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杨六郎是什么人?他最后郁郁而终的真相是什么?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5-21)124

杨六郎不仅是个小说角色,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杨家将是国人喜爱的历史英雄,杨家将的故事家喻户晓,而给杨家将故事撑起主要骨架的是杨六郎抗辽的经历。

杨六郎是什么人?他最后郁郁而终的真相是什么?

杨六郎,本名杨延朗,后改名杨延昭,他是北宋名将杨继业七个儿子中的长子。

至于大家广为熟知的杨六郎的称呼,有说是因他在杨氏族中同辈排行第六,也有说是辽国把他看成是代表将星的北斗第六星,故称为杨六郎。

杨延昭长期在宋、辽边界担任军职,对辽作战英勇无比,多次参与宋军击败辽军的战役,是辽军最害怕的宋军边关将领之一。

但战功赫赫、知名度极高的杨家将头面人物杨延昭,晚年过得并不好,他人生的最后九年,是在苦闷中度过的,也算是郁郁而终。

《宋史·杨延昭列传》中,是这样记载他晚年经历的:

(景德)二年,追叙守御之劳,进本州(指保州)防御使,俄徙高阳关副都部署。在屯所九年,延昭不达吏事,军中牒诉,常遣小校周正治之,颇为正所罔,因缘为奸。帝知之,斥正还营而戒延昭焉。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五十七。

从上述记载可知,《澶渊之盟》的议和刚结束,杨延昭就因功升官了,升任保州防御使。

按照当时杨延昭的职责,他是可以统管保州的民政、治安及军事大权的。

但转头,宋真宗就把他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根据历史记载,杨延昭是当年正月升任保州防御使,五月,原高阳关副都部署张凝卒,杨延昭在这之后调任),从正职变成了副职。

如果用现代通俗一点的语言来表述,就是杨延昭从一地的实权市长兼驻军师长,上调或平调到某军成为了副军长(师、军不契合防御使和副都部署的官职,主要为了看得明白)。

也就是说,杨延昭从有实权变成了没有实权,他没有了调兵出征的权力,也没有了直辖的军队,只能在正职都部署的领导下干些杂活。

而杨延昭的表现也很奇怪,他不再主动管事了,只是让手下的军士出面帮助他管理军中划拨给他管的事务,还因此,被宋真宗斥责。

这就是杨延昭人生最后九年的生活,长达九年的时间没有再调任或升官,他的权力被剥夺了,只能得过且过,直到病死。

显然,这是宋朝和宋真宗有意为之,不希望杨延昭到一线掌兵。

杨六郎是什么人?他最后郁郁而终的真相是什么?

那么,宋朝和宋真宗为何要如此对待一位在对辽作战中功勋卓著,且让辽军无比忌惮的大将?

首先,当然是签订了《澶渊之盟》后,宋真宗和文官集团开始打压武将。

把杨延昭这样能征善战的宿将调离一线,除了剥夺兵权外,也是为了让辽国放心。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杨延昭有过前科,他在《澶渊之盟》签订前,曾擅自出兵辽国境内,虽然打了胜仗,但却被宋真宗和文官集团猜忌。

在《澶渊之盟》签订前,宋真宗曾主动给时任宁边军部署的杨延昭增兵至万人。

而要杨延昭担任的主要职责是防御辽军入寇和牵制可能入寇的辽军,但没有给他主动向辽军攻击的权力,《宋史·杨延昭列传》中记载:

景德元年,诏益延昭兵满万人,如契丹骑入寇,则屯静安军之东。

从宋真宗允许杨延昭统帅更多的兵马来看,当时的宋真宗对杨延昭还是相当信任的。

但偏偏杨延昭的进攻属性爆发,手下又有了足够的兵马,在没有获得宋真宗的允许下,就擅自出兵辽国境内,攻陷辽国城池一座,得胜而归。

《宋史·杨延昭列传》中记载:

时王超为都部署,听不隶属。延昭上言:“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奏入,不报,乃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

当时,杨延昭看到辽军主力都跑到澶州去了,想趁机进攻辽境,

他的心很大,还想让其余宋军配合他,一战夺取半个燕云,为获得支持,他直接上奏书给宋真宗,要进攻。

可宋真宗哪会敢主动向辽国发起进攻?他御驾亲征到澶州都被寇准逼迫的。

而且,在御驾亲征至澶州之前,宋真宗和群臣商量策略时,就制定了不给边关诸将临机而动,不可主动进攻的策略。《续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四》中记载:

寇准曰:“大兵在外,须劳圣驾暂幸澶渊,进发期不可缓。”王继英(宋真宗宠臣,后曾担任枢密使)等曰:“禁卫重兵,多在河北,宜顺动以壮兵威,仍督诸道进军,临事得以裁制。然不可更越澶州,庶合机宜,不亏慎重。”诏士安等各述所见,具状以闻。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宋真宗当然不会同意杨延昭的进攻战术,不仅仅是杨延昭,所有宋军都不被允许主动向辽国进攻。

可杨延昭就是无诏进兵了,这让警惕武将做大的文官集团不满,也让一度对杨延昭无比信任的宋真宗不满,即使他打了个胜仗回来。

另外,杨家将可是降将,不是宋朝的功勋元老,地位上本就很尴尬,出了这种事,让宋真宗警惕性大增。

于是,就有了前面讲的,杨延昭在短暂的升任保州防御使后,没过多久就被调任成高阳关副都部署。

杨六郎是什么人?他最后郁郁而终的真相是什么?

并且,一直让杨延昭待在这个副职上不动,让他待到病死。

如果要优待杨延昭,或防止他擅自出兵,完全可以把他调回京城。

景德二年调任时的杨延昭47岁,年近五旬了,哪怕回京城担任个闲散职务,那也是让他享福的。

可偏偏在对辽基本无战事的情况下,不但剥夺了杨延昭的兵权和职权,还让他继续在边关以副职的身份,继续风餐露宿。

这是一种惩罚,也是一种看管行为,算是长达九年的发配。

而根源,就在杨延昭无诏向辽国进攻这件事上。

宋真宗和文官集团,用这样一种方式惩罚杨延昭,也警告其余统兵武将,不听朝廷指挥,就不给你好下场。

历史上,杨家将的衰落,也是始于杨延昭死后,这是宋朝重文轻武国策的需要,也是杨延昭那一次擅自出兵辽境的后遗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05/548.html

“杨六郎是什么人?他最后郁郁而终的真相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诸葛亮北伐时如果魏延代替马谡 魏延能守住街亭吗

诸葛亮北伐时如果魏延代替马谡 魏延能守住街亭吗

对北伐时,如果魏延替代马谡镇守街亭,能守住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中,一直都是战事不断,曹操,刘备,孙权斗智斗勇,非常的精彩。在后期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继承刘备的遗愿,担任起了匡扶汉室的重任,但是由于后期蜀国人才的缺乏,五虎将都不在了,所以诸葛亮北伐六次并未成...

雍正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称得上明君吗?

雍正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称得上明君吗?

雍正,清朝第五位君主,是清盛世承前启后的大政治家。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中华上下五千年,83个王朝更替,559位帝王更迭。559位帝王,我最为偏爱的是雍正,爱新觉罗·胤禛。对于他的喜欢,不是因为影视剧对于他的魔改,而是尊重历史,结合史实,雍正是一位难得的好皇帝。一位不慕美色,不喜享乐,只为百姓的皇...

滕胤:三国时期东吴重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滕胤:三国时期东吴重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滕胤(?-256年),字承嗣,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北海郡剧县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滕胤仪表堂堂,少时有节操,后娶公主为妻。孙权称王后,滕胤被封都亭侯。其后历任丹杨太守、吴郡太守、会稽太守。孙亮继位后,出任太常、卫将军。诸葛恪被杀后,群臣推举滕胤为司徒,但遭权臣...

刘禅并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 诸葛亮为什么还是不愿意交权

刘禅并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 诸葛亮为什么还是不愿意交权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禅并非昏庸帝王,诸葛亮为何就是不交权?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扶不起的阿斗”,千百年间这句话让蜀汉后主刘禅成为了最大笑话。然而,这不是真实的历史,刘禅从223年登基,到263年投降曹魏,在位长达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众所周知,三国鼎足中蜀国势衰微,刘禅能在执政...

曹睿作为曹魏第二个皇帝 曹睿为什么会断子绝孙

曹睿作为曹魏第二个皇帝 曹睿为什么会断子绝孙

对曹睿究竟为何会断子绝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睿字仲元,既魏明帝,是魏文帝曹丕与文昭甄皇后的长子,曹魏第二位皇帝,黄初三年,曹睿被封为平原侯。226年,文帝病重,立曹睿为太子,并立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为辅政大臣,曹睿在位期间,攘外安内,发展生产,颇有建树。但...

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 两人后代差距为何那么大

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 两人后代差距为何那么大

对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后代为何差距那么大?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司马懿的后代建立王朝,诸葛亮的后代战死沙场,诸葛的孙辈诸葛京甚至还在司马家的晋朝当起了打工人!是不是司马懿的后代就很牛,诸葛亮的后代就很烂呢?司马懿的家族一直人丁兴旺,他的老爹司马防生了八个儿子,人称“司马...

商鞅最后惨死的原因是什么?

商鞅最后惨死的原因是什么?

众所周知,商鞅变法使秦国有了与其余六国争霸的实力,更为秦国吞并其余六国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商鞅变法在历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当时的秦国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是变法者商鞅却没有获得英雄的待遇,反而被杀,让后世长叹不已。那么,这样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呢?商鞅生活在战国七雄争霸时...

武则天从尼姑庵回宫之后 武则天有实力干掉王皇后吗

武则天从尼姑庵回宫之后 武则天有实力干掉王皇后吗

还不知道:从感业寺回宫的武则天,真的有实力能干掉王皇后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永徽六年,王皇后和萧淑妃被武则天砍掉手足,泡进酒瓮中活活折磨而死。武则天还得意洋洋地说:“让这两个老女人‘骨醉’!”史书没有记载王皇后与萧淑妃的年龄,推算她们二人应该与高宗李治年龄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