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纪信与韩信都信任刘邦是因为什么?

中国历史10年前 (2015-05-19)1860

刘邦,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公元前204年夏,刘邦在荥阳“与项羽相距岁余”间,因粮食补给线屡遭项羽切断,致使荥阳城内“汉军乏食”,自己深陷重围,朝不保夕。刘邦无奈“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项羽在范增提醒下,一口回绝。刘邦最终“乃用陈平之计”,忍痛拿出“金四万斤”专款,交予陈平用于施展离间计,成功除去项羽的智囊范增。

汉军被楚军包围得水泄不通,城内弹尽粮绝,危在旦夕。千钧一发之际,纪信献计:“大王,全军覆没,危在眼前。臣斗胆请求假扮大王开东门出降,以分散楚军注意力。大王趁乱迅速从侧门撤离荥阳!”

刘邦深知,纪信自愿走上一条不归路,只能含泪应承。项羽收到汉军的降书信以为真,答应接受汉王投降。

纪信与韩信都信任刘邦是因为什么?

汉军半夜打开东门,派出两千女子身披铠甲假扮士卒出城诱敌。楚军果然中计,“四面击之。”纪信趁机“乃乘王驾,诈为汉王”,一路高喊:“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听说刘邦出降,兴高采烈“皆呼万岁!”围困南北西城门的楚军闻讯,全部跑到东城看热闹。刘邦趁此良机,率陈平等“数十骑从城西门出”,终于逃出虎口。

项王近距离认出纪信是假刘邦后,强按怒火问:“汉王安在?”纪信哈哈一笑,视死如归:“汉王已出矣!”项王恼羞成怒,“烧杀纪信。”

纪信“身焚孤城之下,功济庙堂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邦建汉后,特建“忠佑庙”祭祀纪信,高度评价他:“以忠殉国,代君任患,实开汉业。”

(纪信李代桃僵出荥阳)

(二)韩信拒三分

韩信出身贫寒,既无能入官府为吏,更无法经商自足。经历胯下之辱后,更是臭名远扬。他先投奔项梁,毫无建树,后被项羽任命为贴身侍卫。他多次披肝沥胆为项羽献奇计,均被刚愎自用的项羽置若罔闻。鸿门宴上,在军帐外执勤的韩信折服于刘邦潜龙隐忍的特质,于是毅然“亡楚归汉”。

经夏侯婴和萧何力谏,刘邦终于下决心拜韩信为将,并郑重其事地“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以隆重仪式任命韩信为统领全军的大将。韩信终于等到人生的高光时刻,肩负起兴汉灭楚重任,吹响与项羽逐鹿天下的进军号。

韩信率部平定三秦后,审时度势,大胆提出对楚军实施战略包围的构想:“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刘邦对拨出三万精兵归属韩信东进,开辟敌后新战场。

在刘邦无条件信任和强有力支持下,韩信如鱼得水畅游于战争海洋中,“涉西河,虏魏王,禽(擒)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凭借盖世奇功,终于登上封王的人生高峰。

韩信被封齐王后,已经具备“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的影响力。武涉奉项羽令游说韩信,建议他在“反汉与楚连和”与“参分天下王之”之间做出选择。

韩信断然回绝:“‘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是汉王使我获得尊重,提供了人生大舞台,才有了我的今天!我纵容是死也不会改变主意!”

谋士蒯通以韩信已经走到功高震主的悬崖边为由,摇动三寸不烂之舌劝谏韩信,必须充分利用“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条件,“参分天下,鼎足而居”

纪信与韩信都信任刘邦是因为什么?

韩信的回答如出一辙:“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向)利倍(背)义乎!”

蒯通继续历数前朝忠臣良将被兔死狗烹的悲惨命运,力证“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的真理,警告韩信:“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 *** 震恐。。。。。。(您)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虽听出一身冷汗,但依然“犹豫不忍倍(背)汉”。

其后,韩信忠心耿耿追随刘邦设下十面埋伏消灭项羽。“项羽已破”,韩信就被刘邦迫不及待褫夺兵权,并被徙为楚王,继而又以谋反嫌疑被捕,降为淮阴侯,最终被吕后与萧何合谋杀害于长乐宫钟室。

(三)刘邦何德能

纪信甘赴死,韩信拒三分。刘邦的人格魅力究竟有多大,能使他们死心塌地至死效忠?

刘邦作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永远只爱自己。他竟然为逃命几次将亲生儿女踹下马车,更无视妻子与老父沦为项羽人质;作为汉王,他“慢而侮人,骂詈诸侯髃(yú)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他还特别讨厌儒生,“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他曾先后以极不礼貌的“倨床使两女子洗足”和“踞床洗”方式接见儒士郦食其与淮南王英布,痛骂“时时前说称诗书”的陆贾……简言之,刘邦在创业过程中,可谓声名狼藉、劣迹斑斑。

可是,这些槽点并不妨碍刘邦“奋三尺之剑,驱乌集之众,五年之中,遂成帝业。”

刘邦成功的秘诀,在于“仁而爱人”。

他先采纳韩信建议,采取与项羽针锋相对的封赏方针:放手使用天下武勇之士,“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开国功臣高起与王陵当面赞刘邦虽“慢而侮人”,但“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刘邦同意这一说法,但自我总结成功原因更在于从谏如流和善于驾驭使用“汉初三杰”等人才。

但是,刘邦舍得封赏、从谏如流、驾驭人才,尚不足以诠释纪信和韩信为何对他忠诚如此。

我认为:刘邦发自内心尊重人才,才是使他俩死心塌地效忠的心理动因。

纪信与韩信都信任刘邦是因为什么?

纪信是在跑步护送刘邦从鸿门宴脱险的四名部将中,唯一名不见经传者(一说其先为秦县令,后追随刘邦)。樊哙与夏侯婴是刘邦的老部下兼心腹,靳强是率千余骑兵归顺沛公的楚国贵族后裔,都有特殊贡献及独特价值。而纪信既无显赫战功,更缺文韬武略,唯一优势就是与“隆准而龙颜,美须髯”的刘邦外形极似。这个独一无二的先天优势,正是纪信的雄厚资本:关键时刻可以李代桃僵做替身!

因此,鸿门宴和荥阳这两个决定刘邦生死之地,都出现纪信的身影,绝非偶然。刘邦不会言明请纪信做替身,纪信更不可能主动申请,这是双方心照不宣的秘密。纪信认识刘邦之日起,就已经注定只能落得类似荥阳城外的结局。所以,纪信献计,自分必死,不图封赏,只为感恩图报:以生命为代价,回报刘邦对其人格与价值一如既往的尊重。

韩信何尝不懂“项羽今天灭亡,自己明天就得中枪”的唇亡齿寒之理,更深谙“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兔死狗烹”等历史教训。但是,项羽死盯他的屈辱史,视其为草芥。刘邦看中他出类拔萃的帅才,视之为拱璧。韩信从落荒而逃的逃兵变身兴汉灭楚的大将军,再到放开手脚为刘邦打江山,都源自刘邦对其人格与能力的更大尊重。

管理者和领导者,唯有学习刘邦发自肺腑地尊重和使用人才,使人才切实感受到尊重与支持,方能上下一心,推动事业和单位蒸蒸日上。否则,想要同舟共济,无异痴人说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5/177.html

“纪信与韩信都信任刘邦是因为什么?” 的相关文章

张柬之政变推翻武则天后 张柬之后面的结局是什么

张柬之政变推翻武则天后 张柬之后面的结局是什么

对八十岁的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的统治,后来下场如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神龙政变之后,昏庸懦弱的唐中宗李显对张柬之不信任,致使张柬之遭到武三思的陷害,多次被贬官,他连气带怕病死了。实际上,如果张柬之没病死,也会被武三思的手下杀死,下场称得上悲惨,可谓兔死...

诸葛亮不是忠于汉室吗 诸葛亮为何不去辅佐汉献帝

诸葛亮不是忠于汉室吗 诸葛亮为何不去辅佐汉献帝

对诸葛亮这么忠心为啥不辅佐汉献帝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第一个原因:诸葛亮隆中隐居,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光复汉室,而是为了能够得遇明主。如果他想辅佐汉献帝,不用在隆中待着,直接去找汉献帝就可以了,而且根据当时汉献帝被曹操把持的现状,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一去,肯定就不是辅...

乾隆为何要举行千叟宴?之后都发生了什么?

乾隆为何要举行千叟宴?之后都发生了什么?

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清朝第六位皇帝,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到“千叟宴”,一定要说清朝康熙皇帝。为了体现仁孝天下,更为了笼络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康熙皇帝干了一件事: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时值康熙六十大寿,他突发奇想,为了与民同庆,他与众大...

李世民和杨广有没有血缘关系 李世民为何不传位给李恪

李世民和杨广有没有血缘关系 李世民为何不传位给李恪

李世民和杨广有血缘关系吗?为什么李世民不肯传位给杨妃子李恪?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世民和杨广,是表叔侄的关系。当时有个世家姓独孤,有两个出色的女儿,一个嫁给了李家,一个嫁给了杨家。杨家的这个生了儿子叫杨广,谥号隋炀帝;李家的这个有个孙子叫李世民...

孙权为何要偷袭关羽,致使两国连盟关系破裂?

孙权为何要偷袭关羽,致使两国连盟关系破裂?

关羽在随后几千年一直到现在,被供奉崇拜,被尊称为关公、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十月,东吴孙权趁关羽北伐襄、樊之际,遣吕蒙、陆逊等分兵偷袭荆州。十二月,关羽穷途被俘杀,东吴占据了原刘备集团所属的全部荆州州郡。这一战对三国历史走向的影响是巨大的,蜀汉政权的...

在军事、教育方面,谢石有哪些成就?

在军事、教育方面,谢石有哪些成就?

谢石(327年-389年1月27日),字石奴,陈郡阳夏人。东晋时期名将,太常谢裒第五子、太保谢安之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谢石出身“陈郡谢氏”,门荫入仕,起家历任秘书郎迁黄门侍郎。曾领水军在涂中抵御前秦,册封兴平县伯,升任尚书仆射。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天王苻坚南侵...

朱皇后:吴景帝孙休的皇后,她的一生经历了哪些事?

朱皇后:吴景帝孙休的皇后,她的一生经历了哪些事?

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存在“近亲通婚”的现象,孙氏祖孙对近亲通婚的忌讳极少,导致东吴内部的“婚姻无序”。孙休是东吴第三位皇帝,他的婚姻与父亲孙权、弟弟孙亮一样,也是典型的近亲通婚,他的妻子就是景皇后朱氏,野史记载其名为朱佩兰。朱氏出身江南世家吴郡朱氏,她的母亲是孙权幼女孙鲁育,父亲朱据是东吴重要官员及...

袁绍作为刘备昔日的敌人 袁绍为什么还要接纳刘备

袁绍作为刘备昔日的敌人 袁绍为什么还要接纳刘备

对刘备投奔袁绍时局势已大不如前,昔日的敌人袁超为何接纳了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袁绍、刘备二人之间的冲突,主要集中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前后。彼时的刘备作为公孙瓒麾下的一员将领,在河北战场打出了不错的战绩,想必也给袁绍集团带去了一些困扰。《三国志·先主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