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张学良听说儿子要回大陆,再三嘱咐:务必先到北京,再回东北
1940年,赵一荻在美国旅行时听闻张学良被软禁的消息,心急如焚,决心返回中国陪伴他。出发前,她将年仅十岁的儿子张闾琳托付给了伊雅格夫妇,希望他们能将孩子抚养成人。临别时,她深深叮嘱:“拜托你们照顾好闾琳。”伊雅格夫妇则坚定地答复:“赵,请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力抚养他长大。”
这一分别,母子之间竟然隔了16年。直到1956年,张学良夫妇才有机会与张闾琳再次联系上。当时,他们托董显光前往美国,寻找多年未见的儿子。找到张闾琳的那一刻,董显光的心情无比激动:“孩子,可算找到你了!我是你父母的朋友!”张闾琳起初有些困惑,但很快明白了眼前的状况,心中既惊喜又复杂。通过董显光牵线搭桥,张闾琳终于可以和久未联系的父母开始书信往来。在信件中,张学良与赵一荻不禁流露出对儿子的思念:“孩子,我们欠你的太多,无法陪你成长。”而张闾琳则回信道:“爸爸妈妈,我很想见到你们,等时机合适,我一定会去看望你们。”
时光飞逝,到了1965年,局势终于有所缓解。在董显光的多方游说下,蒋介石最终同意让张闾琳与父母团聚。当张闾琳获悉这一消息后,毫不犹豫地买了最近的机票,飞往台湾。在高雄,久别的父母和儿子终于见面,泪水涌动。张学良见到多年未见的儿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孩啊,你受苦了!”而张闾琳也感慨万分:“爸爸妈妈,我终于见到你们了。”一家人重逢的情景令人动容。
在与父母的交谈中,张闾琳透露了自己在美国航天署的工作经历,并介绍了自己的家庭状况。“我现在是一名航天专家,工作还算顺利。而我的妻子陈淑贞,是陈济棠的侄女。”父母听到这些,既感到欣慰,又对儿子的成就感到自豪。
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转眼到了1994年。这一年,已经获得人身自由的张学良收到来自大陆的邀请,邀请他回家乡看看。虽然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但张学良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便婉拒了邀请。然而,他心中依然挂念着祖国,尤其是北方的故土。于是,他叫来儿子张闾琳:“我不能亲自回去,你替我走这一趟。记住,先去北京,再回东北看看。”
接受了父亲的嘱托,张闾琳踏上了前往大陆的旅程。1994年5月,他之一次回到了祖国的土地上。虽然 *** 希望他以张学良子女的身份访问,但张闾琳坚持以华裔旅美航天专家的身份展开此次行程。在北京,张闾琳被城市的快速发展所震撼,目光所及,摩天大楼林立。他不由得感慨:“西方媒体常说北京落后,像非洲城市,可眼前的事实却证明他们错了!北京发展的速度太快了,必定会成为一座国际大都市。”
参观期间, *** 得知张闾琳是一位航天专家,便特意安排他前往航空航天公司参观。公司代表热情地向他介绍了中国卫星的研发历程,并带他参观了展览室,陈列着中国历次发射的卫星模型。张闾琳对此深感震撼,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中国能自己研发卫星,真了不起!”
在结束了北京的访问后,张闾琳按照父亲的嘱托,坐上火车,前往辽宁。在辽宁,当地 *** 为他安排了参观张作霖的墓园。这一刻,张闾琳心中百感交集,站在祖父的墓碑前,他轻声说道:“爷爷,我来看您了,您安息吧。”墓碑前已经摆满了鲜花,张闾琳看到这一幕,不禁感慨万分:“爸爸知道的话,一定会很高兴的。”他拿出相机,拍下了几张墓园的照片,作为此次故土之行的珍贵纪念。
回到台湾后,张闾琳之一时间向张学良汇报了此次大陆之行的情况。张学良关心地问道:“北京现在怎么样?”张闾琳回答道:“街上全是高楼大厦,发展得非常快。”听到这话,张学良既惊讶又感到欣慰。随后,张闾琳拿出在张作霖墓园拍摄的照片,递给父亲:“爷爷的墓碑很整洁,还有人经常献上鲜花。”听到这里,张学良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老泪纵横。
2001年,张学良在夏威夷去世,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三年后,张闾琳再次受邀前往大陆,继续父亲未竟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