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历史欠崇祯皇帝一句“对不起”,袁崇焕被杀,最后崇祯后悔了吗?

中国历史2周前 (05-07)7

明朝经历数百年的兴衰,最终在崇祯年间走向覆亡。这位最后一任皇帝的一生备受非议,尤其是他杀害了忠勇善战的名将袁崇焕一事,更是遭到了后人的诟病。然而,事情的来龙去脉并非如此简单。崇祯为何要下令处死袁崇焕?他是否曾为此后悔过?让我们一探究竟,揭开这段历史的重重疑云。

崇祯登基,重用袁崇焕

崇祯帝是明朝最后一位在位皇帝,他的年号为"崇祯"。崇祯帝的出生名叫朱由检,是万历皇帝的第十四子。1627年,朱由检在其兄长渎职被废黜后,被推举为皇储,次年即位,是在明朝已经日渐衰微的时期登基执政。

当时的明朝,内忧外患不断。外有后金的入侵,内有党争腐败。朝政艰难,崇祯帝上任后面临重重困难。为了应对严峻形势,他决定重用袁崇焕这位武将。

袁崇焕,字子云,山西人氏。他自幼好学,十六岁中举人,后来考取进士出身。天启年间,袁崇焕被派往辽东戍边,屡立战功,深得明熹宗皇帝赏识。在宁远之战中,他力挽狂澜,大破后金军队,扭转了明朝节节败退的颓势。

崇祯帝登基后,对袁崇焕这位武勇善战的名将更是赏识有加。他不仅重新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镇守辽东重地,更是亲自为他加封"太子太保"的殊荣。崇祯帝对袁崇焕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平定边疆,扫清外患。

当时,袁崇焕立下了"五年平辽"的豪言,誓要在五年之内,彻底平定辽东的后金势力。崇祯帝对此喜出望外,不仅应允了袁崇焕的请求,还特意赐予他一柄名为"尚方宝剑"的宝剑,意味着可以"斩佞臣"。

两人之间,似乎是一对理想的君臣搭配。崇祯帝寄望袁崇焕能够建功立业,而袁崇焕也对皇帝的重用心存感激。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对君臣的关系,最终会走向一个如此惨烈的结局。

在崇祯三年,也就是袁崇焕"五年平辽"计划的第二年,一件震惊朝野的事情发生了。崇祯帝下令,将袁崇焕这位当朝重臣,凌迟处死于市曹。这一决定,无疑是当时更大的政治事件,也成为后世对崇祯帝评价的一大重点。

那么,崇祯帝为何会做出如此决定?当时的情况又是如何?让我们继续往下探究。

袁崇焕杀毛文龙,引起朝野非议

崇祯三年,一件震惊朝野的事情发生了。当时,明朝的两位重臣袁崇焕和毛文龙之间的矛盾已经积累多年,终于在这一年爆发。

毛文龙,字子高,山西人氏,与袁崇焕同为明朝著名将领。他自幼好武,十六岁就被选为武生,后来考中武举,一路高升为兵部尚书。在辽东战事中,毛文龙屡建奇功,与袁崇焕并驾齐驱,被誉为"辽东二虎"。

然而,两人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天启年间,袁崇焕就曾上疏,要求朝廷严格管理毛文龙的军饷开支。这让毛文龙大为光火,认为袁崇焕是在诽谤中伤。从此,两人的关系就出现了裂痕。

到了崇祯三年,袁崇焕奉命镇守山海关,而毛文龙则驻守锦州。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两人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一次,毛文龙的部队在山海关一带活动,袁崇焕便以"扰民"为由,严词斥责毛文龙。双方的部下几乎就要动武对垒。

就在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氛下,崇祯帝下旨,命袁崇焕和毛文龙一同前往北京觐见。两人不得不同路前往京师。4月18日,袁崇焕先一步到达北京,在御路旁列阵迎驾。当毛文龙的队伍抵达时,袁崇焕突然挥剑指着毛文龙,大骂他"逆贼"、"奸佞",随后竟当众将毛文龙杀害。

这一骇人听闻的事件,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轩然 *** 。有人认为,袁崇焕身为重臣,竟然如此公然杀害同僚,实在是罪无可恕。也有人为毛文龙鸣不平,认为他一向忠勇,岂料竟遭此横祸。

另一方面,也有人为袁崇焕开脱,认为毛文龙确实在军中作风life散漫,早就应该严惩不贷。还有人说,袁崇焕手持尚方宝剑,斩杀奸佞乃是应当之举。

无论如何,这一事件给朝廷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崇祯帝虽然对袁崇焕的所作所为颇有微词,但考虑到他的军功,并未过多追究。不过,这一事件也埋下了袁崇焕后来被杀的祸根。

从此,朝野上下对袁崇焕的评价出现了两极分化。有的将他视为忠勇之臣,有的则认为他狂妄自大、罪大恶极。这种非黑即白的评价,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袁崇焕杀毛文龙一事,给明朝的统一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加速了明朝的覆亡。

崇祯与袁崇焕的信任危机

崇祯三年,一场动荡不安的战云笼罩在京师上空。后金骑兵直逼京城,崇祯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与袁崇焕之间的信任也出现了裂痕。

当时,后金的骑兵已经攻打到了房山一带,距离紫禁城仅有几十里地。朝野震惊,崇祯帝亲自督阵,命令袁崇焕火速增援。然而,袁崇焕的救兵迟迟未到,反而让后金骑兵有机可乘,一度将明军逼到了城下。

崇祯帝对此大为震怒,他曾亲自嘱托袁崇焕"五年平辽",如今后金竟然打到京城来了,袁崇焕救援的迟缓无疑让人生疑。一些朝臣更是直指袁崇焕有私通后金的嫌疑,故意拖延军机。

当时,有一名太监亲耳听到袁崇焕与后金人私下交谈,言语之中似乎有所蹊跷。这名太监立刻将此事禀报给崇祯帝,崇祯帝听后大惊失色,不禁对袁崇焕产生了重重怀疑。

此前,崇祯帝对袁崇焕一直是赏识有加,视为忠勇之臣。可如今,袁崇焕竟然被指有通敌嫌疑,这让崇祯帝倍感失望和愤怒。他不禁回想起袁崇焕杀毛文龙的所作所为,心中更是生出了一股戾气。

就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帝决定对袁崇焕严惩不贷。他下令将袁崇焕囚禁于狱中,并命人彻查其通敌的罪证。很快,一些声称袁崇焕曾卖粮给后金的材料被呈上来,更有人指证袁崇焕图谋议和,意图与后金勾结。

面对如此重大的罪名,崇祯帝再也无法容忍。他痛下决心,判处袁崇焕凌迟处死。这一判决无疑是当时最轰动朝野的大事,也标志着崇祯与袁崇焕之间的信任彻底破裂。

当时,朝野上下对此事有不同的评论。有人认为,崇祯帝杀忠臣乃是一时糊涂;也有人说,袁崇焕罪有应得,早该除掉这个奸佞小人。无论如何,这一事件无疑加剧了明朝内部的分裂,也让崇祯帝在臣子心中的威信大跌。

就在袁崇焕被处死后不久,后金的进攻就愈演愈烈。明军阵脚大乱,朝中更是人心惶惶。很快,李自成的起义军就乘虚而入,直捣京师。崇祯帝在绝望中选择自缢身亡,大明王朝也就此覆灭。

有人说,崇祯帝杀袁崇焕是导致亡国的根源。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明朝的覆亡早已注定,内忧外患,朝野分裂,崇祯帝实在是无能为力。而他与袁崇焕的决裂,不过是这场大戏的一个插曲而已。

崇祯下令处死袁崇焕的隐情

崇祯三年,朝野震惊,崇祯帝竟下令将袁崇焕这位当朝重臣处以极刑。这一决定无疑是当时最轰动的大事,也成为后世对崇祯帝评价的重点。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崇祯帝下定决心,要除掉这位曾经赏识有加的名将呢?细究其中的缘由,其实还有一些隐情。

首先,袁崇焕被指有"通敌"的重大嫌疑。据明朝史料记载,袁崇焕曾多次向后金军队卖粮,为敌人输送军饷。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重罪,等同于勾结外敌,罪不容赦。

其次,袁崇焕与崇祯帝在"主战"和"主和"的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崇祯帝一心想要平定后金,扫清边患。而袁崇焕则主张与后金议和,认为长期对抗无益。这种立场对立,使得两人的矛盾无法调和。

再者,袁崇焕被指控"托付不校",未能完成崇祯帝交付的"五年平辽"重任。崇祯三年正是袁崇焕"五年平辽"计划的第二年,然而后金骑兵竟然直逼京师,可见袁崇焕未能尽力完成使命。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旁证佐证。比如有太监亲耳听到袁崇焕与后金人私下交谈,似有蹊跷。再加上袁崇焕杀毛文龙一事,更让崇祯帝对他产生了重重怀疑。

面对如此重大的罪名,崇祯帝下定决心,要严惩袁崇焕以正朝纲。他将袁崇焕囚禁于狱中,并命人彻查其通敌的罪证。很快,一些声称袁崇焕曾卖粮给后金的材料被呈上来,更有人指证袁崇焕图谋议和,意图与后金勾结。

崇祯帝见状,大怒之下判处袁崇焕凌迟处死。这一判决无疑是当时最轰动朝野的大事,也标志着崇祯与袁崇焕之间的信任彻底破裂。

当时,朝野上下对此事有不同的评论。有人认为,崇祯帝杀忠臣乃是一时糊涂;也有人说,袁崇焕罪有应得,早该除掉这个奸佞小人。无论如何,这一事件无疑加剧了明朝内部的分裂,也让崇祯帝在臣子心中的威信大跌。

就在袁崇焕被处死后不久,后金的进攻就愈演愈烈。明军阵脚大乱,朝中更是人心惶惶。很快,李自成的起义军就乘虚而入,直捣京师。崇祯帝在绝望中选择自缢身亡,大明王朝也就此覆灭。

有人说,崇祯帝杀袁崇焕是导致亡国的根源。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明朝的覆亡早已注定,内忧外患,朝野分裂,崇祯帝实在是无能为力。而他与袁崇焕的决裂,不过是这场大戏的一个插曲而已。

崇祯临终前的反思

崇祯十七年三月,大明王朝已经走向了终点。北京城陷落,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紫禁城。崇祯帝眼见大势已去,在绝望之中选择了自缢身亡。

就在崇祯帝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留下了六道"罪己诏",对自己在位期间的种种过错进行了检讨和反思。这无疑是崇祯帝临终前最后的自我剖析。

在之一道罪己诏中,崇祯帝写道:"朕生于乱世,幼年失学,登基艰难。"他自知自己出身不利,年少时无法深造,登基之初便面临重重困难。

第二道罪己诏中,崇祯帝谦虚地说:"朕孤陋寡闻,识见不远,屡见错谬。"他承认自己学识浅薄,眼界有限,在处理国事时屡屡犯错。

到了第三道罪己诏,崇祯帝更是直言不讳地说:"朕躭志骄纵,不能勤于政事。"他检讨自己骄横跋扈,未能勤勉治理朝政。

在第四道罪己诏中,崇祯帝写道:"朕昏庸无道,不能亲贤臣,远小人。"他自认为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未能重用贤臣,反而被小人迷惑了心智。

第五道罪己诏,崇祯帝说:"朕骄恣放纵,不能振作纲纪。"他痛斥自己放纵骄横,未能端正朝纲纪纽。

最后一道罪己诏中,崇祯帝写下:"朕昏乱无能,致使社稷覆亡。"他承认是自己的无能昏庸,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可以看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崇祯帝对自己在位期间的种种过错有了清醒的认识。他虽然出身不利、环境艰难,但骄纵放纵、昏庸无道,未能振作纲纪、亲贤远小人,最终酿成了大难临头的局面。

除了这六道罪己诏,崇祯帝还留下了一份遗诏。在遗诏中,他说:"朕生不逢时,致使社稷覆亡,罪在朕躬。"他再次承认是自己的无能,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不过,崇祯帝也没有完全推卸责任。他在遗诏中写道:"朕虽不才,然亦勤于国事,不敢自逸。"他认为虽然自己无能,但也曾勤勉治理国家大事,并未荒废职守。

最后,崇祯帝在遗诏中嘱咐李自成"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可见即使在最后时刻,他仍然怀着一颗为民父母的虔诚之心。

崇祯帝在临终前的这些反思和嘱咐,无疑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君主的良知和操守。虽然他在位期间确有过错,但也并非是一个昏庸放纵的暴君。相反,他在最后时刻还是表现出了一位明君应有的自省和谦逊。

结尾

不过,崇祯帝的这些反思和嘱咐,是否能为他在历史上的评价雪耻,仍然有待进一步探讨。毕竟,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明朝的覆亡,除了崇祯帝的过错外,还有许多其他深层次的原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5/594083.html

“历史欠崇祯皇帝一句“对不起”,袁崇焕被杀,最后崇祯后悔了吗?” 的相关文章

刘裕登基之后,司马家族是什么结局?真的被灭族了吗?

刘裕登基之后,司马家族是什么结局?真的被灭族了吗?

刘裕,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定都建康。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事实上司马家族的后人在刘宋以后,在全国各地还广广泛分布,后世还出过司马光这样一类非常著名的人物。而“刘裕把司马懿后代灭族”显然是一种带节奏的话。这个节奏之所以被带起来,是因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人,曾...

李渊在位时期争夺皇位的有多少人?分别是谁?

李渊在位时期争夺皇位的有多少人?分别是谁?

李渊,中国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26年在位。“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但是,争夺储位的却只有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三个儿子,李渊剩下的十多个儿子都没有参与进来。那么,为什么只是这三个儿子在争夺储位,其他儿子都没有参与呢?关于这个问题,我...

李文忠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李文忠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李文忠,明朝开国六王,名将,中国古代十大勇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都说朱元璋疑心很重,到底是真是假?朱元璋从草根逆袭成明朝开国皇帝,坐上皇位之后,他开始大肆屠杀开国功臣。“明初四大案”曾轰动全国,而因这四起案件受到诛杀、牵连的王公大臣就有十多万人。有句话叫“虎毒不食子”,他的亲外甥李...

吕布作为三国第一猛将 张飞真的是吕布的克星吗

吕布作为三国第一猛将 张飞真的是吕布的克星吗

还不知道:张飞为何是吕布克星?有两大优势,三次单挑过后,让吕布颜面扫地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吕布、张飞,何许人也?吕布何许人也?《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名将,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虎牢关下硬抗关羽、张飞和刘备,虽苦战多时,却还全身而退了。遭遇曹操手下,许褚、典...

曹睿作为曹丕的儿子 司马懿为何不怕曹丕而害怕曹睿

曹睿作为曹丕的儿子 司马懿为何不怕曹丕而害怕曹睿

司马懿连曹丕都不怕,却为何怕他的儿子曹睿?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曹丕继位后,也想着要励精图治,无奈英年早逝,司马懿帮助曹丕有功,又辅佐过曹丕,地位肯定也不低,他也自然不用惧怕曹丕会对他做什么。曹丕去世之后,皇位就到了他的长子曹睿头上,即魏明帝。相...

朱元璋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大办空印案?背后心思不简单

朱元璋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大办空印案?背后心思不简单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办过一起非常大的案子,就是空印案,涉案人数多达几万人,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一起冤假错案,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朱元璋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大办空印案?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明朝初期,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向当时的首都南京报告地区的财政收入。但是朱元璋发现,所有的地方官员都是带着...

白起当年要是不受君命,直接在长平之战灭掉赵国会怎样?

白起当年要是不受君命,直接在长平之战灭掉赵国会怎样?

历史上,白起曾经提出一股作气灭赵的建议,当时秦王未采纳。那么白起当年要是“不受君命”,直接在长平之战后灭掉赵国会怎样?历史会改写吗?秦国攻击韩国野王,使得上党郡变成了一块“飞地”,韩国为了破财免灾,向秦国请求割地求和,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但是上党郡郡守冯亭不尊王命,主动献城给赵国。赵孝成王采纳平原君...

要是没有多尔衮 清朝能攻破山海关统一中原吗

要是没有多尔衮 清朝能攻破山海关统一中原吗

对如果没有多尔衮,清朝是否还能攻破山海关,继而统一中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对于清朝的建立来说,多尔衮绝对功不可没。而如果没有多尔衮的话,满清照样有机会入关,只不过过程会坎坷很多。多尔衮绝对算得上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十四岁就被封为贝勒,跟随父亲努尔哈赤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