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和夏侯渊都是曹操的兄弟 两人的待遇为何差别那么大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夏侯惇和夏侯渊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同样是曹操兄弟,夏侯惇和夏侯渊为什么受到的待遇区别这么大?
曹操陈留起兵以来,谯县老家有许多兄弟前来相助,其中就有曹仁、曹洪、夏侯渊等人,他们散尽家财,招募士卒投靠曹操。随着家族势力的加入,曹操的队伍日渐强盛,后来凭着手中几千兵马加入酸枣会盟,曹操的名号就此在天下荡开了涟漪。
曹操从最初的典军校尉到后来的魏王,族中兄弟鞠躬尽瘁,为曹操打了七分天下,可谓是功勋卓著。曹仁征官渡,平西凉,镇守荆州,勇力无双;曹洪转战四方,献马救主,扶曹操于危难;夏侯渊,日行千里,五处叛乱,名震关右。在所有的兄弟中,夏侯惇所参与的战争最少,但曹操却最喜夏侯惇,以致其所受待遇和封赏无人能及。
夏侯惇在曹操身边可谓是平步青云。184年,在跟随曹操讨伐黄巾之时只担任裨将,等到194年,夏侯惇眼睛被射伤,暂时不参与战事,次年就被曹操任命为陈留、济阴两郡太守,号建武将军,高安乡侯。夏侯惇沾着曹操的红利,只用十年时间从一个小将做到了侯位,可见曹操对其之重视。而此时,夏侯惇族弟夏侯渊官职还是别部司马,曹洪和曹仁都还是校尉,三人只有军事头衔,没有实际政治官职。
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升夏侯惇为河南尹;
204年,曹操攻破袁谭邺城,未参与战事的夏侯惇被任命为伏波将军;
207年,曹操给夏侯惇赠邑,前后一共领两千五百户。
再看看夏侯惇族弟夏侯渊,自从夏侯惇封侯以来,夏侯渊参加了兖州平定战、虎牢关之战、官渡之战、五出平叛战、渭南之战前后十余次大型会战,到公元216年前后封邑才八百户,还未达到九年前夏侯惇的三分之一。
大家同为主公的弟兄,差距为什么就这么大呢?
曹操赏识夏侯惇主要有四个原因。
忠诚,举止有度
夏侯惇十四岁时因为有人侮辱其师,被他一气之下杀害,性情刚烈之名闻名乡里。曹操早年因受妻妹案件牵连,在家乡被捕入狱,夏侯惇提出自己替曹操坐牢,后来家族考虑到夏侯惇是族长子,由夏侯渊代曹操入狱。曹操认为夏侯惇兄弟重情义,而夏侯惇又年长其他同辈族人,所以格外优待夏侯惇。
夏侯惇年纪和曹操相仿,曹操一直把夏侯惇认作心腹,也将他视作曹氏和夏侯氏的宗族领袖培养。曹操迎汉帝于许都,受封为司隶校尉,表夏侯惇为颍川太守,曹操认为夏侯惇地位应与自己并列,同属汉臣,无需屈就魏的官号。夏侯惇认为要忠于曹操,强烈要求在丞相府任职,曹操才不得不任命夏侯惇为魏前将军。
资历,参军很早
《魏书·夏侯传》中记载夏侯惇早年参军随曹操平定黄巾,曹操曾两次参与和黄巾军的斗争,之一次是184年任骑都尉随皇甫嵩平定颍川黄巾军,第二是192年从袁绍处脱离进兖州平定黄巾、黑山军。在《魏书》中后来又说夏侯惇随曹操加 *** 军讨伐董卓,就能证明早在184年,夏侯惇就跟着曹操南征北战,同时期的夏侯渊、曹仁、曹洪他们还是些十七岁不到少年。
等到189年,曹操在陈留起兵准备讨伐董卓之时,夏侯渊、曹仁、曹洪才陆续加入。此时的夏侯惇在已经跟随曹操征战了五年时间,很得曹操器重,等这些宗室兄弟参军的时候,夏侯惇威望和资历足以盖过这些族兄弟们,所以对于曹操的封赏和优待,夏侯渊和曹家弟兄们也不敢有任何异议。
夏侯惇陪曹操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初随曹操讨伐黄巾,又跟曹操赴任济南相,曹操被罢官后,夏侯惇也随其回到了谯县老家,最后曹操被启用任命为典军校尉,夏侯惇来到了洛阳,等到董卓篡权,又跑到扬州去募兵。曹操早期的仕途很不如意,但是夏侯惇一直伴其左右,保其周全,这一点很让曹操敢动,从未对夏侯惇有任何疑心,以致于后来军中大小事务,夏侯惇可以自行决断,不受任何节制,这也是曹操深信夏侯惇为人的表现。
功勋, 朝中代言
夏侯惇失掉一只眼睛后再很少参与战争,吕布攻伐战、陶谦攻伐战和官渡之战皆未参与,但每次战争结束,夏侯惇都能受到极大封赏。既然没有战功,夏侯惇是以什么功勋作为晋升条件的呢?
其实,曹操迎汉献帝入许都后内部政权极不稳定,许都一众汉臣对曹操势力介入皇权极为不满,诸如董承为首的外戚还密谋效仿王允发动政变,也写因素导致后方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曹操又每次都是率兵亲征,如果这帮汉臣闹出大的乱子,就必须得班师回朝,军事行动也受到极大掣肘。
夏侯惇作为曹操作为信任的宗室,他在许都后方就担任了曹操代言人的角色,所以曹操许他“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的权力,可以掌握生杀予夺之权,无需请示任何人。曹操每次出征,夏侯惇留守许都行司空权,压制朝中二心之人,保证曹操后方无忧,这也就是为什么战功不如族弟夏侯渊,而封邑和官职都能远居其他宗室兄弟之上。
夏侯惇出了在许都坐镇中央,其政务才能较为出色,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陈留百姓都很感念夏侯惇。
魏军中,唯有夏侯惇自由出入曹操营帐,无需请示,曹操还经常和夏侯惇同乘车驾,以显其身份。桓阶劝曹操称帝,夏侯惇认为应先灭蜀,蜀地平定了则江东自会归服,二方既定,然后遵循舜、禹的道路,登基称帝,曹操听从夏侯惇意见,后来司马昭也是用此方针平定天下。
纯臣,不治产业
曹操能够成势有赖于家族势力,在曹丕一代的子侄之中,夏侯氏所出子嗣人才济济。夏侯惇和夏侯渊各有七子,且都为少年英才,曹家要一统天下,必然要下一代宗室子弟能够团结起来维护曹家的基业。
曹家兄弟中,曹洪、曹仁都在陈留多治田宅,使得民屯可用良田多落入曹家势力,可用之田少之又少。而夏侯惇不一样,他为人俭朴,魏王所有封赏,他都以曹操名义将所得恩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又产业,至死家无余财,所以死后被谥为“忠”侯。
可以这样讲,夏侯惇毕生都奉献给了曹操的王业,他两次遇险,一次被贼人所劫持,有性命之忧,一次被流矢射中左目,从此失去一只眼睛还被人成为“盲夏侯”,这个事情也成为了曹操毕生的愧疚,所以曹操对这位兄弟的恩赐无以复加。
晋朝王歆评夏侯惇:“元让当时雄将,惜乎传记不详。略从粗窥,武则扫荡丑类、绥靖地方,文则劝课农桑、并为军屯。”对其文韬武略都赋予高度评价,认为夏侯惇才是天下之雄将,文武双全。
如陈寿所说“伏波与先帝有定天下之功”,夏侯惇对魏国建立有不世功勋,但他真正为人所佩服的却是对君主和兄弟的忠贞之志九死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