"培养人才"才是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责任。

史书记载,诸葛亮去世时年仅54岁。这个年龄,放在现在,正是一个人经验最丰富、贡献更大的时候。但他把自己"用废"了,用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完成着自己的使命。

这不是奉献,这是一种变相的逃避。他用过度劳累来证明自己的忠诚,用早逝来回应先帝的托付。这种选择,值得吗?

司马懿的精明哲学:不在台前站,要在幕后算

精明的人都懂得,站在聚光灯下未必是好事。司马懿就深谙这个道理,他玩转了一辈子"低调"这门艺术。

曹操之一次召他出山时,他装病不出。等到什么时候才去?等到曹操在赤壁损失惨重,急需人才的时候。这时机拿捏得,真叫一个精准。

《晋书》记载,司马懿刚进曹营时,经常装疯卖傻。朝会上故意说些不着调的话,私下里还装出一副游手好闲的样子。他这是在演戏吗?对,而且是一出精心设计的好戏。

你想想,曹操是什么人?是连刘备都要在他面前装傻的主。司马懿心里门清,要在这样的人物手下保全自己,更好的办法就是装成个没什么本事的人。

他这一装,就装了好几年。曹操也不是傻子,早就看出来了。《魏氏春秋》记载,曹操有次做梦,梦见三匹马在一起吃草。他把这个梦讲给别人听,有人说这是预示着司马家将来要取代曹家。

曹操听完这话,半天没说话。第二天,他让人仔细观察司马懿,发现这人走路虎虎生风,眼神凌厉如鹰。这哪是个草包?分明是个藏得很深的主。

但司马懿这时已经在曹营站稳了脚跟。他凭什么站稳的?就凭他懂得让曹丕觉得自己有用。

《世说新语》里有个细节:曹丕经常半夜找司马懿聊天,两人能聊到天亮。聊什么?聊的都是些琐碎小事,家长里短。这不就是现在说的"老板,咱们交个心"吗?

司马懿太懂得经营人际关系了。他知道,真正的权力不在于你表现得多么强,而在于你能让关键人物觉得离不开你。

等到曹丕当了皇帝,司马懿终于等来了他的机会。但即便这时,他依然保持着谨慎。《魏书》记载,他从不在朝堂上争锋相对,而是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

你说他处理政务?对,但从不张扬。你说他带兵打仗?对,但从不冒进。他就像个老狐狸,等着猎物自己往笼子里钻。

最能体现司马懿智慧的,是他对人才的态度。他从不吝啬提拔年轻人,像邓艾、钟会这些后来的名将,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

这跟诸葛亮形成了鲜明对比。诸葛亮事必躬亲,累死自己;司马懿善于用人,让别人为自己做事。

到了晚年,当所有棋子都布置妥当后,司马懿才在高平陵之变中露出了獠牙。这一出手,就把曹魏的大权抓在了手里。

你说他是不是太过算计?但历史就是这么现实:比的不是你付出了多少,而是你最后得到了什么。

两个男人的战场:一个在前线拼命,一个在后方等待

五次北伐,注定成了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冤家最经典的对决。但两个人打仗的风格,简直就是两个极端。

诸葛亮北伐,就像个急着证明自己的毛头小伙。粮草准备好了吗?带上!武器够不够?够了!天气怎么样?管他的,先打了再说!

《蜀书》记载,每次北伐,诸葛亮都是亲临前线。大军行军,他在前面;打仗督战,他在阵前;后勤补给,他亲自过问。这哪是个军师,分明是个"全能战士"。

每次北伐前,诸葛亮都要写一份章表给刘禅。说是章表,其实就是个请战书。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急切,生怕错过了好时机。

反观司马懿呢?《魏书》里记载了他的一句名言:"兵者,险道也。"打仗是件危险的事,所以能不打就不打,能拖就拖。

诸葛亮五次北伐,司马懿基本都采取了一个策略:龟缩不战。你来进攻,我就躲在城里。你粮草快没了,我就出来遛遛弯。这不是怂,这是聪明。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一次交战,诸葛亮派人在城下骂阵,说司马懿是缩头乌龟。司马懿听完,笑着对身边的将领说:"骂就骂呗,又不会掉块肉。"

这话要是搁在现代职场,就是"你随便说,我该干嘛干嘛"。人家诸葛亮在前线晒得跟碳一样,司马懿在城里喝着小酒,看着对方粮草一天天减少。

《魏略》记载,有次诸葛亮派人送了一件女装给司马懿,讽刺他不敢出战。司马懿拿着衣服,对使者说:"回去告诉你们军师,我就是个妇人,所以不敢跟军师打。"

这段对话简直绝了。诸葛亮想激将,司马懿直接自黑,把对方的讽刺变成了笑话。这段对话传开后,反倒显得诸葛亮太过着急了。

最讽刺的是什么?就是这个"缩头乌龟"的战术,真让司马懿赢了。他太懂得拖字诀了,知道诸葛亮的软肋就是后勤补给。

蜀汉地处偏远,运送粮草困难。每次北伐,诸葛亮都得带着大量粮草。司马懿就死死咬住这一点,就是不跟你打,就是要拖,拖到你吃不消为止。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已经虚弱到需要躺在车上指挥。但即便这样,他还在死撑。而司马懿呢?依然稳坐后方,等着对手自己崩溃。

这就是两个人的差距。诸葛亮在用生命打仗,司马懿在用智慧等待。一个把自己逼到绝路,一个给自己留足退路。

战场从来就不只是刀光剑影,有时候,最厉害的武器是耐心。诸葛亮输就输在太着急证明自己,而司马懿赢就赢在懂得等待时机。

这场对决的结局,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因为一个人在拿命拼,另一个人在用脑子算。

更高明的权术:诸葛亮不懂,司马懿太懂

权术是个技术活,但更是个心理活。诸葛亮在这方面就像个学霸,掌握了所有理论知识,但不懂得变通;而司马懿就像个人精,懂得顺势而为,借力打力。

《魏氏春秋》里记载了个有意思的细节。有次曹丕问司马懿:"你觉得诸葛亮这个人怎么样?"司马懿回答说:"此人太清高,不懂得随机应变。"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诸葛亮干什么事都要讲究个"名正言顺"。扶持刘禅,要表现得忠心耿耿;北伐曹魏,要写得慷慨激昂。生怕别人说他一个不字。

《蜀汉本末》记载,诸葛亮治军特别严格。有次他亲侄子违反军纪,他二话不说就把人给砍了。这在现代管理学上叫什么?叫做"求全责备"。

他这么做,确实树立了威信,但也让手下的人对他敬而远之。这就是为什么蜀汉后来找不到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因为都被他这种严苛的标准给压制了。

再看司马懿,《晋书》里说他"阴柔外显,实权内蓄"。这话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人表面上温温和和,实际上精于算计。

司马懿更高明的地方,就是懂得示弱。年轻时在曹操面前装傻充愣,后来在曹丕面前装忠心,面对曹爽时更是装出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

有个典故很能说明问题。司马懿晚年时经常装病,不理朝政。曹爽以为他真的不行了,放松了警惕。结果在高平陵之变中,这个"病人"突然暴起发难,一举夺取了大权。

这招在现代职场上叫什么?叫"韬光养晦"。诸葛亮什么都要摆在明面上,司马懿什么都藏在心里面。高下立判。

《贾傅录》里还记载了一件事。司马懿当权后,从不轻易表态。大臣们争论事情,他就坐在那里听,等到各方意见都出来了,他才慢慢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种手段高明在哪?高明在他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意见被听取了,即便最后没被采纳,也不会心生不满。

诸葛亮就做不到这一点。《三国志》记载,他在朝堂上说话总是直来直去,得罪了不少人。他以为这是清正廉明,其实是不懂人情世故。

现代管理学告诉我们,领导力不仅仅是能力问题,更是人性问题。诸葛亮太注重能力展示,却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

司马懿最后能成就大业,靠的就是这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懂得人都有私心,都想要利益。与其强行压制,不如因势利导。

说到底,权术的更高境界不是让人服你,而是让人心甘情愿地跟着你。诸葛亮用的是命令,司马懿用的是智慧。一个靠威严统治,一个靠人心拉拢。

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真正的权术高手,不是能力最强的人,而是最懂人心的人。

相同的起点,不同的结局。这不禁让人思考:在职场中,是应该像诸葛亮那样追求完美,还是该学习司马懿的圆滑处世?

参考文献:《三国志》- 陈寿《晋书》- 房玄龄等《资治通鉴》- 司马光《魏氏春秋》- 孙盛《蜀汉本末》- 谢炳文《贾傅录》- 贾栩《世说新语》- 刘义庆《蜀书》- 陈寿《魏略》- 鱼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11/611726.html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根据正史记载:二人根本不是同一水平” 的相关文章

刘沆:北宋时期宰相,任相期间大力推行革新

刘沆:北宋时期宰相,任相期间大力推行革新

刘沆(995-1060年),字冲之,号庐山,吉州永新人,北宋时期宰相,刘素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天圣八年(1030年),考中进士,授大理评事,通判舒州。累迁太常博士。奉命出使契丹,坐事出知潭州,镇压瑶民起义,累迁工部侍郎。宣祐三年(1051年),担任参知政事,支持张...

张邦昌不想成为皇帝是因为什么?是害怕吗?

张邦昌不想成为皇帝是因为什么?是害怕吗?

张邦昌,北宋末年宰相,也是伪楚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公元1127年1月,金国军队攻破汴京,俘虏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金军在汴京没待多长时间,他们也无意留下金国官吏和军队统治这座城市。这是因为金国崛起时间不长,本族人口少,他们无力统治许多被占领区...

张辽在曹魏中排名多少 有谁能够打败他

张辽在曹魏中排名多少 有谁能够打败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张辽的武艺,在曹魏能排第几,曹营中有人能打败他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张辽当排第四,在典韦、许褚、曹仁之下。张辽勇猛无比,单刀赴会劝降昌豨,在白狼山之战率领先锋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驱逐辽东大将柳毅。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将士 冲击东吴十万...

陈祗: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世蜀汉后主刘禅的宠臣

陈祗: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世蜀汉后主刘禅的宠臣

陈祗(?―258年),字奉宗,汝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大司徒许靖兄长的外孙。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陈祗早年受费祎的赏拔,董允死后担任侍中,逐渐成为蜀汉后主刘禅的宠臣,官至尚书令、镇军将军,权力甚至超过大将军姜维。陈祗支持姜维的北伐中原,假意与宦官黄皓交好,导致黄皓开始...

花蕊夫人最后是怎么死的?她的生平如何?

花蕊夫人最后是怎么死的?她的生平如何?

花蕊夫人是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花蕊夫人费氏在历史上是一个名声很响,却又语焉不详的人物。说她名声很响,是因为她一首“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述国亡诗》,大家都很熟悉。说她语焉不详,是因为这个人物究竟有没有,其实并不确定...

令妃作为嘉庆皇帝的生母 皇后空缺乾隆为何不立她做皇后

令妃作为嘉庆皇帝的生母 皇后空缺乾隆为何不立她做皇后

还不知道:乾隆的皇后位空缺,令妃又是嘉庆帝生母,为何乾隆还不肯立她为后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令妃的形象在许多清宫剧里面都会出现,她不仅是乾隆身边的红人,还因为她的儿子是下一任皇帝,所以只要以乾隆时期为背景的清宫剧都不能少了令妃。但令妃在屏幕上的角色褒贬不一,她的为...

孙权当初为什么联合刘备对抗曹操 原因是因为诸葛亮吗

孙权当初为什么联合刘备对抗曹操 原因是因为诸葛亮吗

还不知道: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是因为诸葛亮舌战群儒,还是另有原因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08年,孙权为父报仇,搞定了镇守江夏的黄祖,当他泪眼婆娑的抬头时,欣喜地发现,荆州离自己是如此之近,于是口水交织着泪水一起流下;此时的曹操刚搞定了北方,当属下告诉他,刘表...

博尔济吉特哲哲的皇后之位是怎么来的?皇太极为何这么做

博尔济吉特哲哲的皇后之位是怎么来的?皇太极为何这么做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的正宫皇后,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据《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登记在册的后妃有15人,位份居首的正是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其实,《清史稿》等文献中都有记载,皇太极在娶哲哲之前,还娶过2个女人,她们分别是嫡福...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