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历史上罗艺是什么出身?他降唐后又为何要反唐

中国历史10年前 (2015-05-24)1740

罗艺在真正的历史里,是作为隋朝的幽州总管,为隋朝镇守边关。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贞观元年(627年),天节将军燕郡王罗艺在泾州起兵反唐,但很快就被唐军平定。罗艺是隋末枭雄,占据幽州,敬佩唐高祖李渊,主动向唐朝纳土归降。那罗艺为何又要起兵反唐呢

一,出身名门

罗艺出身将门,为隋朝隋监门将军罗荣之子,因此他自幼喜好练武,不仅骁勇好斗,擅长骑射,还熟悉排兵布阵,懂得管理军队。但罗荣缺乏对儿子品性方面的教导,导致罗艺性情残暴,为人狂妄自大,不讲道理。

历史上罗艺是什么出身?他降唐后又为何要反唐

隋炀帝即位后好大喜功,因此多次发动对外战争。罗艺于是从军,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得以升任虎贲郎将。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发兵征讨高句丽,命右武卫大将军李景从浑弥道进军,同樊子盖等诸路隋军汇合,准备一举消灭高句丽。但由于隋炀帝指挥失误及诸路隋军配合不力,导致隋军惨败而归。此后隋军又两次征伐高句丽,仍以失败告终。

二,割据幽州

隋炀帝三次征伐高句丽都失败后并不甘心,于是在大业十二年(616)派李景坐镇北平,筹备再次征伐高句丽,为此在涿郡及临朔宫囤积了大量粮食与武器。罗艺虽受李景节制,但对这个上司并不服气,经常与他发生冲突,还多次出言羞辱。李景也是暴脾气,便不甘示弱,经常与罗艺对骂。因此罗艺与李景关系很差,对他非常嫉恨。

隋末天下大乱,各地反隋起义不断。有的反隋义军领袖见涿郡富饶,存有大量粮食与武器及珍宝,便经常前去攻打。临朔宫的虎贲郎将赵什住、贺兰谊、晋文衍等人无法抵御义军,只得多次向罗艺求援。罗艺每次出兵攻打义军,都得胜而还,使得自己的势力与威望越来越大。可赵什住等人不但不感谢罗艺,反而对他越来越嫉妒。

罗艺得知赵什住他们对自己不满,便有了割据自立之心,然后对部下说:“临朔宫里的财货堆积如山,但留守官他们却吝惜财货。既不肯犒赏我们这些讨贼有功之人,也不肯救济百姓。”众人听了十分愤怒,便随罗艺回城问罪。

涿郡郡丞出城迎接罗艺,但遭逮捕,接着罗艺就率军入城,控制了涿郡。赵什住等人十分害怕,只得归降罗艺。然后罗艺就打开府库,犒赏众军,赈济百姓,赢得了全城军民的支持。接着罗艺通过恩威并施的手段(除掉渤海太守唐祎等反对势力,任用襄平太守邓皓等亲信),使得柳城、怀远等地归附,控制了整个幽州,然后自封“幽州总管”。

三,投靠唐朝

艺自以功高位重,无所降下,太宗左右尝至其营,艺无故殴击之。高祖怒,以属吏,久而乃释,待之如初。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旧唐书·卷五十六)

大业十四年(618),宇文化及杀隋炀帝北归,派人招降罗艺。罗艺对宇文化及的使者说:“我是大隋的旧臣,世代深受大隋的厚恩,怎么会归降弑君的叛贼?”然后罗艺就杀了使者,为隋炀帝发丧,表达自己对隋朝覆灭的痛惜。

历史上罗艺是什么出身?他降唐后又为何要反唐

不久夏帝窦建德、燕王高开道相继派人招抚罗艺,都被他拒绝。然后罗艺对部下说:“窦建德与高开道虽然实力强大,但不过是个盗贼。唯有唐公李渊是真正起义兵拯救黎民百姓。现在李渊坐拥关中,一定会取得天下,所以我们只有跟随李渊才有出路。”

武德三年(620年),张道源奉唐高祖李渊之命招抚山东,一路到了幽州。罗艺于是主动归附李渊,获封燕王,还被赐姓李。武德四年(621年),刘黑闼起兵反唐,势力迅速壮大。武德五年(622年),李渊派秦王李世民出征,大败刘黑闼,罗艺则在侧翼配合,大败刘黑闼之弟刘什善。

不久刘黑闼借助东突厥的帮助而卷土重来,李渊于是派太子李建成前往讨伐。罗艺于是配合李建成消灭刘黑闼,安定河北。当时李建成与李世民不和,双方之间斗争激烈。罗艺认为李建成是太子储君,必然承袭大位,便与李建成结为好友,还随他入朝为官。李渊大喜,厚待罗艺,任命他为左翊卫大将军。

李世民派人去拜访罗艺,想要与他结交。但罗艺早已投靠李建成,加之为人高傲,所以对李世民的手下很不客气,鞭打了他们。李世民很生气,于是向李渊告状。李渊得知此事后十分愤怒,于是派人把罗艺逮捕治罪。但东突厥屡次侵扰唐朝,使得边境不宁。李渊知道罗艺素有威名,对东突厥很有震慑力,只得把他释放,让他率领天节军防御东突厥。

四,反唐被杀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位,为了安抚罗艺,于是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但罗艺认为自己是李建成一党,又得罪过李世民,担心他不会真的放过自己,于是有了谋反之心。

恰好此前巫女李氏来过罗家,与罗艺之妻孟氏关系要好,说她未来会母仪天下。孟氏听了很高兴,于是让李氏给丈夫罗艺相面。李氏因此说罗艺贵不可言,有帝王之相。孟氏听了更加高兴,又见丈夫罗艺有了反叛之心,于是劝他谋反。罗艺听了李氏之言,于是下定决心反唐。

历史上罗艺是什么出身?他降唐后又为何要反唐

罗艺在泾州以勤王之名起兵反叛,然后迅速袭取豳州。豳州统军杨岌不愿跟随罗艺反叛,于是率军发动突袭,大败罗艺。罗艺只得率领数百亲兵逃走,准备投靠东突厥。但罗艺的部下见他大势已去,于是杀他投降唐朝。

总的来说罗艺为隋末枭雄,割据幽州,能主动认清天下大事,所以倾心归附唐朝。罗艺在储君之争中站在李建成一方,因此与李世民结怨。但随着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遇害被杀,李世民登基为帝。罗艺内心不安,于是起兵反唐,但由于不得人心,所以迅速败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05/1055.html

“历史上罗艺是什么出身?他降唐后又为何要反唐” 的相关文章

诸葛丰:西汉时期官员,自幼聪慧,性情刚正不阿

诸葛丰:西汉时期官员,自幼聪慧,性情刚正不阿

诸葛丰,字少季,琅琊诸县人,西汉官员,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先祖。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诸葛丰自幼聪慧,读经阅史,曾为御史大夫贡禹属官,后荐举为文学侍御史。汉元帝时,曾授其为司隶校尉,继而长为光禄大夫。他性情刚正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奉承之小人...

曹操在抓到吕布之后 曹操为什么还是将人杀了

曹操在抓到吕布之后 曹操为什么还是将人杀了

对曹操执意杀吕布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吕布,是三国时期最有名的将领之一,但一山更有一山高,失了徐州以后,他被曹操杀掉了,曹操杀吕布,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单纯是因为被坑怕了吗?被坑怕了,肯定是原因之一,张飞骂卢布是“三姓家奴”,可完全没有冤枉他,这个人...

顺治皇帝为什么会选择年幼的康熙继位 康熙后面怎么对待手足兄弟的

顺治皇帝为什么会选择年幼的康熙继位 康熙后面怎么对待手足兄弟的

还不知道:康熙为何继位?继位后如何对待其他皇子?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号称是千古一帝的康熙,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在位年数,都可以称得上是历代皇帝中的佼佼者。这个年少登基的小皇帝,历经艰辛才实现了亘古未有的伟业。但话说回来,如果按照立嫡立长的祖训,其实皇位还轮不到他...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人,明遗民,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学者王朝聘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崇祯五年(1632年),考中秀才,组织“行社”、“匡...

三国时期的东吴江表十二虎臣是哪些人?他们的实力怎么样?

三国时期的东吴江表十二虎臣是哪些人?他们的实力怎么样?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为孙吴基业的开辟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功勋。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十二人合为一传,盛赞他们为“江表之虎臣”!那么将江表十二虎臣中,谁的战斗力最强呢?小编根据史书中的相关记载...

刘备手稿中传出赵云是女儿身 这件事情是真的假的

刘备手稿中传出赵云是女儿身 这件事情是真的假的

还不知道:刘备手稿出土,昔日三国名将赵云竟被说成是女儿身?究竟是真是假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被刘备称作“一身是胆”,其“常胜将军”的形象被广为流传。曾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然而...

夷陵之战刘备被围困时,关兴和张苞为何没有冲杀出去?

夷陵之战刘备被围困时,关兴和张苞为何没有冲杀出去?

夷陵之战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战役,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刘备伐吴,御驾亲征,为关羽报仇,结果被孙权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彻底击败,刘备全军覆没,狼狈败走。关兴、张苞和傅彤保护刘备,被陆逊大军团团围住,死死困在马鞍山,关兴、张苞突围,被乱箭射回,都受了重伤,根本冲不出去。危机时刻,赵云率军...

朱元璋问责陈汶辉之后为什么又后悔?还亲自发文祭奠?

朱元璋问责陈汶辉之后为什么又后悔?还亲自发文祭奠?

历史上朱元璋曾经降旨叛张某极刑,后来陈汶辉查实冤情后封还御旨,惹得老朱大怒,直接问罪,那么朱元璋问责陈汶辉之后为什么又后悔,亲自发文祭奠陈汶辉呢?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陈汶辉是明朝初期的知名文臣,出生在福建诏安县梅岭人,是唐朝时期大臣陈元光的二十四世孙,其本人在元朝大德年间出生,从...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