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王翦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5-30)90

在古代,功高震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大臣们忌讳的话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潜在的规律,历史上那些皇帝们与开国功臣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悄悄地发生着质变,是什么呢?依靠着出生入死的功臣们帮忙上位的那些皇帝,当登上宝座的那一刻,就开始怀疑起自己身边的臣子们,并且疑心是与日俱增,所以后来所发生的种种,看似偶然实则是有意为之的事情。

无疑,这些新主怕这些功臣拥兵自重,在将来某一天会蓄意谋反,所以,为了自己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干脆痛下杀手,将他们铲除,以绝后患。而作为功臣的那些人呢,大都觉得自己早就为皇帝的大业立下了汗马之功劳,再怎么着在朝廷上也得有一席之地,所以一不小心就给惯出了骄傲自大的脾性,甚至当中有一些人还蛮横跋扈,不讲道理。

例如大名鼎鼎的韩信,自以为无可替代,居然在阵前向刘邦讨封,最后刘邦借吕后之手,将其处死。那么,功臣们是不是都是这样欲壑难填、利欲熏心呢?当然不是,我们今天就说一说秦国大将王翦的“急流勇退”的故事。

一、助秦王统一六国的更大功臣王翦

王翦,这位四朝元老,与秦王之子王贲并称为秦国更大功臣。王翦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杰出将领,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王翦一生随秦始皇扫灭三晋,攻灭楚国。他在少时就侍秦王左右,为人处事比较低调、圆滑,工于心计。在秦昭襄王时,他平步青云,不得不说他的站位和思考,远在白起之上。而且他对军事战略分析客观,善于带兵打仗。

王翦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王翦虽然也是功高震主,而且在国家中的地位极为高贵,只低于皇帝。但是秦皇帝却一点都不去猜疑他的居心,反倒是一直都是信任他并且继续用他,王翦最后得以善终。我想,这才是皇帝与功臣应该保持住的一种比较友好和谐的关系。

二、虽然功高震主,位极人臣,但王翦选择了急流勇退

王翦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他对攻打楚国的计策不看好,而此时大将李信却信心满满。所以他这才佯装生病,急流勇退。

为了加快统一,秦国加快了吞并其他小国的步伐。当时,秦国为虎狼之师,齐国无能,燕国不足为惧,而楚国也是苟延残喘,当时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显。恰逢秦国与楚国对阵沙场前后,王翦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告老还乡。

王翦不是心血来潮,在他看来,白起、李牧和廉颇,他都亲眼目睹了他们的悲惨下场,再没有政治头脑也该对自己和主子有清醒的认识。如果秦国灭了六国,那么自己的处境也会和他们一样,所以王翦决定择时而退。

在攻打楚国之前,他就已经预判兵力实力对比,没有60万大军,不可战胜。然而大将李信在秦始皇面前夸下海口说只要20万兵力,便可伐楚。秦始皇也觉得王翦小题大做。为了不节外生枝,王翦佯装生病,告老还乡。在他看来,这场仗十之八九会功败垂成,与其同朝悲愤,也不为牵连到自己,不如急流勇退。在与楚国的交战中,果不若王翦所料,一开始战事比较顺利,可越到后来越吃力,最终兵败于楚。

三、再次披挂上阵,王翦提出一个条件,给自己留下退路

对于楚国久攻不下,秦王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此时,秦王不得不再请王翦出山,可王翦此时已无心再上疆场,无奈秦王不肯:“已矣,将军勿复言!”就这样,王翦再次出征。秦王问王翦要多少人马,王翦还是那句话,统兵60万,否则不出战。

要说王翦这个人确实聪明。他知道秦始皇在用兵打仗上面是一位贤君,但知人知面不知心,画人画皮难画骨。白起的下场就是一个典型的政治例子,他不能重蹈覆辙。

此时的王翦本可以大大地炫耀一番:当初你秦王听我的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给我60万军队,我早就帮你扫平楚国大地了。王翦也许心里一万次骂过秦始皇,但人在面前,王翦却表现得十分平静。他没有居功自傲,更没有功高震主。就在他准备拉上队伍起兵沙场的时候,他对嬴政提出了条件:“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王翦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你或许会认为这是在要挟秦王吗,恰恰相反,这反而是让秦始皇吃颗定心丸。按照司马迁的看法就是,王翦为了自保,让自己伪装成贪财好色的小人,这样就可以取悦秦始皇,秦始皇也会觉得王翦性格上的缺陷,也不足以给自己带来威胁。换言之,我王翦的妻儿老小都在你手里,自然不会拥兵自重,不会有反叛之心,而我也只是你领头打仗的棋子罢了。而且王翦也提出,伐楚之后将不再征战。对此, 秦王答应了王翦的条件。多年之后,王翦得以善终。

司马迁:“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黄道周:“王翦事秦,论荆明果。六十万人,缺一不可。李信少年,以毛赴火。兵败再兴,其计已左。空国伐人,其不疑我。美宅田园,故请琐琐。大国虽伤,其中犹夥。士卒投超,尚思闪躲。兵去追奔,万全方妥。为将阴残,一世坎坷。三世不详,王离被虏。” 《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值得一提的是,王翦对秦王提出的这个条件,恰是王翦绝处逢生的关键。王翦敢跟秦始皇提条件,这让秦始皇觉得他谋求的那些利益都是小的,表面他的目光只停留在物质上的小封赏,而没有那政治上的野心。因此秦始皇心中哪怕原来有那么一点点的小芥蒂,这个时候对王翦也就完完全全地放下了。可惜的是,像韩信那些人就没有学到王翦这一招,看似糊涂之举,实则洞悉万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5/2228.html

“王翦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的相关文章

诸葛亮为什么要害赵云 这件事情是真的假的

诸葛亮为什么要害赵云 这件事情是真的假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为何要害赵云?忌惮老兵,顾全大局?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赵云是刘备手下的将领,勇猛善战,但据说诸葛亮已经很久没有用过赵云了。 甚至有传言说赵云之死与诸葛亮有关,或者说刘备一生不会重用赵云? 这些都是谣言还是事实? 一起来看看诸葛亮为什么要杀赵...

曹操离皇位那么近 曹操为何一生都没有称帝

曹操离皇位那么近 曹操为何一生都没有称帝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都以为曹操不称帝是不敢,其实,曹操才是三国最聪明的男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作为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曹操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是非常狡猾和奸诈,而在真正的历史中,曹操其实是一个能力十分突出,政治才干远超众人的杰出人才。而关于曹操,关于三国,人们也始...

陈震: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奉命出使东吴祝贺孙权称帝

陈震: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奉命出使东吴祝贺孙权称帝

陈震(?—公元235年),字孝起。荆州南阳郡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刘备领荆州牧时,辟陈震为从事。后随刘备入蜀,为蜀郡北部都尉、汶山太守、犍为太守。建兴三年(225年),拜尚书,迁尚书令。建兴七年(229年),孙权称帝。蜀...

孙奂:三国时期东吴宗室,不善于言谈而善于处事

孙奂:三国时期东吴宗室,不善于言谈而善于处事

孙奂(195年~234年),字季明,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孙坚弟弟孙静第四子,孙策和孙权的堂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奂兄长孙皎去世,孙奂接替统领其部众,以扬武中郎将的身份兼任江夏太守。黄武五年(226年),担任扬威将军,封沙...

历史上钩弋夫人是怎么死的?与汉武帝有何关系?

历史上钩弋夫人是怎么死的?与汉武帝有何关系?

对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较为熟悉的人,应该都知道钩戈夫人的事情。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汉武帝立小儿子刘弗陵为皇位继承人,为什么一定要杀他的母亲钩弋夫人?西汉史学家褚少孙在《史记》补记中讲过,当时就有人问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做?汉武帝回答说:“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

童贯战西夏,平定方腊起义 最后为什么会成为奸臣

童贯战西夏,平定方腊起义 最后为什么会成为奸臣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北宋被封王的太监,平方腊、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何还被称作奸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历史上权倾朝野的太监可不少,比如东汉灵帝时期的张让、明朝武宗时期的“立皇帝”刘瑾,靠才华吃饭的太监也不是没有,比如蔡伦发明了“蔡侯纸”、郑和七下西洋。以上这些人可谓是...

王温舒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下场怎么样?

王温舒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下场怎么样?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隐公元年》,指的是一个人如果不义的事情做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王温舒,阳陵人。和所有的酷吏一样,王温舒算不上好人,他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以杀人越货为业,还做过盗贼。之后进入官府获得张汤的赏识,张汤是当时著名的酷吏,看中了王温舒暴虐的性格,用他做廷尉史,负责督察盗贼。他到任之...

有哪些与胡综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胡综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胡综(183年-243年),字伟则,豫州汝南郡固始人,三国时期东吴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擅作辞赋。少年避难江东,十四岁时在孙策属下做门下循行,在吴郡与孙权一起读书。之后陆续任职金曹从事、鄂长、书部。东吴将领晋宗弃吴降魏,胡综与贺齐生擒晋宗,加官建武中郎将。建安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