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得到汉宣帝信用的萧望之,为什么在汉元帝登基后自杀?

中国历史10年前 (2015-06-02)1580

萧望之(约前114年~前47年),字长倩,萧何七世孙,西汉时期官员,历任大鸿胪、太子太傅等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昭帝时期,昭帝年幼,霍光当政,当时汉朝所有的军政大事,以及选用人才都由霍光一人决定。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萧望之的普通儒生,因为长史丙吉的推荐,得到霍光考核官员的考试机会。

考试当天,萧望之和王仲翁等几个人来到霍光门外,被侍卫阻拦,要求几个萧望之等人要经过搜身,卸下武器,才能进入霍光的屋子。王仲翁等人听了侍卫的话之后,马上接受了搜身,而唯独萧望之不肯接受搜身,并在霍光门外和侍卫撕扯起来。

这时候,屋里的霍光听到的门外的动静,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个儒生,因为不愿意接受搜身惹出的纠纷。

得到汉宣帝信用的萧望之,为什么在汉元帝登基后自杀?

萧望之见到霍光,随即停下了动作,来到了霍光的面前,对霍光说,听说将军您是凭借功德来辅佐年幼的皇帝的,现在却这样对待儒生,这恐怕不是周公吐脯那样的礼贤下士的行为吧。

萧望之说完这句话之后,全场静默了,所有人都以为霍光会夺取萧望之的考试资格,没想到,霍光没有说什么,依然让萧望之接受了考试。

之后考试结果出来了,一同考试的王仲翁,被录用为光禄大夫给事中,而自傲考试中获得甲等的萧望之,却被分配做了一个看门的侍卫。

做了光禄大夫的王仲翁也不知道是那根筋搭错了,竟然在萧望之面前趾高气扬,扬武扬威起来,可能是出于为人浅薄,也可能是之前嫉妒萧望之的才情,竟然对萧望之说,不甘平凡的萧望之,怎么做了守门侍卫了呢?

萧望之不卑不亢地回答王仲翁说,人各有志。

其实,霍光要求儒生接受搜身,是因为之前霍光曾经被之前的上将军上官桀刺杀过,所以多一重防备,也不知道萧望之知不知道这件事,但是不得不说萧望之的反应明显过于激烈了。

那么为什么萧望之的反应如此激烈呢?有两个原因,之一,萧望之出身兰陵萧氏这样的大家族,从小娇纵。第二,萧望之是出于年少轻狂,书生锐气。

得到汉宣帝信用的萧望之,为什么在汉元帝登基后自杀?

所以,萧望之并没有因为霍光当时的权势滔天,有过丝毫畏惧,这可能就是大家族出生的底气吧。

说起来,根据史料记载,萧望之出身务农世家。既然出身兰陵萧氏,属于萧何的子孙,为什么到了萧望之这一代,反倒成了务农世家呢?

这里其实是一个信息认知偏差,务农一定穷吗?

不一定。

就像现在的养猪商人一样,人家做畜牧业的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是很有钱的,而萧望之的家里世代务农,未必代表人家家里穷,还有可能是人家家的的地特别多,那样的话,也是有钱人啊。

话说回来,其实霍光对萧望之也算网开一面了。毕竟霍光当时并没有彻底罢免萧望之,直接让她回家种地,而是给了萧望之一个职位。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守门侍卫,但也是有机会翻身的。

而萧望之虽然娇纵,但也算心智坚定,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就一气之下回家种地,可见萧望之是懂得忍耐和蛰伏的。

就这样,萧望之一连做了好几年的守门侍卫,后来因为弟弟犯罪而被牵连,连守门侍卫的官都丢了,回到了家乡,做了一名郡县中的小吏。

幸运的是,在萧望之做郡吏的时候,被当时做宰相的魏相看中,魏相见萧望之才能出众,后来提拔萧望之做了一个司礼官。

得到汉宣帝信用的萧望之,为什么在汉元帝登基后自杀?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汉宣帝彻底掌握政权。因为之前霍光专政的时候,提拔了不少霍氏家族的人,所以霍家的势力还是很庞大的,庞大到威胁到了汉宣帝,所以汉宣帝对霍家很是防备忌惮。

公元前67年的夏天,长安城忽然下了一场冰雹,这在古代算是天降灾难,显示异像了。这时的萧望之已经做了好几年的小官了,非常想要得到升迁的机会,于是就借着这次的下冰雹事件,趁机相汉宣帝上书,请求当面向汉宣帝解释这次的天降异象。

此时的汉宣帝,也听说了萧望之在民间的才名,汉宣帝认为至少应该询问一下这件事,虽然汉宣帝没有亲自召见萧望之,但是还是派了手下做少府的宋畸,向萧望之询问情况,正是这次的上书,使萧望之得到了被重用的机会。

那么萧望之在这次的上书中说了什么呢?

萧望之借着天降异象下冰雹的事件,向汉宣帝说明,天降异象是上天在提醒汉宣帝,国家为危险,朝中一家独大的势力可能会侵犯国家利益,应该选用贤能的人来治理国家,适当的剪除异姓过大的势力。

汉宣帝得知了萧望之的意思,立即将萧望之掉到身边做了一个近侍,别小看一个小小的近侍,历代皇帝想要重用谁的时候,都是将这个人调到身边来就近考察,经过考察之后,才会在调任其他重要的职位。

虽然萧望之在做近侍,但是也不是干着端茶递水的活,而是辅助汉宣帝负责官民上书的部分工作。经过一段日子的考察,萧望之处理政务的能力得到了汉宣帝的认可,不久,萧望之就被接连提拔为谏议大夫,丞相司直等职位,短短的一年之内,萧望之接连升迁三次。

再后来,霍光的儿子霍禹果然谋反,因此,整个霍家都被处死,汉宣帝成功地抵挡了一次谋反案件,因为在此之前,萧望之早早就提醒汉宣帝要小心霍家独大,所以汉宣帝认为萧望之有远见,有智慧,渐渐的看重萧望之。

后来汉宣帝想要将萧望之派到地方,去磨练一些政绩在提拔重用,官员有了政绩,后面升迁调用吉更有说服力,这本来是寻常操作,没想到了萧望之却非常排斥。

得到汉宣帝信用的萧望之,为什么在汉元帝登基后自杀?

汉宣帝派萧望之去平原郡做太守,管理一方百姓,萧望之却不想去,并给汉宣帝上书,上书的意思大概就是说,朝中不能没有我这样直言相谏的诤臣,不然陛下就听不到好的建议,矫正错误的事情了。

显然萧望之的上书,没有表现自己的不可替代行,并没有什么说服力,所以汉宣帝并没有将萧望之留在朝中,还是将萧望之派代平原郡做太守去了。

公元前65年,汉宣帝将萧望之从平原郡召回长安,做了一个少府。这时的萧望之经过了历练已经大不一样了,虽然萧望之身上还有些世家公子的娇气,但是在汉宣帝的心中,以当时萧望之的才能,再培养培养已经可以做丞相了。

于是这次,汉宣帝任命萧望之做左冯翊,就是京城附近的地方父母官。但是这个萧望之以为是自己做了什么事情惹怒了汉宣帝,才被汉宣帝发配到左冯翊的,于是再次上书称病,辞去左冯翊的位置。

汉宣帝见萧望之为了做父母官,连称病辞官的事情都做出来了,也知道是双方产生了误会。为了安抚萧望之,汉宣帝马上派自己的心腹,侍中成都候金安去给萧望之带话,汉宣帝生怕萧望之听不懂,直接告诉萧望之,之前让你做平原郡太守,是想要历练你,但是你做平原郡太守的时间太短了,历练不够,所以这次才派你做左冯翊,不是因为你有什么过失将你贬到地方去了。

萧望之知道了汉宣帝的用意之后,终于没有再推辞,马上走马上任了,在做左冯翊的时候,很认真负责地处理当地政务。后来萧望之因为得到了汉宣帝的鼓励,在左冯翊的位置上足足做了三年,萧望之辖区内的百姓都对他称赞不已。

得到汉宣帝信用的萧望之,为什么在汉元帝登基后自杀?

公元前59年,萧望之被升任大鸿胪,负责管理诸侯国和藩属国事务。

此前乌孙国国王向汉宣帝上书,求娶汉家公主。汉宣帝接到乌孙国的请求,就召开会议讨论是否要应允乌孙国的和亲,萧望之对此事发表意见说,乌孙国天高皇帝远,所做出的承诺不可轻信,远嫁公主并不是一件好办法。

当时汉宣帝并没有采纳萧望之的建议,执意答应了乌孙国的求亲,经过商议定在公元前60年,派长罗候常惠护送公主远嫁乌孙。

没想到,公主的和亲队伍还走在路上,乌孙国的国王昆弥翁归靡就去世了,他的侄子违背制约自立。常惠听说了这件事,就从边塞上书报告汉朝,暂时将公主留在敦煌郡,并且亲自到乌孙国责备狂生不信守承诺,应该立元贵靡为乌孙王,才能求娶汉朝公主。

消息传到了汉朝,汉宣帝召开紧急会议,萧望之再次反对将公主嫁到乌孙,并拿之前的解忧公主和前乌孙王为例,告诉汉宣帝,乌孙国摇摆不定,不信守盟约,之前汉朝嫁过去的解忧公主和前乌孙王感情不和睦,所以边境也不太平。

汉朝打算将公主嫁给继位乌孙王元贵靡,如今元贵靡并没有被立为王,我们不履行合约也是合情合理的,并没有不信守承诺的问题,之前汉朝不知道和亲了多少次,也并没有多少效果,边境并没有太平。

这次汉宣帝经过深思熟虑,听从了萧望之的意见,之后再也没有答应和乌孙国的和亲。后来汉宣帝认为萧望之的意见是正确的,升萧望之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

公元前57至54年间匈奴内乱,很多官员都说,此事应该趁着匈奴自顾不暇一举击溃匈奴。汉宣帝召开会议讨论是否要出兵匈奴。

萧望之以仁义的角度劝导汉宣帝不要趁人之危,要用德行服人,要保持汉朝的大国气度。尽管汉宣帝十分想要消灭匈奴,听过萧望之的话,也打消了念头。

但是后来,汉朝还是平定了匈奴,让匈奴彻底臣服汉朝,从此之后,匈奴再也不敢违背和平盟约。

得到汉宣帝信用的萧望之,为什么在汉元帝登基后自杀?

萧望之无论是对待汉朝内政还是外政,都有着自己独立的看法,而且每次遇见事都能够切中厉害,所以汉宣帝很器重他,渐渐的萧望之凭借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如果萧望之是一个谦卑知进退的人,那么萧望之一辈子都不会走背字的,但是萧望之是一位世家公子哥啊。

世家公子哥出身的萧望之本来就娇贵,但凡有点委屈的事,不愿意的事,萧望之连皇帝都不买账,之前不愿去做京都父母官,都敢生病请辞,为了稳住萧望之,汉宣帝都要派人去把话讲明白,换个人的话,根本就不敢,谁敢呢,一不小心脑袋都没有了。

可见,萧望之是一个油盐不进的人,如果没有切实的利益,萧望之是不愿意做的。而且萧望之其实还是一个比较生硬的人,不太会懂得人情世故的人,所以在很多大家看起来是小事的事情中,萧望之总是不愿意妥协,比如最初见霍光的时候,不愿意搜身,再比如汉宣帝派他去平原郡的时候,他不愿去还上书给汉宣帝。

这都是萧望之性格中比较任性的一面,而且萧望之虽然聪明,但是他并不清醒,没有危机意识,这就导致当他的权势达到登峰时,他也是比较容易失去分寸的。

后来发生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使萧望之的性格彻底暴露出来,就比如,萧望之认为丙吉不适合做丞相,还特意上书给汉宣帝,说什么三公之中有不合适的人。汉宣帝看到萧望之的上书,鼻子都要气歪了。

要知道萧望之说这件真的是大错特错,为什么说萧望之不应该说丙吉不配做丞相?

首先,萧望之可能是忘记了,萧望之最初作为儒生来长安参加考试,正是当时在霍光手下做长史的丙吉推荐的,所以,萧望之说丙吉不适合做丞相,其实是非常忘恩负义的行为。

其次,萧望之向汉宣帝上书说,丙吉不适合做丞相的时候,萧望之的职位是御史大夫,按理来说,他这算是不敬长官,质疑汉宣帝的决定。

最后,丙吉是谁,他是汉宣帝的救命恩人,汉宣帝从小身世坎坷,所以对待救命恩人,就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虽然汉宣帝和萧望之有多年的君臣之情,但是也抵不过汉宣帝和丙吉的救命之恩。

但是汉宣帝也不是一个糊涂人,他是真的认可丙吉的能力,才封丙吉为丞相的,如果他没有认可丙吉的能力,他不会让丙吉做丞相的,而是会让丙吉在侯爵之位,享受荣华富贵就完了。

得到汉宣帝信用的萧望之,为什么在汉元帝登基后自杀?

所以说,萧望之弹劾丙吉做丞相德不配位这件事,其实做得非常令人失望,说句不好听的,丙吉如果真的不好,也没有萧望之说的份,因为丙吉的官位,年龄,都在萧望之之上。萧望之这么做,不仅是轻视丙吉,还轻视汉宣帝,有不孝,不敬的行为在里面。

汉宣帝这时候才意识到萧望之似乎是有点狂妄了,所以才派侍中建章、卫尉金安上、光禄勋杨恽、御史中丞王忠等四人,一起责备萧望之。

没想到萧望之对于汉宣帝的责备不仅不以为意,而且还非常排斥。汉宣帝派使者去责备萧望之的时候,萧望之表现得非常不礼貌,而且,按照官位,萧望之是丞相丙吉的下属,而他却不敬丞相。

有一次丞相和萧望之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萧望之甚至被对丙吉说,您是和我的父亲同年吗?态度非常傲慢。不仅如此,萧望之还不好好约束下人,纵容下人驾车为萧望之买东西;更严重的是,萧望之还收受贿赂,所收的贿赂金额达到了二百五十万以上,应该关押起来的。、

萧望之就这样被弹劾了,汉宣帝知道了萧望之的全部所作所为之后,对萧望之非常失望,还亲自下文书给萧望之,书中是这样说的:“丞相有司责备你对使者无力,对丞相不敬,还收受贿赂,行为傲慢狂放,不宜在为御史大夫,做百官的表率,你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朕念着多年的君臣之谊,不认降罪给你,只是剥夺你的御史大夫之位,让你做太子太傅,反思己过,你不必进宫谢恩了,直接就职即可”。

从汉宣帝给萧望之的书文中可以得知,汉宣帝还是非常顾念君臣之情的,如果换成别人,直接交给相关部门,该怎么判怎么判就对了,但是汉宣帝不忍心将萧望之交给任何一个部门,也许是汉宣帝知道,一旦将萧望之交给任何部门,萧望之的罪名都小不了,这样,萧望之的下场只有罢官,甚至死罪。

但是汉宣帝还是想要重用萧望之的,毕竟,除了萧望之的性格问题,萧望之还是很有能力的,再说了,萧望之罪名里,最严重的不过就是收受贿赂,这在汉宣帝看来,也不是什么大事。

只是不久之后,汉宣帝就病重了,在临死前将儿子刘奭托付给一众辅政大臣,在汉宣帝安排的辅政大臣之中,接外家亲属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到宫中,拜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周堪为光禄大夫,都受遗诏辅政,兼任尚书事。

安排好一切后,汉宣帝就撒手人寰了。

其实,在汉宣帝临死的时候,还是对萧望之寄予厚望的,在辅政大臣之中,还留着萧望之的位置,让萧望之做太子太傅,如果没有绝对的信任,汉宣帝怎么会将自己的儿子交给萧望之教导呢。

得到汉宣帝信用的萧望之,为什么在汉元帝登基后自杀?

汉宣帝去世前嘱咐萧望之辅政,没想到却把萧望之给害了。

其实,汉宣帝晚年的时候开始宠信宦官石显,甚至还为了石显打破宦官不得入仕为官的禁忌,让石显做中书令,这样石显便以中书令的身份参政议政。其实在汉宣帝时期,石显还没有怎么过分,毕竟汉宣帝是一位,有才能有决断的君主,但是到了汉元帝这里就不一样了。

汉元帝是一位比较懦弱单纯的君主,虽然汉元帝从小加收高质量教育,但是汉元帝将儒学学得很愚昧,不懂得其中的帝王制衡之道,汉元帝信任石显比汉宣帝更过分,毕竟汉元帝是一位稚嫩的少年,所以对石显来讲,汉元帝很好把控。

其实最开始萧望之和石显没雨多大的愁怨,毕竟一个是汉元帝的老师,一个是汉元帝的宠臣,只要没有利益冲突,二人还是相安无事的。

这种相安无事,如果换成普通人或许可以做到,可是萧望之是谁啊,他是个直肠子,他什么人看不惯就直接告到皇帝哪里去,所以这一次,萧望之看到了石显和他的党羽在结党乱政,他也是直接告到了汉元帝哪里,结果汉元帝并没有把萧望之的告诫当作一回事。

虽然汉元帝没有把萧望之的告状当回事,也没有把石显怎么样,但是萧望之这样的行为也是把石显吓了一跳,石显非常害怕,若是萧望之下次带着石显的罪证来弹劾他,石显一定会被处死,证据确凿,汉元帝就是再维护石显也是做不到了。

所以石显决定先下手为强,先搞萧望之。

石显是怎么搞萧望之的呢?

说白了就是利用萧望之的暴脾气和傲骨,搞萧望之的心态。

石显利用萧望之和同僚周勘的交好,诬陷二人结党营私,煽动朝政。这一状告上去,汉元帝还没有把萧望之怎么样呢,萧望之果然自己先炸了。

在经过石显在汉元帝耳中煽风点火,汉元帝立即就想到萧望之在汉宣帝时期,狂妄不堪的事情了,汉元帝认为萧望之仗着自己是自己的老师,依然横行霸道,所以派人去询问萧望之是否有这件事。

得到汉宣帝信用的萧望之,为什么在汉元帝登基后自杀?

汉元帝只是想要派人询问萧望之,结果经过石显的操作,汉元帝的手下人直接“错误”的传达到廷尉府,要将萧望之下狱,就这样萧望之生平之一次被关进了监狱。

不久汉元帝就发现手下人已经将萧望之关进监狱了,于是赶紧将萧望之赦免,捞出来。但是萧望之是谁啊,兰陵萧家的世家公子,他呢里受过这样的委屈,于是,萧望之出来之后就对汉元帝非常怨恨。

这件事在萧望之看来是汉元帝不对,但是汉元帝作为帝王怎么会对臣子认错呢,所以汉元帝就和萧望之继续僵着。

这时候,石显趁着汉元帝和萧望之的误会没有解除,在加上一把火。石显趁着萧望之的儿子为萧望之上书求情的时候,继续在汉元帝耳边吹风,说萧望之仗着自己是太傅,傲慢无礼,不守君臣的本分。

于是汉元帝就派人去萧望之的家里责问萧望之,萧望之见到汉元帝的使者,想起了汉宣帝曾经也是这么派使者来责问自己的,于是更加愤怒,以为汉元帝容不下自己,一气之下就自杀了。

所以,萧望之的死,主要原因是被奸臣石显所害,次要原因是汉元帝听信谗言,最后的原因就是萧望之自己的脾气,将自己给害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6/2672.html

“得到汉宣帝信用的萧望之,为什么在汉元帝登基后自杀?” 的相关文章

张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万人敌

张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万人敌

张飞(?-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幽州涿郡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黄巾起义爆发后,张飞与关羽加入刘备的义勇军辗转各地。三人同吃同睡情同手足。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曹操惧其勇...

王翦为什么想要提前告老还乡呢?他有着怎样的功劳?

王翦为什么想要提前告老还乡呢?他有着怎样的功劳?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他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古代的开国皇帝们对功臣有多忌惮,看看汉朝皇帝刘邦就知道了。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收拢了一众能人异士,并且为了笼络住这些人的人心而许给了他们不少好处。可是,...

曹操五子良将手下有多少人 他们是怎么排序的

曹操五子良将手下有多少人 他们是怎么排序的

对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将,他们手中各有多少兵力,按照多少如何排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志卷十七》中为曹魏的五员名将合传,他们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在对五人的评价中说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因此后人由此将这五人称为曹操的“五子良将...

姜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诸葛亮器重

姜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诸葛亮器重

姜维(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其原为曹魏天水郡中郎将,后降蜀汉,深受诸葛亮器重。费祎死后,姜维总领蜀汉军权,并先后11次伐魏。其后刘禅降魏,蜀汉灭亡。姜维打算利用钟会野心复国,...

朱才: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朱才: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朱才,字君业,丹杨故鄣人。三国时期东吴将领,朱治的嫡亲长子。其父死后袭爵为毗陵侯,官至偏将军,因病死亡,有一子朱琬。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朱才,字君业,是朱治的亲生长子。其父朱治早年无子,于194年(兴平元年)收养了朱然,朱才出生于这以后。朱才为人精细敏捷,擅长...

张飞在被范姜张达刺杀的时候 张飞帐下就没有卫士吗

张飞在被范姜张达刺杀的时候 张飞帐下就没有卫士吗

对范姜张达刺死张飞,难道张飞没有大帐卫士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刚刚当上荆州牧的时候,周瑜就曾经对孙权说过:“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陈寿。《三国志。周瑜列传》其实不光周瑜对刘关张二人有如此评价,曹营的郭嘉、程昱、董昭等人...

王蕃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蕃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蕃(228年—266年),字永元,庐江人,三国时期吴国天文学家、数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蕃最初担任尚书郎。吴太平三年(258年),担任散骑中常侍,加授驸马都尉。后又担任夏口监军。永安七年(264年),入朝担任常侍。甘露二年(266年),王蕃因醉酒被吴末帝孙皓杀...

张巡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张巡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张巡是进士出身,却成为了大唐中期的名将,这源于安史之乱。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至德二年(757年)十月初九,安史叛军攻入睢阳,唐军苦守9个月的睢阳最终陷落。唐将张巡悲痛地向长安叩拜说:“臣竭尽全力死守孤城睢阳9个月,再也无法坚持。臣活着不能杀尽叛贼,死了也要变成厉鬼继续杀敌。”...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