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备不愧是一代枭雄,一生不重用赵云,临终才告诉赵云原因

中国历史1个月前 (04-07)16

刘备手下卧虎藏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等都被刘备任为重臣,但是有一人虽英勇善战却一生不得重用,直到刘备临终时,才告诉赵云原因,这究竟是为何呢?

东汉末年,汉皇室像一颗流星一样,渐渐的在空中迸裂,消散在黑暗中。

彼时,中原地区分裂割据局面鼎盛,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百姓苦不堪言,这时一直隐姓埋名的汉皇室宗亲刘备无法面对这样的事实,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光复汉室。

刘备想要光复汉室这个想法能体现他的雄心壮志,但现实却是双拳难敌四手,他一个人没有办法改变现状,所以他只能在民间游走,寻找和他有共同志向的人,然后一起干一番大事业。

就在这时,公孙瓒与袁绍展开大战,并且落了下风,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前去解救,公孙瓒见有救兵,心下大喜,并且在成功活命后将赵云引荐给了刘备,刘备惜才,主动和赵云接触。

赵云因为骁勇善战,但平时并不擅长与人交往,所以他们刚开始聊天的气氛不热络,但是在酒酣畅饮之后,他们对天下的发展变化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刘备本身就是个文化人,他没想到赵云能有这番觉悟,所以刘备就有意愿想和赵云结交成朋友,然后再将其招入门下。在刘备的努力下,二人确实成为了密友,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赵云不得不暂时和刘备分别。

赵云走后,刘备继续自己的宏伟大业,在一次战争中,赵云见到了多年不见的挚友刘备。

此时的赵云已经小有成就,看到自己的朋友刘备也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一时之间激动的难以言语。

刘备盛情邀请赵云加入自己的队伍,那时赵云也没有君主服侍,所以就同意了刘备的建议,有了赵云的助推,刘备的事业就更加顺风顺水了,一路占领了魏蜀吴三国。

在众多战役中,都有赵云不懈努力的身影,赵云给刘备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刘备觉得有赵云在,仗就打赢了一半儿。

按道理讲,赵云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作为曾经的密友,以及现在的上司,刘备也应该表示自己对赵云的尊敬和器重,多提拔提拔赵云。

但是恰恰相反,赵云一直不得重用,刘备的做法在外人看来就有些不地道了。

如果深扒《三国演义》,就会发现刘备的所作所为不是没有道理。读过原著的人都知道,刘备虽然非常精明,一生都风光无限,可是他却有一个不省心的儿子,刘禅,拿不上台面。

刘备人中龙凤,他太了解自己的儿子根本不是一个将相之才,但是刘家就这一根独苗,以后肯定要继承自己的位置,所以刘备不得不早早的为自己儿子做打算。

刘备明白,自己必须在去世前找到一个得力的助手,方便以后能辅佐刘禅,而且这个人得是自己信得过的,还不会威胁到日后刘禅的根基。

大臣赵云自然而然的就被刘备选中了,赵云此时已经是牙门将军,但是刘备并不重用他,其实是有意而为之,赵云不得重用才不会被派去打仗,如果赵云战功赫赫,到时候刘备不得不提拔赵云。

到那时也就意味着,赵云身上的担子更重,再想要让他回来辅佐刘禅,恐怕也是有所顾忌,所以刘备不重用赵云是为了更长远的打算。

其次,赵云这个人性子太直接了,他不适合做一个领导者,正因如此,赵云不会威胁到刘禅的地位。

但凭借刘备对赵云的了解,如果指点赵云去打仗,那赵云就一定能够完成的非常好,但是如果让赵云来指点江山,赵云肯定弄得一团糟。

但刘备内心真实的想法肯定不会告诉他人,这就让人误会刘备忘恩负义,不想重用赵云,其实非也。而刘备会选择赵云不选择身边的两位结义兄弟也是有原因的。

在大意失荆州之后,曹操将刘备步步紧逼,无奈之下只能撤军逃跑,只要还活着就会有转机,但是他们要带领着荆州的老老少少一起逃跑,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权衡利弊之后,刘备只能选择放弃百姓,带着自己手下的几员大将逃跑,赵云、关羽、张飞皆在其中,连妻儿子都留在了后方,但是他们跑了一段路之后,刘备的手下发现赵云不知所踪。

刘备非常担心赵云,然而,刚想回去解救赵云时,才发现远处赵云正骑着马向他们奔来,手中还有一个布包。走近一看,刘备才发现赵云手中是他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刘禅,马背上还坐着刘备的妻子。

刘备看到赵云的所作所为非常感激,如若不是赵云,自己恐怕会失去唯一的儿子。就连自己的结义兄弟都做不到如他这般,便能看出赵云的忠和勇,更何况自己的儿子刘禅还是赵云所救,所以刘备就选择了他。

因此,实际上赵云和刘备之间的感情,不是我们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不仅有知遇之恩,还有挚友之情。总而言之,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存在私人恩怨。

赵云和刘备之间的感情用一句话形容最贴切不过了,那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三国风云中当属刘备的手下能人最多,但是无奈刘备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刘备一生风光无限,但是辛苦打下的江山断送在刘禅的手上,或许就是刘备的命运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4/590094.html

“刘备不愧是一代枭雄,一生不重用赵云,临终才告诉赵云原因” 的相关文章

裴頠的一生有哪些成就?他带来了哪些影响?

裴頠的一生有哪些成就?他带来了哪些影响?

裴頠(wěi)(267年—300年),字逸民,河东郡闻喜县人。西晋大臣、哲学家,司空裴秀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裴頠出身魏晋士族河东裴氏,为人颇有雅量,见识高远,通古博今。初为太子中庶子、承袭父亲爵位,迁散骑常侍,转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拜侍中、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等官...

汉明帝刘庄是什么出身?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登基继位的?

汉明帝刘庄是什么出身?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登基继位的?

汉明帝本名刘阳,字子丽,东汉王朝第二位皇帝, 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刘庄是光武帝刘秀与皇后阴丽华之子,自幼聪颖伶俐,“十岁能通《春秋》”,十五岁时被立为皇太子 。光武帝驾崩后,刘庄“即皇帝位,年三十。尊皇后(阴丽华)曰皇太后。”汉明帝曹随萧规,“遵奉建武制度,无敢违...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因为权利反目成仇?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因为权利反目成仇?

司马氏自高平陵之变以后便牢牢掌握了曹魏大权。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古代的人为了争夺储位,兄弟相杀的情况非常普遍。比如李世民和李建成,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李建成曾多次谋害李世民,差点把李世民毒死。而最后,李世民在“玄武门政变”中,一箭射死了李建成。再比如,曹操的儿子曹丕...

后世是如何评价谯周的?有什么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谯周的?有什么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国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学者、儒学家、史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年丧父,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成为蜀地大儒之一,门下有陈寿、罗宪等学生。诸葛亮担任益州牧时,授劝学从事。诸葛亮死后,不顾朝令,前往奔丧。...

士燮执政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

士燮执政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

士燮(xiè)(137年-226年),字威彦,苍梧广信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士燮年少时师事学者刘陶,其后逐渐升任交趾太守。后被朝廷加职绥南中郎将,迁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在步骘接管交州时积极配合,归附孙权,被孙权加为左将军;...

张承: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为人勇壮刚毅,能甄识人物

张承: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为人勇壮刚毅,能甄识人物

张承(178年-244年),字仲嗣。徐州彭城县人。三国时孙吴大臣,辅吴将军张昭长子,其妻为诸葛瑾之女。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张承年少时以才学知名,与诸葛瑾、步骘、严畯交好。历任骠骑将军西曹掾、长沙西部都尉等职,后任濡须都督、奋威将军,封都乡侯,故又称张奋威。赤乌...

刘备当初对诸葛亮可谓是言听计从 刘备做皇帝后为何态度大变

刘备当初对诸葛亮可谓是言听计从 刘备做皇帝后为何态度大变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一直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为何当了皇帝之后态度大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时期有很多的快意恩仇,也涌现出了大量的猛将谋士,他们留下无数的经典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其实这也是《三国演义》等名著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诸多的三国典故中,最有名也是...

王溥:北宋初期宰相,历任两代四朝宰相

王溥:北宋初期宰相,历任两代四朝宰相

王溥(922年~982年),字齐物,并州祁人,北宋时期宰相。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太原王氏祁县房支,生于官宦世家。历任后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后汉乾祐年间,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官至宰相。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