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张居正与海瑞:改革名臣为何互不相容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6-06)370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年过古稀的海瑞起复为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此时他已闲居16年。本来明代南京的中央机构,自永乐北迁后多为闲秩,而海瑞复出不久,就向万历上疏,“举太祖法剥皮囊草及洪武三十年定律枉法八十贯论绞”,要求在万历之世行洪武酷法治贪,罔顾情势变迁,引得朝议纷纭,万历不得不出来息事宁人。这事发生在海瑞身上,并不奇怪。这位以“尸谏”嘉靖闻名的直臣,在隆庆三年(1569年)巡抚应天时,就不识时务地力遏土地兼并,乃至不惜开罪前首辅徐阶,搞得官怨沸腾。官场的评价是海瑞“滞不达政体”,然而作为道德模范“镇雅俗,励颓风”,则“未为无补”。

 张居正与海瑞:改革名臣为何互不相容

*** 配图

万历首辅张居正对海瑞的看法亦大抵如此。然而张居正甚至对海瑞“镇雅俗,励颓风”的作用也视而不见,当国十数年,“惮瑞峭直,卒不召”。海瑞赋闲之时,张居正大刀阔斧改革,使得明代俨然有中兴之象。“宰相肚里能撑船”,张居正的识见与胸襟自然远非以指摘谋进身的言官可比,然则中兴名相为何也容不下道德模范?

分歧在于对待“祖宗之法”的态度上。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虽然张居正和海瑞都“希望寻找出一种适当的方式,使帝国能纳入他们所设计的政治规范之内”,但“张居正的措施多少带有变法的意味,而海瑞的做法却是力图恢复洪武皇帝拟定的制度”。张居正作为“儒而有为者”,虽然尊重祖制,但稽古而不泥。他以干济才入主文官系统,“尊 *** 、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经济上清查土地,改革税赋,军事上起用戚继光等名将整饬边务,开创“万历新政”。

 张居正与海瑞:改革名臣为何互不相容

*** 配图

比如改革官僚体制、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制度创新“考成法”就脱胎于朱元璋的“祖宗之法”,化腐朽为神奇,吏治因之澄清。海瑞追慕成法,心系民生,但不愿意应时权变,见形施宜。他巡抚应天时虽“锐意兴革”,使得“民赖其利”,但所秉者唯“刚劲之性”,操之过切,终于半途而废。其实儒学虽然因循守旧,但又强调旧邦新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张居正得“祖宗之法”要旨,因势利导,终能起衰振隳;海瑞执着“祖宗之法”形相,求治心切,反而难有作为。对于海瑞的症结,张居正看得很清楚。在给海瑞的信中他说:“三尺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能堪也。”他认为“海瑞秉忠亮之心,抱骨鲠之节,天下信之。然考其政,多未通方,只宜坐镇雅俗,不当重烦民事”。因此,虽然张居正和海瑞都提倡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但一个是务实的改革派,一个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抵牾在所难免。

我们可以从李贽的说法中管窥一斑。李贽是当时有名的异端,其思想取道阳明心学而近禅宗默观,在他看来,非但朱熹、二程不足论,连孔孟老庄也与常人无异。这样一位狂生如何评价海瑞和张居正呢?李贽认为,海瑞虽清,不过“万年青草”,张居正却是“宰相之杰”,乃是经邦济世的伟大人物。看来李贽虽热衷“酷评”,在这个判断上却不失公允。用现在的眼光看,张居正对于“祖宗之法”的灵活态度,无疑显得比海瑞更“理性”,而海瑞方凿圆枘,未免有些意气用事,但不应就此忽略张居正和海瑞的共通之处,他们“趣向虽殊,大归则同”。张居正和海瑞所处的年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边事有俺答、倭寇之患,内则灾害频仍,民生凋敝。

 张居正与海瑞:改革名臣为何互不相容

*** 配图

就改善民生、振作国威而言,张居正和海瑞是完全一致的,他们身上体现了儒家士大夫“上下求索”、“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传统。“临戎虚负三关险,推毂谁当万里侯”,张居正早年即对边备不修忧心忡忡;海瑞以六品户部主事冒死上疏,直斥嘉靖迷信方术,罔顾民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是“不恤人言”的改革家,他们施政的目的都在富民强国,比如后来构成“万历新政”核心措施之一的“一条鞭法”,海瑞就是最早的推行者之一。这自然会招来既得利益者、庸碌无能之辈的嫉恨。海瑞巡抚应天,“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给事中戴凤翔收受请托,弹劾海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御史房寰害怕贪污事泄,“先发制人”,说海瑞“大奸极诈,欺世盗名,诬圣自贤,损君辱国”,攻击可谓不遗余力。张居正厉行新法,遭谤甚多。辽东巡按刘台抢报军功,因“考成法”坐罚,上疏离间君相,满口“祖宗之法”,要求“抑损相权”;御史傅应祯曾行贿不成,也攻击张居正的新法,说什么“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不足者,王安石以之误宋,不可不深戒”,极尽危言耸听之能事。

平心而论,刘台诸人未必不是在履行言官的职责,然而相比张居正、海瑞的公而忘私,就实在显得识见浅薄、等而下之。孔子曾谆谆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小人儒乃有才无德之辈,“以私灭公,适己自便”,甚至“挟才以为恶”,当然不能体会“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君子儒境界。比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伸天以屈君,用心良苦,但到了后世小人儒手里,就只言“祥瑞”不见“灾异”,甚至“灾异”也变成“祥瑞”,成了其粉饰太平、拍马逢迎的工具,反而强化了专制皇权,教训不可谓不深。小人儒还往往成为改革创新的巨大阻力。对于新规惠政,蓄意阻挠者有之,阳奉阴违者有之,以致遮蔽了有利改革进展的有益对立面。

 张居正与海瑞:改革名臣为何互不相容

*** 配图

天变到底足不足畏?其实,“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未必是王安石的口号(邓恭三先生认为“三不足”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基本精神,台湾史学界亦有详细考辨),更不是为了肆意妄为,它体现的是王安石、张居正等改革派一以贯之的实践精神。敬畏天命,约束不受限制的权力固然不错,但回答“天变足不足畏”恐怕还要直面民生福祉、国家兴衰这些更为重要的判断标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不仅惠爱民众,也佑助执政为民的美政良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三代之法”何尝不是为了物阜民丰的大同盛世?所以,“三不足”之说真正反对的是“不足恤”的“流俗之言”,特别是借口“天变”、“祖宗之法”行阻挠改革、维护僵化体制与既得利益之实的各种浮言杂议。我们既要认真对待思想遗产,审慎决策,以制度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更要抓住时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善于甄别各种言论,绝不能因言废事。事实上,真正的君子历来是有所畏的。倘若发挥孔子的“君子三畏说”,要求当今执政者“敬畏人民、敬畏法治、敬畏科学规律”,不亦宜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来不仅是个哲学命题,还有丰富的历史内涵。

 张居正与海瑞:改革名臣为何互不相容

*** 配图

万历十五年(1587年),73岁的海瑞卒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他去世前大概也意识到“道不行”,连疏乞休却未获致仕。5年前张居正卒于首辅之任,生前备极圣眷的他,死后不久即遭言官交章攻击,乃至遗祸子孙。吊诡的是,海瑞这位敢骂皇帝的清流、最富盛名的言官却并未攻击过张居正,反而坚持认为张居正功不可没。半山诗云:“相逢故人昨夜去,不知今日到何州”。刚峰太岳,乐山者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706/129758.html

“ 张居正与海瑞:改革名臣为何互不相容” 的相关文章

公孙衍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与秦朝之间有何瓜葛?

公孙衍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与秦朝之间有何瓜葛?

公孙衍,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原是秦国宰相,深得秦惠王的信任和器重,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在人们的印象中,与张仪作为政治对手的人是苏秦。还有人说,苏秦和张仪是同学,都曾一起就读于鬼谷子的门下。不过,据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比张仪晚死26年。也就是说,...

袁尚死后,田畴为何敢前去吊唁?他不怕曹操吗

袁尚死后,田畴为何敢前去吊唁?他不怕曹操吗

田畴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奇人,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官渡之战,袁绍被曹操击败,曹操以少胜多,袁绍感觉很窝囊,吐血而死,袁绍死后,曹操还要赶尽杀绝,继续追杀袁绍的儿子袁谭、袁熙和袁尚,最终统一北方。袁尚被杀时,曹操下令,谁敢哭就杀谁,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还有一个人敢去吊祭,这个人是...

汉武帝知道刘据是冤死的 汉武帝为何不立其后人做储君

汉武帝知道刘据是冤死的 汉武帝为何不立其后人做储君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汉武帝临终之前,知道刘据含冤而死,为何不立刘据的孙子为储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汉武帝‘知道’刘病已的存在,或者说汉武帝把刘病已推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公元前87年,也就是汉武帝病重的时候了。当时汉武帝病重,朝中有大臣懂所谓的‘望气术’,这个人告诉汉...

许劭:东汉末年最有名的大V,他看人有其独到之处

许劭:东汉末年最有名的大V,他看人有其独到之处

许劭(150年~195年),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我们每个人能够通过各种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布自己的作品,我们每个人都在经营着自己的自媒体。但是,你可能想不到,在没有网络的东汉...

唐中宗李显最后是什么结局?真相是什么?

唐中宗李显最后是什么结局?真相是什么?

唐中宗李显,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人心的变幻无常,有时让人难以置信。一对患难中生死与共的夫妻,一旦时来运转,便反目为仇。这里说的是唐朝时韦后谋害他的亲夫唐中宗李显,参与谋杀的还有他们的女儿安乐公主李裹儿。当初,武则天执政时,被废为庐陵王的李显和韦后被...

吕蒙: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

吕蒙: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东汉末年名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少年时随孙策为将,累封别部司马,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

关羽和赵云的关系怎么样 关羽被杀后赵云想过报仇吗

关羽和赵云的关系怎么样 关羽被杀后赵云想过报仇吗

对关羽和赵云关系如何?为何关羽被杀后,赵云没有想要为其报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蜀汉势力中,刘关张三位关系最好,其次就是刘备和赵云之间的关系最为值得称道。赵云为救刘备儿子刘禅,七进七出,将生死置之度外。而刘备也因为如此,将阿斗掷于地下(个人怀疑阿斗是不是就是在这个...

陆胤:东吴将领、丞相,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陆胤:东吴将领、丞相,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陆胤,字敬宗,吴郡吴县人,左丞相、嘉兴侯陆凯之弟 ,三国时期吴国官员、将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陆胤初任御史、尚书选曹郎,太子孙和听到他的名声,以特殊之节待他。适逢杨竺等亲附鲁王孙霸,与孙和分庭争斗,暗地相互谗毁结怨,陆胤因此获罪入狱。后任衡阳督军都尉。赤乌十一年(2...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