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秦始皇一生6大世界级工程,至今仍有四个存在,都是世界级遗产

中国历史5个月前 (07-03)5055

秦始皇乃历史上的首位皇帝,喜欢他的人称他是统一六国的伟大明君,不喜欢的则称他是“暴虐”帝王。

历史上最著名的“焚书坑儒”就是出自秦始皇之手,而他本人十分热爱大修土木,因此又被冠上“奴役百姓”的名号。

其中的传唱典故为“孟姜女哭长城”,但你不得不承认,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同时,还留下了诸多珍贵宝藏。

他所命人修缮的工程,以至于到现在被誉为世界级遗产,同时军事和政治上的贡献,也令人啧啧称奇。

今天小编就来带你们看看,秦始皇四大奇迹建筑都是哪些?

1.阿房宫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之一宫”,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里处,修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

阿房宫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命令修建它的人,是历史上之一个统一天下的皇帝,作为新朝宫,阿房宫是更具标志性的建筑。

同时也是秦始皇巅峰权力的象征,因为当初下令修建阿房宫,秦始皇事事亲力亲为。

上到设计图纸,下到建筑用料,秦始皇费了十二分的心,大有一副阿房宫是拿来奖励自己的架势。

再加上面积占地颇广,很是恢宏大气,修建完成后势必会成为秦朝的权力中心。

可惜秦始皇在三十七年七月的东巡途中驾崩,因此阿房宫的建造被迫停了下来,由于秦始皇要葬在骊山,所以秦二世胡亥就把建造阿房宫的人,临时喊去了骊山给秦始皇陵墓填土。

一直到阿房宫停工七个月后,秦始皇的陵墓填土才算完毕,此时的胡亥想到了先帝的遗愿,于是便继续抽人前去修建。

奈何在秦二世元年七月时,起义军爆发,秦国面临着严峻的危机,赋税严重导致老百姓们活的水深火热。

天下隐隐有大乱的趋势,别无他法,阿房宫只好再次停工,殊不知紧接着赵高谋反,逼死了秦二世。

这下阿房宫彻底停工了,这一停就停到了秦国灭亡,随着后世的发展,关于阿房宫的传说层出不穷。

最广泛的莫过于,项羽攻城后一把火将阿房宫烧了个干净,从这里就能看出,当时的百姓们俨然把项羽当成了拯救世人的神。

1956年,阿房宫被陕西省列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又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上更大的宫殿基址,成为了世界奇迹。

2. 长城

长城又叫万里长城,概因它绵延不断的长垣上,汇聚了结合后的防御体系,是重要的军事工事。

对阻挡外敌入侵有着显著的效果,据调查,长城的总长超过了2.1万千米,现存的长城文物总共4.3万处。

是著名的世界建筑奇迹,与埃及的金字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关于长城还有一个传承已久的典故。

那就是烽火戏诸侯,其实长城最早修筑时期可以追溯到西周,他们当时修建的被称为列城,是用来抵御游牧民族的侵害的。

紧接着,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长城再次动工,这次是楚国,他们在边境修建了百米长的城墙,又被称为方城,这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之一条长城。

由于效果亲测显著,之后的魏国、赵国、韩国、全部加入了修建长城的队伍中。

而让它们互相连接,真正成为绵延万里的长城,还要归功于秦始皇,当时为了防止匈奴,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开始大范围的修建长城。

而蒙恬将军在抵御匈奴的同时,又在长城内外修建了很多烽火和要塞,至此万里长城开始初具雏形。

1961年长城加入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被列为了世界保护遗产,乃秦始皇留下的第二奇迹。

3. 秦始皇陵

自古以来,皇帝们的陵墓就十分考究,通常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修建,占地面积很广,陵墓里的装饰跟布置也慎之又慎。

然而没有哪一个皇帝的陵墓能比得上秦始皇的恢弘,秦始皇陵是历史上之一座规模巨大,设计完善的帝王皇陵。

说是陵墓但其实是一座地下宫殿,跟地表上的皇宫没什么二致,且豪华程度有过之外而无不及。

更别说金光闪闪的丰富陪葬品了,如今名声赫赫的兵马俑,就出自秦始皇的陵墓。

据调查,如此浩大的建造,只有在秦始皇13岁登基的那一刻动工,才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而陵墓的设计者正是丞相李斯,当时召集了72万的人力,足以见得秦始皇陵墓是多么浩大的工程了。

整个修建的时间,也是历史上最长的,陵墓里不光有华丽的宫殿,还有文武大臣们上朝的地方。

并且就连江河湖泊都栩栩如生,只不过是用大量的水银浇灌的,最离谱的是还建造了能够模仿水流的装置。

据传言,秦始皇的陵墓里奇珍异宝数不胜数,最为令人趋之若鹜也带有浓重神秘色彩的非人鱼油灯莫属。

最重要的是,秦始皇陵保护度超高,考古专家在之一次打开皇陵后,惊讶的发现当中股东保护完好,壁画新鲜且栩栩如生。

1961年,国务院把秦始皇陵加入了之一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12月秦始皇陵被联合国加入《世界遗产名录》。

4. 秦直道

秦直道乃秦驰道之一,是秦朝修建的军事交通工程,为了阻止匈奴贵族的侵扰,秦始皇号令蒙恬将军带领30万将士,历时两年修筑完成的。

全长总共70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秦直道比西方的罗马大道还要早200多年,是世界公路的鼻祖。

修筑完成后,不光震慑了匈奴,还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当初昭君出塞就是走的这条路。

因为秦直道修建在鄂尔多斯草原中,哪怕秦朝灭亡后,秦直道依旧被人们广泛使用。

一直到清朝才被废弃,虽然时代在变迁,但秦直道一直为人们提供者便利,所以断断续续后面也被人使用过。

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秦直道遗迹完好保留的原因,以上这四个都是秦始皇时期建造的,震惊世界的遗产。

还有两个则是灵渠和郑国渠,正因为有秦始皇,我们今天才能了解到这些建筑。

无疑证明了当时老百姓们的智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7/600462.html

“秦始皇一生6大世界级工程,至今仍有四个存在,都是世界级遗产” 的相关文章

杨玄感是什么出身?他兵败的原因是什么?

杨玄感是什么出身?他兵败的原因是什么?

杨玄感,隋代大臣,弘农华阴人,司徒杨素之子。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大业九年(613年),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引发了杨玄感之乱,但仅持续了两个月就迅速失败。杨玄感是隋朝重臣,文武双全,号称“项羽”,起兵反隋时受到民众的普遍响应与支持。既然如此,那杨玄...

后世是如何评价徐邈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徐邈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徐邈(172年-249年),字景山。燕国蓟县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徐邈早年历任丞相军谋掾、奉高县令、尚书郎、陇西太守等职。曹丕称帝后,任谯国相、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每任一官,皆政绩卓著,被赐爵关内侯,迁抚军大将军军师。后被委以重任...

汉景帝光儿子就有十四个 汉景帝为什么让十子刘彘继承皇位

汉景帝光儿子就有十四个 汉景帝为什么让十子刘彘继承皇位

对汉景帝有14个儿子,为何让十子刘彘继承皇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往今来,帝位之争向来就是残酷的代名词,从秦二世伙同赵高矫诏到清朝慈禧晚年的皇位之争,历史可谓是悠久深远。汉朝,作为中国古代第二个封建大一统王朝自然也难逃历史的车轮,储位之争也是此起彼伏,一发不可收...

卫子夫自杀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真相?

卫子夫自杀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真相?

卫子夫,出身微贱,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我们知道,卫子夫最终死于巫蛊事件。精明一世、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历史笔墨。在不同学者的心目中,对刘彻的评价褒贬不一。刘彻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历史功绩可圈可点,但对他的非议,也...

刘备三顾茅庐只为了一个诸葛亮吗 背后还有什么目的存在

刘备三顾茅庐只为了一个诸葛亮吗 背后还有什么目的存在

还不知道:刘备不惜三顾茅庐,只为得到一个诸葛亮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荆州名士集团三顾茅庐,是世人津津乐道,传颂已久的佳话,刘备礼贤下士,孔明玄德君臣知遇,但也有人从现代视角出发,将其解读为诸葛亮自我炒作的产物。其实诸葛亮的脱颖而出,自然是由于他不世出的才能...

历史上的诸葛亮很厉害吗 和演义中的一样吗

历史上的诸葛亮很厉害吗 和演义中的一样吗

对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有演义史里演绎的那么厉害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的诸葛亮真有那么厉害!在中国广大民众的认识里,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谋略的代名词。而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也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把诸葛亮的智才写得天花乱坠。罗贯中这么做,其实是不大好的。诚...

北齐后主高纬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经历了什么

北齐后主高纬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经历了什么

高纬,北齐第五位皇帝,565年—576年在位。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北朝齐后主高纬是武成帝高湛的长子,字仁纲,母亲是胡氏。据史书说,胡氏夜梦在海上坐着玉盆,日入裙下,于是有娠。高纬像他的父亲高湛一样,美于容仪,极受高湛的喜爱。6岁时,高纬被立为太子。9岁时,太史进奏高湛:“有...

萧瑀是什么出身?他差点要出家为僧是因为什么?

萧瑀是什么出身?他差点要出家为僧是因为什么?

为了纪念那些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大将或臣子,李世民设立了凌烟阁,其中陈列了二十四位功臣,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萧瑀是唐朝宰相,为大唐完善典籍制度,使得唐朝走向安定,因此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萧瑀官居宰相之职,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晚年却差点出家为僧,这是为什么呢一...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