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为什么康熙最终选定接班人是雍正,而不是皇三子或皇十四子?

中国历史1个月前 (03-23)12

引言

康熙皇帝在其政治生涯早期一直坚持“嫡长子继承制”。1675年,在嫡子胤礽两岁的时候,康熙就已经将其立为太子。虽然胤礽后来因为“不法祖德,不遵帝训”被废除,但次年就又恢复了太子之位。

但是这位太子始终不知悔改,终于让康熙在1712年下定决心,第二次将其废除,此后胤礽就一直被软禁,直到死去。

胤礽在太子之位上待了三十多年,始终没有成长为康熙满意的样子。这份教训让康熙对继承人的选择变得谨慎起来,但也直接导致皇子之间的争斗愈发激烈。

皇三子胤祉和皇十四子胤禵都很出色,年少时都很受康熙的宠爱,为何两人最后都没能登上宝座?

而雍正年轻时一直平平无奇,并不受康熙皇帝的重视,他凭什么在众多的皇子之中脱颖而出,最终夺得了皇位?

皇三子胤祉

胤祉出生于1677年,他的文学书法天赋极佳,自小便在众多皇子中独树一帜,深受康熙帝的喜爱。

稍长一些,胤祉又对数理科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康熙帝对此大加赞扬,不仅亲自教导胤祉几何方面的知识,还吩咐外国的基督教使臣教授胤祉数学和物理,培养其科学才能。

1690年,康熙帝在之一次西征准噶尔汗国的中途染病,不得不前往行宫治病疗养。在此期间,皇子中只允许当时还是太子的胤礽和胤祉去行宫中探望照顾他,由此可见康熙帝早年对他的宠爱。

在这次探望过程中,太子胤礽的表现十分差劲,康熙帝训斥他对父亲没有忠孝的态度,于是便让胤祉陪同太子胤礽提前离开了行宫。这一年,胤礽十八岁,胤祉十四岁。

1698年,康熙之一次大规模册封诸皇子爵位。众多皇子中,只有大皇子胤禔(庶子,所以没有成为太子)和三皇子胤祉获得了郡王的爵位。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胤祉仍然十分受到康熙帝的喜爱。

不过,受宠的胤祉做事渐渐失去了分寸。在被封为诚郡王的第二年,敏妃去世的百日丧期内,胤祉竟然剃了头发。

不知道大家家乡有没有这样的习俗:正月里不可以理发,理由是“克舅舅”。这样的习俗就是由封建时代的礼法逐渐演变过来的,那时候的规矩更重,违反后的惩罚也很重。

敏妃虽然并非胤祉的生母,但也算是他的庶母。按照规矩,在敏妃去世后的一百天之内,他们这些皇子都要为敏妃守孝,不可以剃头理发。

从小饱读儒家典籍、已经二十多岁的胤祉不可能不知道这个规矩,他剃头的原因只可能有两个。一是他没有为敏妃守孝的想法,知道要守孝,但是明知故犯;二是他压根不重视敏妃,忘记了要为她守孝的规矩。

无论是哪个原因,都触犯了康熙的大忌,即“孝道”。所以胤祉被康熙降爵,身份从郡王变成了贝勒。

胤祉可能忘了,他十四岁的时候和太子胤礽一起去行宫探望康熙帝,康熙帝斥责太子胤礽的理由便是“不忠孝”。

1708年,康熙帝之一次罢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于是诸多皇子纷纷对皇位生出了觊觎之心。大皇子胤禔自知无望宝座之位,于是向康熙帝举荐自己交好的八皇子胤禩;不仅如此,他甚至建议康熙帝杀死被废掉的胤礽。

但是大皇子胤禔的做法让对废太子胤礽还没有完全死心的康熙帝大怒,下令将他囚禁起来。

而同样对皇帝宝座有兴趣的胤祉通过这件事看到了机会。胤祉经过详细的打探后,确定大皇子曾勾结蒙古喇嘛魇镇(类似于诅咒)太子,于是将此事禀报给了康熙帝。

可是康熙帝此时被自己寄予厚望的众多儿子折腾得烦躁不堪,看待胤祉这种“告密”的行为更加厌恶,斥责此乃“小人行径”。

胤祉后知后觉,知道自己犯了康熙帝的大忌:不忠不孝。剃头那件事是对敏妃不孝,而告密这件事是对大哥不忠。

醒悟过来之后的胤祉心灰意冷,明白再也不会有做皇帝的机会了。索性专注于学术,召集大儒学士,埋头编篡《律历渊源》与《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籍。

没想到此举却挽回了康熙帝的欢心,在胤礽复立为太子后,晋封胤祉为诚亲王。

不过他拥有亲王爵位就算到顶了,要不然,康熙帝为何在确立了太子之后才封他为亲王呢?

皇十四子胤禵

胤禵出生于1688年,比胤祉小十一岁,比雍正皇帝小十岁,与雍正皇帝是一母同胞。

胤禵和胤祉一样,自小便聪慧过人,才能出众,和胤祉小时候一样,得到康熙帝的宠爱。

这种情况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只有足够优秀,从其他兄弟中脱颖而出,才能被康熙帝所看重,从而参与到这场夺嫡大战中。

胤禵虽然和雍正皇帝胤禛是一母同胞,但自小便和八皇子胤禩志趣相投,彼此交好,反而和自己的亲哥哥四皇子胤禛有些疏远。

四皇子胤禛、八皇子胤禩只差三岁,而十四皇子胤禵和他们的年龄相差算是比较大的,按理来说应该和自己的亲哥哥亲近,但事实却恰好相反。只能感叹一句造化弄人。

上文提到过,在康熙帝之一次废太子胤礽时,大皇子曾举荐过八皇子胤禩继承大统。未曾想大皇子的一番好意却将八皇子胤禩陷入险地。

康熙帝在之一次废黜太子的时候,受“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其实还对胤礽有所期许,希望他能及时醒悟,浪子回头。因此,他对这时候跳出来的八皇子胤禩十分警惕和愤怒,想要严惩胤禩。

在康熙帝龙颜大怒的情况下,胤禵却鼓起勇气站了出来,为八皇子胤禩作保和求情。这让康熙帝在当时十分愤怒,事后却越发欣赏这个敢于直面自己愤怒、对兄弟有情有义的十四子,于是便更加宠爱他。

在胤禵的爵位还是贝子(比贝勒低一级)的时候,他的儿子成亲就和他的亲王哥哥们的长子成亲是同样的礼仪规格,由此可见恩宠。

1712年,太子胤礽二度被废。原本支持太子上位的四皇子胤禛看出胤礽已经彻底没有了上位的希望,于是便有了自己夺嫡的念头。

渐渐地,在皇子和朝堂中有了两个派系,分别是支持四皇子胤禛的“四爷党”和支持十四皇子胤禵的“八爷党/十四爷党”(一开始支持八皇子,后八皇子触怒康熙,绝了继任的希望,于是一众人转而支持十四皇子)。

颇为有趣的是,这两个皇子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想不到在众多皇子中,最后竟然是这两个亲手兄弟的争夺。无论以后谁当了皇帝,二人的生母德妃乌雅氏都是更大的赢家了。

1718年,准噶尔部进犯 *** 。康熙帝十分想要御驾亲征,但此时已经六十五岁的他实在已经有心无力。

于是他任命自己最为疼爱且的十四皇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代自己率军出师,讨伐敌寇。临行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既是对胤禵寄予厚望,也是弥补一些自己无法亲自出征的遗憾。

胤禵也没有辜负康熙帝的期望,成功平定了 *** 的动乱。康熙帝龙颜大悦,特令 *** 方面立碑纪念此功。

胤禵备受恩宠,且军事能力出众,却还是无法得到皇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性格:重情重义。

这种原因只能说无奈了。康熙帝看重、疼爱他,是因为他重情重义;但是不能让他继承皇帝之位,也是因为他重情重义。

在十四皇子胤禵不涉及到储君之位时,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是他的优势;但是在他成为皇位的竞争者之一时,这一点反而成为了他的劣势。

因为他们这一派中,都是康熙帝不太喜欢的人,尤其是八皇子胤禩,康熙帝甚至说出过“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的话。

但是胤禵不能审时度势、或者说不愿意审时度势与八皇子等人疏远关系,这一点相较于他的亲哥哥胤禛,就相形见绌了。

雍正

雍正帝,即康熙帝的四皇子胤禛。他的整个上位过程就突出了两个字:从容。

胤禛自小并没有表露出什么特质,康熙帝对他也没有表现出过什么特殊关注。小时候就是按部就班学习四书五经,稍大一些便例行公事般跟随康熙帝出巡、帮忙处理一些政务,这些都是每个皇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做的事情。

1696年,胤禛跟随康熙帝征伐噶尔丹,奉命掌管正红旗大营,但实际上并没有参战,只是走个过程,积累一些经验。

在1698年的册封大典上,二十二岁的三皇子胤祉被封为郡王,只比他小一岁的四皇子胤禛却只是贝勒。

这些事情都可以说明,早期的胤禛其实并不受康熙帝重视。他能够夺得最终的胜利果实,完全是因为自己的谋略和手段。

而胤禛明面上的态度一直都是支持太子继位。在康熙帝之一次罢黜太子胤礽之后,他仍然支持复立太子,此举获得了康熙帝的好感;而与此同时,胤祉还与竞争太子之位的八皇子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胤禛表面上的态度,使得在太子复位的同时,让他也被封为和硕雍亲王。而他与所有皇子兄弟都保持良好却又没有那么亲密的关系,使得其他所有人都对他放松了警惕。

在1712年,太子胤礽再次被废黜之后,胤禛意识到康熙帝这次是绝对不会再给他机会了。于是胤禛心中那一缕火苗,也渐渐旺盛起来,但他没有轻举妄动。

胤禛没有轻举妄动,但是其他的诸位皇子也都不傻,看明白了形势后,都开始有所行动。

八皇子、十四皇子、甚至三皇子,都在为储君之位忙碌。而胤禛此时,忙着给年迈的康熙帝请安,表示诚孝;忙着参加科举的试卷查阅;忙着替康熙帝去南郊祭天……

诸位皇子的所作所为,不止皇帝看在眼中,朝臣们也看在眼中。其他各位皇子的行为,在这些老家伙们眼中,多少有些做作以及“务虚”,太看重名誉了。而胤禛的所作所为就要高出一个档次。

他虽然自称“天下之一闲人”,看似不争权夺利,但是他不声不响间做的一件件事情,都仿佛在告诉康熙帝和那些大臣:看看我,我是做实事的人。

三皇子和十四皇子身上的缺点,在四皇子胤禛身上都看不见。不是没有,而是他隐藏的很好。

他也有支持他的“四爷党”,但是隐藏得很好,全然没有“结党营私”的味道;三皇子不重视细节,而四皇子胤禛处处注重细节。

昔年跟随康熙讨伐噶尔丹时,他虽然没有参战,但是做了几首诗词来赞颂康熙帝用兵有道;在康熙帝年老之后,他只要在京,会京城去给康熙帝请安慰问,以表孝道。

有才能,能做事,有心机手腕,有势力背景,还在朝臣中有名望,会孝顺康熙帝……

胤禛的每一步走得都不快,但是都很稳。终于在他四十五岁这一年,从和硕雍亲王胤禛,走到了清世宗雍正。

结语

康熙在他晚年选择接班人的标准与他早期大不相同。早年间,他一直坚持“嫡长子继承制”。

而等他到了晚年,他的继承人们也从青年人变成了中年人。三皇子、十四皇子或者还有其他什么竞争对手,他们的心态都还没有调整过来,始终在想着以个人的名声、名誉来取悦康熙、取悦朝臣。

只有雍正看得清楚,他早早便开始了“务实”的各种行动,以实际行动来告诉康熙帝,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接班人了,可以放心将皇位交给他。

所以,康熙最终没有把皇位传给文韬武略都很出彩的三皇子,也没有交给他晚年最为宠爱的十四皇子,而是交给了表现出“勤勉做事、忠孝两全”一面的雍正。

参考资料

1. 《清史稿》

2. 《康熙十四子-胤禵》

3.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

4. 《名家说清史:雍正皇帝》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3/588334.html

“为什么康熙最终选定接班人是雍正,而不是皇三子或皇十四子?” 的相关文章

曹操将貂蝉送给关羽后第二天就自杀 关羽对貂蝉做了什么

曹操将貂蝉送给关羽后第二天就自杀 关羽对貂蝉做了什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杀吕布后把貂蝉送给关羽,次日貂蝉自尽,关羽对她做了什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吕布在下邳被曹操打败并被生擒,最终在白门楼上曹操下令诛杀了反复无常的吕布,在吕布被杀之后,他的妻妾子女全都落入曹操手中。由于曹操十分欣赏刘备手下的大将关羽,因此对关羽十...

历史上比干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比干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商朝名人比干,中国古代著名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比干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人物,他是商纣王帝辛的叔父。也就是说,帝辛的父亲帝乙和比干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不过帝乙是嫡出,比干是庶出。虽说比干是帝辛的叔父,实际上也是帝辛的大臣。在夏商周那样的朝代,由于等级森严...

诸吕之乱中刘襄的表现怎么样?他为何没有登上帝位?

诸吕之乱中刘襄的表现怎么样?他为何没有登上帝位?

西汉初期曾经发生了一起外戚被汉朝大臣联合围攻的事件,史称诸吕之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刘襄有获得皇位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刘襄是刘邦的长孙。当时的情况,皇位已经传到了第三代。第三代中,刘盈的儿子一个被吕后杀了,一个不被大家认可。重新选择,只能在第三代中寻找最恰当...

吕乂:三国时期蜀汉官员,生活俭朴,以清明能干著称

吕乂:三国时期蜀汉官员,生活俭朴,以清明能干著称

吕乂(?-251年),字季阳,荆州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吕乂出身南阳吕氏,自幼丧父,喜好读书弹琴。初任典曹都尉,管理盐税,迁绵竹县令,政绩卓著,拜巴西太守。诸葛亮北伐中原,以为汉中太守,督促农事,供应兵员军需粮草。诸葛亮死后,累迁蜀郡太守。后来...

华雄在连杀四将的时候 曹操为什么不让手下人出战

华雄在连杀四将的时候 曹操为什么不让手下人出战

华雄连斩四将猖狂至极,为何曹操不让手下猛将出战?他在害怕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事实上,面对嚣张猖狂的华雄,曹操之所以不让手下出战,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原因!嚣张的华雄董卓篡夺东汉大权后,惹得众人不满,于是十八路诸侯联合起来,准备讨伐董卓,这可把...

魏冉:战国时期秦国大臣,一生四任秦相,深受宣太后宠信

魏冉:战国时期秦国大臣,一生四任秦相,深受宣太后宠信

魏冉(别名:魏厓、魏焻),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他拥立了秦昭王,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后被秦王罢免,“身折...

朱治: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勤于理事,自奉俭约,深为孙权所礼遇

朱治: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勤于理事,自奉俭约,深为孙权所礼遇

朱治(156年-224年),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人,汉末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朱治初为县吏、州从事等职,后随孙坚、孙策征战,累拜吴郡太守。孙策死后,与张昭等共尊奉孙权嗣位,为稳定江东局势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建安七年(202年),改授九真太守、行扶义将军。...

诸葛亮和五虎上将中 谁和诸葛亮的关系最一般

诸葛亮和五虎上将中 谁和诸葛亮的关系最一般

对五虎上将,谁和诸葛亮的关系最一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五虎上将乃是蜀汉的超级猛将,战斗力非常强悍,为蜀汉的建立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诸葛亮乃是蜀汉的肱股之臣,乃蜀汉的执牛耳者,和五虎上将少不了打交道。那么五虎上将和诸葛亮的关系如何呢?谁和诸葛亮的关系最一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