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飞翔在三万英尺上的老狗们” - 美国空军B-52机组人员战时回忆集:北极上空的冰淇淋大餐

中国历史1周前 (04-20)5

前言

本栏目的内容是笔者在阅读《We were Crewdogs》一书时,看到有趣的内容翻译出来与各位同好分享。

这套书是B-52机组成员的回忆集,内容包括万象,从作战到生活皆有,十分有趣。

由于原文很长,我会挑选一些觉得有趣的部分翻译出来。

Crewdog是B-52机组成员们的自称,Crew意思是机组,dog则是指机组的生活如同狗一般,艰苦且无人关注。

由于本书内容有很多专业词汇和缩写,正文开始之前笔者会先进行一些相关知识介绍。

笔者能力有限无法面面俱到,如有错漏,请读者谅解。

相关知识介绍

BUFF:B-52为人所熟知的绰号,Big Ugly Fat F*cker的缩写,文雅一点会写成Big Ugly Fat Fellow。

B-52机组由6人组成,包括

A/C (Aircraft Commander) :机长。

CP(Copilot):副驾驶。

EW(Electronic Warfare Officer),电子战军官。

RN(Radar Navigator):雷达导航员,这个岗位最初叫轰炸员,他的任务是使用雷达瞄准目标轰炸。

N(Navigator):导航员。

G(Gunner):尾炮手,炮手是机组中唯一的士兵阶层,其他机组成员都是军官。

下图是B-52后期型号(G/H型)的弹射示意图,可以看到机组人员的位置,其中机长(P)和副驾驶(CP)在上层最前面,炮手(G)和电子战军官(EW)在上层的后方,向上弹射。雷达导航员(RN)和导航员(N)在下层,向下弹射。其他的IP、IN、DI是附加的教练人员,他们没有弹射座椅要自行从下方出口跳出机外。与后期型号不一样的是,早期型号的B-52(A-F型)的炮手舱是单独地位于机尾,与前舱五个人隔得很远,前舱与后舱之前有一条非常狭窄的没有加压的通道,通道会经过炸弹舱。

SAC:Strategic Air Command,战略空军司令部。

战略空军司令部盾章(1946-1992)

Charlie:查理,作战副联队长(Deputy Command of Operations)的呼号(Deputy Command of Operations)。由于这个职务通常需要在塔台上值班,指挥飞机起降,塔台也被称为查理塔台(Charlie Tower)。另外联队长和副联队长的呼号分别为阿尔法和布拉沃(Alpha/Bravo)

R-Crew:R机组,R代表Ready,指符合条件可以执行任务的机组,后面带编号,如R-10机组。经验丰富的机组会升级为E机组,E代表Elite,如E-10机组。能力最强的机组被称为S机组,S代表Select,如S-10机组,只有极少数机组能够取得这个级别,并通常是单位派出参加全军比赛的首选。

DASH 1:这是每个机员都要有的一本手册,上面载明了每个人要知道的飞行知识,包括各类操作程序注意事项等等,这是一本巨大的活页册子,随时需要更新。每个人都需要熟知自己的DASH 1手册,至少要做到紧急时能够迅速查找到相应章节,某些重要部分还需要背下来。DASH 2则是专指电子战军官(EW)的手册,因为他负责的内容保密性更高,另外他同时负责保管机上的保密材料。

IP:这个缩写有两种意思,一个是Instructor Pilot,飞行教官,他们会上机做飞行考核,此时会坐在折叠椅子上(见前面机组成员图片中的IP)。另一个是Initial point,初始点,指飞行起点,一般指投弹前那段固定的飞行的起始点,飞机经过IP后就由负责轰炸的RN操作,一两分钟后投弹。

ALERT:核值班任务,指机组在基地的值班区域值班,随时收到指示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开车去停机坪,登机出发去核平苏联,飞机一直保持随时起飞的状态。每一个值班班次为一周,一般为周四到周四,其间机组要呆在这个区域的值班建筑(Alert Facility)内生活和等待出击命令。这个区域戒备森严。值班飞机的停机坪由于其形状而被称为圣诞树。

北达科他州迈诺特基地,目前还有B-52驻在此地。圣诞树在跑道右边,但已经不再用于核打击值班。

圣诞树停机坪,左上方的方形建筑物就是值班机员生活的值班建筑。圣诞树有8个停机位,6个给B-52,即两个三机小队,2个给加油机。

TDY:Temporary Duty,指临时性的部署到另一个较远的基地。此种部署一般不超过半年。

ARC LIGHT:弧光任务,派遣B-52到东南亚执行对越南轰炸任务的统称,一般会派遣到关岛和泰国乌塔抛基地。

1970年第93 轰炸联队的一架 B-52D在越南上空投掷炸弹。B-52D 于 1966 年进行了改装,可携带 108 枚500 磅炸弹,而之前的正常常规有效载荷仅为 51 枚。

BULLET SHOT:子弹射击任务,派遣B-52到关岛执行对越南轰炸的任务统称。

CHROME DOME:镀铬穹顶任务,携带核弹的B-52保持24小时临空状态的巡逻任务,以便可以在接到命令后之一时间飞往苏联轰炸。每班任务持续24小时以

上,然后返回由另一班接替。由于这类任务过于繁重而且危险,出过多次事故后,改为在地面保持警戒15分钟内可以起飞的状态,即上面提到的核值班任务。CHROME DOME有两条巡逻航线,一条是从东海岸出发,沿东海岸北上,经过北极圈,飞到阿拉斯加,再原路返回。另一条是从东海岸出发,向东经过直布罗陀,在地中海上空绕圈,然后原路返回。巡逻期间要进行两次空中加油。

1964 年镀铬穹顶行动地图,警戒机从德克萨斯州谢泼德空军基地起飞。

1966年镀铬穹顶任务行动下每日执行的 B-52 空中警戒飞行路线。

Linebacker II:后卫II行动,也被称为11日战争(11-DAY WAR),即1972年12月为期11天的高强度轰炸行动,美国空军出动大批B-52进行轰炸,以河内为主要目标,美军认为这次轰炸迫使北越返回谈判桌上。

1972 年 12 月 15 日后卫 II行动期间,美属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第 72 战略轰炸联队的一架 B-52G-110-BW(序列号 58-0244)在执行对北越的轰炸任务后进近着陆,跑道上还有一架第 43 战略轰炸联队的B-52D。

文中提到的空军基地

B-52作为一种战略轰炸机,其首要任务就是进行核轰炸,在国内执行核战备任务时主要部署在美国北部靠近加拿大边境处,因为此处是飞往苏联的最近处,通过加拿大和北极然后飞往苏联。这些基地通常周边比较荒凉,很少大城市,冬天严寒,生活比较辛苦。

除了本土基地外,本文主要涉及两个海外基地。关岛的安德森基地(Andersen Air Force Base, Guam)和泰国的皇家海军乌塔抛基地(U-Tapao Royal Thai Navy Airfield)。乌塔抛基地在港口城市梭桃邑旁,旅游胜地芭提雅在附近不远。

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摄于1972 年秋天“后卫 II”攻势之前,大约有 150 架B-52停在此地。

1972年10月30日,一架B-52D在完成越南上空的任务后,即将降落在乌塔抛基地。

AP:Air Police,基地警卫,后期称为Security Police,负责保卫空军基地,值班飞机以及值班建筑。

BX:Base exchange,基地内的零售商店。

CCRR:也称为C平方(C-SQUARE),Combat Crew Rest and Recuperation的简称,指休息时间,一般指值班结束后的那几天,如周四结束值班,则CCRR指值班结束后到周一早上的时间段。

CCTS:Combat Crew Training Squadron,作战机组训练中队,专门进行各种飞行岗位训练的单位。

EWO:Emergency War Order,指核战争任务,请注意不要和电子战军官(EW)混淆。

FEET WET / FEET DRY:湿脚/干脚,指通过海岸线,前者指进入海区,后者指进入陆地。

IG:Inspector General,SAC的检查处,负责检查各联队的备战状况,ORI(见后文)的检查就是由他们执行。

MITO:Minimum Interval Takeoff,最短间距起飞,指飞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连续起飞,一般要求间隔15秒,目的是让机队尽快升空,以防止敌方核打击。

N *** :Nav-Bomb Training,导航轰炸训练

ORI:Operational Readiness Inspection,备战检查,一个很重要的检查,目的是检查飞行单位的备战状态高低。

R&R:REST AND RECOUPERATION,休假,一般指长时间作战期间的中间或之后的休息放松时间。

SIX PACK:六座皮卡,核值班时机组使用的汽车,一旦响警报,六人机组就需要从警戒设施中跑出来,登上皮卡,开到飞机旁然后登机。通常由阶级更低的尾炮手负责开车,开到飞机旁前舱五人先下车登机,炮手之后将皮卡开到挡焰板后面停好车,再爬上尾舱。

TWO MAN POLICY:二人在场规则,在规定的区域内,必须两人以上同行,不得单人行动。如在核武器附近区域时。

TWO OFFICER POLICY:两军官在场规则,使用某些装备如核武器时,必须有两名军官同时操作的规则。

YOUNG TIGER:幼虎行动,部署KC-135加油机到东南亚的任务代号。

在北极吃雪糕

作者:George Golding

作者George Golding在B-52驾驶员位置。

那天下午我们要飞一次镀铬穹顶(Chrome Dome)任务,飞的是一架B-52F,由于这种任务会持续超过24小时,因此饭堂给了我们三个保温箱装飞机餐,两个是前舱五个人的,一个给后舱的尾炮手。

但我们在往飞机上装东西的时候装错了(有很多东西要装,包括飞行装具个人用品保密文件等等),运上后舱的保温箱并不是给炮手那个。

当我们爬升到两万九千英尺开始平飞时,炮手觉得有点饿了,打开了保温箱。

此时内部通讯系统中传来了炮手的一番鬼叫咒骂,副驾驶问炮手发生什么事了。

炮手说保温箱里面只有一大堆杯装雪糕,显然这个保温箱本来是前舱的,炮手自己的飞机餐却在前舱我们这里。这当然令炮手很不开心。

由于这是一次核巡逻任务,因此我们按规定必须执行双人同行规则。这意味着EW和导航员需要一起带上炮手的保温箱,在那条狭窄的通道上往飞机后方爬,穿过炸弹舱,把炮手的保温箱交给他,把放着雪糕的保温箱换回来。

由于飞行区域位于极地,为防发生意外跳伞后失温,机员们都穿着厚厚的飞行服,进入这条通道按规定还得带上降落伞,更形臃肿。

这个动作需要非常多的时间。而且更重要的,因为这条通道不增压,需要将飞机降低到一万英尺高度,当机员交换完箱子返回前舱后,飞机再爬升回计划规定的两万九千英尺。但在执行镀铬穹顶任务时,我们的飞机是不够燃料做这种机动的。

因此我只能承担起机长责任,告诉不幸的炮手,在这次飞行中他只能吃雪糕了。在寒冷的北极地区上空吃雪糕充饥,这当然是一个很可笑的情况。

在剩余的26小时中,当炮手在内部通讯系统中发声的时候,他总是在吆喝卖雪糕:“雪糕…雪糕…我这有雪糕…非常多的雪糕!”

以后执行这种任务时,炮手就坚持自己搬东西,不允许副驾驶或者其他机组成员碰他的保温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4/592077.html

““飞翔在三万英尺上的老狗们” - 美国空军B-52机组人员战时回忆集:北极上空的冰淇淋大餐”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