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闯关东】关外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为何会允许流民闯入

中国历史6天前50

关东在传统意义上泛指以

吉林、辽宁、黑龙江

三省为主的东北地区,因这一地区处在山海关以东,所以一直被称为“关东”。

在清朝的前、中期,关东地区是个“

小禁区

”,不允许平头百姓前往,而且还设置了关卡,所以,到关东去,是要“闯”的,因为那是越轨犯进的行为。

直到1860年(咸丰10年)解禁之后,前往关东谋生才开始合法。由于“闯关东”一词流行已久,所以,也就被传承下来。

“闯关东”的由来

远在宋辽金元时期,就有关内地流民出关营生,当时并没有限制,来去自由。

清王朝建立之初,流民出关也不必闯,相反还得到清 *** 相当大的鼓励,因为关东本来就人烟稀少,加上明末清初战争的影响,人们纷纷逃离此地,导致关外 “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

然而,众所周知,关东是大清朝的起源所在,被称为

“龙兴之地

”,为强根固本,清廷多次颁发诏令,命令地方官,招抚流民,开垦荒田。

1653年(顺治10年),专设辽阳府,与此同时还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宣布开放辽东。结果,全国各地的流民纷纷涌入,这又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条例》颁布15年后,也就是1668年(康熙7年),清 *** 宣布关闭山海关的大门,《条例》被正式废止。

清廷为什么要关闭山海关、断了人们出关的途径呢?原因还挺复杂的:

一,防止被汉化

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一点

因为满清入关后,在各个领域都受到汉族传统的冲击,尤其在文化上。为了保护满洲的“大本营”,类似于 “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与满洲风俗攸关”的上谕屡有颁发。在清廷看来,满洲的尚武之风不能丢,满洲的风俗习惯不能丢,可在汉文化的冲击下,想要保存下来确实太难,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封关!

二,维护满族利益

关东地区的特产是人参、貂皮等,这些在当时完全属于“奢侈品”,由满族人民把持着,是八旗百姓的生计所在。可是流民大规模进入后,上山偷采者成千上万,屡禁不止,这触碰到了满洲人的切身利益;

三,维护皇家利益

皇家在东北有什么?猎场啊,当时东北设有围场,供皇家狩猎之用。围场面积太大,而皇家去狩猎的次数又少,管理起来很不方便,更无法禁绝 “游民借开荒之名,偷越禁地,私猎藏牲”;

四,政治需要

大清入关后,全国“反清复明”的呼声不绝于耳,反清运动更是此起彼伏,这不利于满清的统治。而开放关东后,各地流民大量汇集,很容易形成反清力量,为了消除这种隐患,关闭山海关就显得势在必行。

五,赋税较低

因为东北地区是大清崛起的发源点,所以,即使在迁都北京之后,这里依然被视为满洲的“根据地”,因此,东北地区的赋税在当时是更低的,有些地方甚至都不用缴纳赋税。

在这么多因素的综合下,清廷颁布的禁令一次比一次严厉,先是要求 “永行禁止流民,不许入境”,后来在此基础上再度升级,直接下达了“逐客令”。

1740年,也就是乾隆5年,乾隆皇帝颁布上谕:

令奉天沿海地方官多拔兵稽查,不许内地流民再行偷越出口......令守边旗员沿边州县严行禁阻,庶此后流民出口可以杜绝

(《大清会典事例》)

当然,清廷也清楚“闭关”仍不足以 *** “汉俗”的侵袭。因为在当时通往关东的途径可并非只有山海关一条路,从海上可以进入、经蒙古也可进入,有鉴于此,康熙年间清廷又花了几十年时间,设置

“柳条边

”以其禁绝。可是,尽管清廷煞费苦心,但北方流民入关谋生却屡禁不绝,而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仅山东流民入关者就达到10多万人;1776年(乾乾隆四十一年),据估计在关东谋生的华北农民总计达到180万人,这些流民都是在闭关条件下、私自进入关东的,所谓“闯关东”即由此而来。

1860年,关闭的山海关大门重新向流民敞开,流民入关东谋生不再被视为非法。只因“闯关东”一词已约定俗成,也就成为流民去关外谋生的代名词了。

人们为何要“闯关东”?

闯关东的人群中,以

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

为多,而其中山东为“最”。

1911年,东三省人口总计1841万人,其中约有1000万人都来自山东、直隶、河南等省;

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仍然高居不下,据不完全统计,从1912年到1949年,流入关东的人口接近2000万人,平均每年约52万人,其中1927、1928、和1929年连续三年都超过百万人之多。

规模如此庞大,难怪“闯关东”被人视为“

人类有史以来更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也被誉为“全部近代史上一件空前的大举”。

“闯关东”的浪潮持续了数百年,人们在惊叹其数量之大的同时,也会不约而同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的关内人非要去闯关东呢?

尤其是清朝前期,“闯关东”被认为是“违法现象”,那是要冒风险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还要去关东,是关东有太吸引的东西?还是自身所在地有迫使自己离开的东西呢?

当时山东“闯关东”的人数最多,咱们姑且就以山东为例进行解析

安土种田,是中国农民的特性,山东作为孔孟之乡,这种特性更是根深蒂固,可是山东人不顾一切“闯关东”之举,到底有什么迫切的理由呢?

个人认为,其中有两点尤其值得重视:

之一,人口压力

清朝经过“康乾盛世”的发展,人口数量急速增加,山东尤为严重,出现的实际情况就是地少人稠,人满为患。

进入近代,人口压力更大,1850年山东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5人,名列全国第四;1911年升为第三;1936年升为第二!

虽然仅次于江苏,但当时的山东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程度上,还是对劳动力的收容量上,都无法和江苏相比。显然,人口压力是山东农民“闯关东”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第二,天灾人祸。

山东是近代史上自然灾害多发区,有人统计,在清代268年历史中,山东曾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黄河、运河水灾127年次,潮灾45年次。

除仅有两年无灾外,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水旱灾害发生,这些还没有计算冰灾、虫灾等。

按清代建制全省107州县统计,共出现旱灾3555县次,涝灾3660县次,黄河、运河洪灾1788县次,潮灾118县次,全部水旱灾害达9120 县次之多,平均每年被灾34县次,占全省县数的31%!

这种灾害的多发性、严重性,令人震惊,自然灾害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也可想而知,为了生存,“闯关东”就成为当时的一条出路;

与天灾结伴而行的是人祸。后满清时期,山东兵灾匪患连年不断。

在史书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西方列强动不动就将战舰开进胶州湾,胶州湾在哪?

胶州湾就在山东。

而且在晚清时期,山东承担了很大一部分不平等条约的赔偿摊派额度,这些都增加着山东人民的负担。

当有些人意识到自己无法承受时,就不得不离开山东,到外地谋生。举目无亲时,关东,无疑又成了理想之地

第三,关东的魅力

清朝前期人们要“闯关东”的理由咱们已经说过,转折点在1860年,清 *** 开放了山海关。

地广人稀、沃野千里的关东地区很快就吸引了无数人,人口的聚集很快就带动了当地的繁荣;而且关东还临海,不管是耕种,还是经商,都是流民的首选。

由于大量山东人聚集在关东,带动了更多的山东人闻风而来,在当时的胶东地区,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还有些地区认为,没有“闯关东”经历的人,就是“没出息”的表现。

这时的“闯关东”已经不再是一种无奈之举,而是主动选择,这种积极性也让“闯关东”在山东地区成为一种潮流。关东,简直成了山东人的第二故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11/611204.html

“【闯关东】关外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为何会允许流民闯入” 的相关文章

曹操既然知道司马懿的野心 曹操为什么到死都没有下手

曹操既然知道司马懿的野心 曹操为什么到死都没有下手

还不知道:曹操明知道司马懿有野心,为什么不杀死他?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创下大汉王朝四百余年基业。后来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群雄割据,止于三国。魏蜀吴三国六十余年时间,合而为一,终归于晋。开创晋朝的奠基人正是曹魏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懿。曹操...

李渊在位时期争夺皇位的有多少人?分别是谁?

李渊在位时期争夺皇位的有多少人?分别是谁?

李渊,中国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26年在位。“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但是,争夺储位的却只有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三个儿子,李渊剩下的十多个儿子都没有参与进来。那么,为什么只是这三个儿子在争夺储位,其他儿子都没有参与呢?关于这个问题,我...

安禄山为何要选择起兵造反?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安禄山为何要选择起兵造反?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安禄山出身西域康国,唐朝时期藩镇、叛臣。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旧唐书》记载:“禄山以体肥,长带疮。及造逆后而眼渐昏,至是不见物。又著疽疾。俄及至德二年正月朔受朝,疮甚而中罢。”这段话说的是,安禄山造反不久,不只是身上长满疮,而且很快就失明了。既然他造反不久就失...

王湛:西晋初年官员,性格冲素简淡,沉静和顺

王湛:西晋初年官员,性格冲素简淡,沉静和顺

王湛(249年-295年),字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曹魏司空王昶之子,王浑、王深、王沦之弟,西晋初年官员。曾历任秦王文学、太子洗马、尚书郎、太子中庶子、汝南内史。元康五年(295年)去世,时为四十七岁。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物生平早年生活王湛少有识度,身长七尺...

李祖娥最后的下场有多惨?是如何造成的?

李祖娥最后的下场有多惨?是如何造成的?

在古代女子命运真就如同浮萍,可悲可叹。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李祖娥,生卒年不详,赵郡柏仁(今河北省隆尧县)人 ,北齐文宣帝高洋的皇后,上党太守李希宗次女,母为博陵太姬崔幼妃。李祖娥天生丽质,《北史·北齐书》称其“容德甚美”。清代鹅湖逸士在《老狐谈历代丽人记》...

朱标不死蓝玉就没有事情吗 最后朱棣不造反是不是真的

朱标不死蓝玉就没有事情吗 最后朱棣不造反是不是真的

对朱标不死蓝玉就不会死,朱棣也不会造反,是这样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太子朱标的死,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接班人了,经过深思熟虑,他没有选择其他儿子,而是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可面对这么年轻且无经验的接班人,朱元璋开始大杀功臣。看似给他...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 曹操为什么对孙权如此佩服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 曹操为什么对孙权如此佩服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为何那么佩服孙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212年,曹操为报赤壁战败之仇,亲率大军40万与孙权对峙于安徽省濡须口。可是曹操看到孙权兵船上刀枪耀眼,防守森严,士气旺盛,找不出一点儿破绽,于是发出了他那句著名的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的感慨...

朱允炆为什么会丢失江山 朱允炆是打不过朱棣吗

朱允炆为什么会丢失江山 朱允炆是打不过朱棣吗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丢掉江山?打不过朱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有句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建文帝朱允炆就是不听明太祖朱元璋生前的遗言,最终丢掉了江山。朱元璋死前就知道,自己这个孙子太嫩了,斗不过燕王这些藩王,便给朱允炆留下了削藩三步走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