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法国历史上的铁面人究竟是谁?

中国历史2分钟前10

法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人当属“铁面人”了,好莱坞甚至拍摄了电影来蹭这个热度。

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巴黎人民攻陷了巴士底狱,在其中一间牢房内,墙上写着数字编号64389000,后面是“铁面人”的字样。

有关铁面人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法国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中,书中写道,铁面人被关押在圣玛格丽特岛的监狱,他一直带着铁皮头套,不能摘下,路易十四下令,任何想要摘掉他的头套的人都会被处以死刑。

路易十四登上王位的第18年,也就是公元1661年,铁面人被关押在圣玛格丽特岛,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监狱生涯。

一路看押他的士兵对他的身份感到很好奇,这个人大概50岁,看上去很有教养,不是一般那种粗鲁的囚犯样子。

按照岛上监狱的记录文件可知,铁面人刚到岛上,监狱长把做好的饭菜送到了他的牢房,铁面人用餐刀在餐盘的背后刻了几个字,然后把盘子从监狱的窗户丢下。

当时窗户下的海边停着一艘船,船长捡到了盘子,把他交还给监狱长,监狱长如临大敌,不光扣押了船长,还对周围的村庄调查。

由此可知,铁面人的身份信息非常的敏感,这真是一个大人物。

8年后的1669年,铁面人被转移到了巴士底狱,下令的依然是路易十四。

当他来到巴士底狱时,法国防务大臣亲自来迎接,巴士底狱的监狱长一直跟在他的身后,为了能够更好的关押铁面人,巴士底狱甚至专门打造了一间特殊的牢房,房间里有书柜,配有图书和笔纸,每日三餐也是由监狱长亲自照顾。

铁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穿衣服,不用穿囚服,而且还可以接受王室贵族的重要人物的探访,当然他必须带着头套,也不能和监狱中的任何人交流。

铁面人每天靠着读书写字打发时间,每个月有医生来定期体检。

1703年,在进入巴士底狱的34年之后,铁面人早一天清晨突然病倒,然后第二天凌晨就死掉了,死的非常突然,也没有任何预兆。

按照当时教廷的传统,人死后要有神父为尸体涂抹圣油,这个行为也被路易十四禁止了,派人把铁面人秘密送到圣保罗教堂安葬,墓碑上没有名字,用无名氏代替。

随后,路易十四派人清理了铁面人牢房中的所有痕迹,与之相关的一切衣食住用的信息都被销毁,生活用品也都烧掉了,路易十四不想让别人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

负责看守铁面人牢房的全部狱卒都被处决,1715年9月1日,路易十四去世,随后参与这件事的主要大臣也相继死去,铁面人曾经存在过的直接证据再也不存在了。

但是民间始终热衷于小道消息,并不因 *** 想要消除痕迹而闭口不言,大家纷纷猜测铁面人,以致于越传越凶,路易十四之后的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都进行过调查,也许有了结果,但是他们不说,更加加剧了民间的猜测。

一说铁面人是路易十四

1643年,路易十三去世,当时路易十四才4岁,太后安娜和年幼的国王无法掌控全局,各地实力政治力量趁着路易十四年幼无知,从民间找来了和他很像的孩童,狸猫换太子,把真正的路易十四套上头套,一辈子关了起来。

但是,只要想到路易十四当时才4岁,不可能学到日后铁面人那样的举止文雅,就可知,这种猜测是没有根据的。

一说铁面人是路易十三

说完了儿子说老爹,路易十三在14岁的时候和西班牙的公主安娜结婚,但是他可能是同性恋,路易十四是安娜和情人生的,路易十三选择息事宁人,路易十四为了避免王室丑闻,把便宜老爹套上头套。

这个说法从时间上已经被证实为是野史。

一说铁面人是英王查理一世

查理一世是欧洲历史上之一个被砍头的君主,对方是资产阶级领袖克伦威尔。传言查理一世在得知了自己将要被判处死刑后买通了看守,找来一个死囚冒充自己,自己逃到了法国。

当时路易十四才11岁,太后安娜和情夫商量后用头套套住了查理一世。

这也是谣言,查理一世的被公开处决有着无数目击者,时间是1649年1月30日,他还念了一首诗,才被处决的,死后被葬在温莎城堡。

一说铁面人是路易十四时期的宠臣尼古拉斯富凯

富凯在1653年到1661年被任命为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但是他后来从事金融投机活动,大发横财,与民争利,引起了路易十四的不满。

路易十四以贪污罪把富凯逮捕,富凯以全部私人财产买来了一条命,让自己的仆人替自己死,自己则套上了头套。

但是实际上富凯在1661年因病去世,距离1703年是在太远了。

一说铁面人是路易十四的孪生兄弟

这是著名的欧洲野史,大仲马的《三个火 *** 》就是讲述这个故事,本文一开始提到的电影《铁面人》也是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

路易十四年轻气盛又荒淫无度,非常残暴,人民很不满,他的孪生弟弟菲利普性情温和,被路易十四猜忌,于是把他套上头套关在了巴士底狱。

有三个火 *** 在皇家侍卫队长的帮助下救出了菲利普,用他来代替路易十四。

这是小说的情节,并无确切历史证据,历史上菲利普王子和路易十四也不是孪生兄弟,俩人长得并不很像。

一说铁面人是太后安娜和情夫马扎然的私生子

这个说法源自伏尔泰的那本书,他认为,通过对路易十四关押铁面人的种种举措分析,这个人与王室关系密切,因国王不能下杀手,所以证明他和国王也许有亲属关系,但这种关系又不能暴露给外人,容易遭致王室丑闻,只能在监狱中让他养尊处优。

几种理由综合下来,这个人可能是安娜和马扎然的私生子,太后怀孕生子,是国家 *** 防,自然不能让外人知道,而这个人又是路易十四的同母异父的弟弟,甚至有可能是同父同母的弟弟,也不能杀了,更不能让外人见到他,那么怎么办,只好学习阿紫对游坦之的做法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11/611597.html

“法国历史上的铁面人究竟是谁?” 的相关文章

徐邈:三国时期曹魏重臣,秉性高洁,持之以恒

徐邈:三国时期曹魏重臣,秉性高洁,持之以恒

徐邈(172年-249年),字景山。燕国蓟县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徐邈早年历任丞相军谋掾、奉高县令、尚书郎、陇西太守等职。曹丕称帝后,任谯国相、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每任一官,皆政绩卓著,被赐爵关内侯,迁抚军大将军军师。后被委以重任...

历史上的宫斗到底是什么样的 皇后真的要下场和妃子争吗

历史上的宫斗到底是什么样的 皇后真的要下场和妃子争吗

对历史上真正的宫斗是什么样?别被电视剧骗,皇后地位太高不屑参加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宫剧之所以很受观众的欢迎,尤其是女性观众,是因为看着后宫女王和许多妃子为了利益和皇帝的宠爱而互相争斗,真的很有趣。在清代戏剧中,后宫之争并不比朝廷之上的政治斗争差,也是一场你死我活...

那拉皇后贤惠又孝顺 乾隆为何会恨这个皇后

那拉皇后贤惠又孝顺 乾隆为何会恨这个皇后

对乾隆皇帝皇后乌拉那拉氏,为何遭到乾隆皇帝的厌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那拉皇后被软禁而死的时候,乾隆还只有五十六岁,但皇帝和皇后之间的矛盾,让乾隆很是恼火,所以他放弃了立后。那拉皇后是个贤惠、孝顺的女人,为什么乾隆会这么恨她?乌拉那拉氏,又叫辉发那拉,虽然没有孝贤...

张春华作为司马懿的妻子 司马懿晚年时期为何绝情的对待糟糠之妻

张春华作为司马懿的妻子 司马懿晚年时期为何绝情的对待糟糠之妻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司马懿狠心对待糟糠之妻,他为何如此绝情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司马懿的一生褒贬不一,他前期对魏国鞠躬尽瘁,尽心尽力的辅佐着四代曹氏主公。当然也有人说他一直在积蓄力量等待着雷霆一击,从他能为了不出仕装病八年就可以看出,司马懿这个人腹中城府之深厚。司马懿这一生有九子一...

历史上朱元璋为何会受到后世皇帝的推崇?与宰相制度有何关系?

历史上朱元璋为何会受到后世皇帝的推崇?与宰相制度有何关系?

朱元璋,明太祖,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宰相制度是在朱元璋的手上废掉的。朱元璋最初废宰相制度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想过,他由此创造了一段历史。他的做法,对中国古代的皇权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最初之所以那样做,其实初衷并没有那么复杂,主要是因为他不满意自己选...

阎圃:东汉末年将领,随张鲁一同投降曹操

阎圃:东汉末年将领,随张鲁一同投降曹操

阎圃,生卒年不详,是益州巴西安汉人。张鲁割据巴、汉,就以阎圃为功曹。东汉末年人物,本为张鲁部下谋士,后随张鲁一同投降曹操,封平乐乡侯。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物生平一日,有农民从地里得到一个玉印,张鲁的手下就想让他当汉宁王。阎圃劝谏他:“汉川地区的人民,超过十万户,财产富...

唐朝之后长安成为一座废都 长安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情

唐朝之后长安成为一座废都 长安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情

唐朝末期的长安经历了什么?为何在此之后长安就成为了一座废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前言:每一个中国人,似乎都对长安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作为十三朝古都,长安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脉络,沉淀了从周朝到唐朝的深厚文化底蕴。长安凭借着它绝佳的地理...

乐进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曹魏有何作为?

乐进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曹魏有何作为?

乐进,曹操麾下第一先锋:“五子良将”之一,三国中最不该被人忽略的十大将领。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乐进为人骁勇善战,经常充当大军先锋,无坚不摧,深受曹操重用与信任。那乐进是如何“奋强突固,无坚不陷”的呢,又为何不出名呢一,投靠曹操乐进早年从军,在曹操帐下效力,虽然身材矮小,但为人骁勇善战,因此很得...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