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推恩令到底是什么 朱允炆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6-13)930

对朱允炆削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允炆为何不学习汉朝用推恩令削藩?因为情况不同,无“恩”可推。

简单来说,朱允炆觉得不合适也没必要。

先讲讲什么是推恩令。

推恩令到底是什么 朱允炆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

推恩令是汉武帝在主父偃建议下颁布的一项政令,主要内容是改变诸侯国的继承制度,把原先的嫡长子继承全部封地改为诸子均分。这个政策的核心就两个字——分化,大国分成小国,小国无力反抗中央,分封制就彻底改造成了中央集权制。

道理说来简单,实施却需要有个前提,那就是各诸侯国在得知推恩令的时候不会起兵造反,换而言之,即中央本身要对诸侯王有着较大的军事优势,压制他们不敢掀桌子,不得不接受这种较为温和的“削藩”策略。

事实上,分封问题从西汉建立开始就困扰着汉朝皇帝。汉高祖担忧异姓诸侯王造反,一把年纪了还一个个地把它们剪除,只留下一个弱小听话的长沙国,剩下的都改成刘姓诸侯王。

到了汉文帝时期,刘姓诸侯王的实力日渐强大,齐国70城、吴国50城、楚国40城、赵国40城,加起来完全够汉朝喝一壶的。

在此情况下,名士贾谊给汉文帝写了一道《治安策 》,专门分析了削藩的 ***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很显然,这个建议的中心思想也是分化。但汉文帝没有采纳,因为他了解这些诸侯王都不傻,分化政策决不能同时推行,不然激起他们的反抗就难办了,所以汉文帝的分化政策是一步步执行的。

推恩令到底是什么 朱允炆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汉文帝说六弟赵幽王太可怜了,死的早又只有两个儿子,自己怎么能偏心呢,赵幽王长子当了赵王,次子也不能落下,于是割取赵国的河间郡封给赵幽王次子,建立河间国。

后来淮南厉王造反身死,民间传言兄弟不相容,汉文帝很伤心地说:“我怎么会贪图淮南国的土地呢?”于是封淮南厉王的三个儿子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

后来齐文王无嗣去世,汉文帝说我怎么忍心大哥绝嗣呢,于是将齐国一分为七,齐悼惠王的诸子全部封为王。

汉文帝通过打感情牌,不动声色地分割了齐、赵、淮南三个诸侯国。其子汉景帝水平就差得多,继位后直接割地削藩,激起吴楚七国之乱,不过由于汉文帝的布置,七国之中赵国在北,吴楚在南,剩下四国在齐地跟堂兄弟内战,根本无法形成合力。

综上,汉武帝的推恩令是在汉文帝温和分割大国、汉景帝暴力铲除大国的基础上进行的,当时的诸侯国其实已经没有多少力量来反抗了。反观朱允炆时期,情况大不相同。

推恩令到底是什么 朱允炆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

汉朝的分封还是比较纯粹的裂土封王,各诸侯国享有政治、军事、经济等一系列权力,除了朝贡和随从出征外没有太多义务,几乎可以说是独立王国,汉朝中央对他们的管辖是很弱的,不然也不需要用三代人的时间来解决。

而明代的分封从一开始就有极大的限制,明太祖朱元璋广泛参考了前朝分封的教训,将诸子分封于边塞重镇及内地各重要城市,配备三护卫,王府还有节制王府所在地方驻军之权。但在政治上,王府所在地仍有朝廷派遣的官员治理,诸王出兵作战的粮饷调配由朝廷统筹,而非诸王自己解决。

在朱元璋晚年,更加担心诸王夺位的问题,在遗诏中下令“诸王临国中,无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惟护卫官军听王。诸不在令中者,惟此令从事。”

也就是说,此时的诸王只有一万多人的护卫,而朱允炆手中有朱元璋留下的数十万京师驻军,除非所有诸侯王联手向京师进攻,否则在账面上他还真不输。就算所有诸侯王一起反叛,各藩位置不一,朝廷完全可以先灭弱藩再灭强藩,逐个击破,也还有的打。

尽管具备如此优势,明廷也不全是主张暴力削藩的,也有人建议仿照推恩令,搞温和削藩。

《明史·高巍传》载: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

明初诸侯王的倚仗就是手里的护卫军,他们就相当于这只部队的将军,高巍的建议就是搞将兵分离,北边的藩王子弟分到南边,南边的藩王子弟分到北边,避免大军太忠诚于藩王,被他们用来造反。

推恩令到底是什么 朱允炆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

朱允炆看了奏章,点头称是,转身就开始暴力削藩:废周王为庶人、监视燕王、扣押齐王、逮捕代王、废岷王为庶人、把湘王吓得自焚而死。

朱允炆的削藩顺序是先弱后强,强藩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本来朱棣处于绝对的劣势,刚开打没多久就被明军推到老巢北平城,他能够夺取皇位,提起底还是侄子衬托地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6/4613.html

“推恩令到底是什么 朱允炆为何不用推恩令削藩” 的相关文章

董厥:三国时期蜀汉重臣,跟随姜维一同投降魏国

董厥:三国时期蜀汉重臣,跟随姜维一同投降魏国

董厥,字龚袭,义阳郡平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镇北将军魏延同乡。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开府治事,以为丞相府令史,迁相府主簿,赞为“良士”。累迁尚书仆射,封南乡侯。尚书令陈祗去世后,继任尚书令。景耀四年(261年),迁任辅国大将军,与卫将军诸葛瞻并为平尚书事,连同侍...

石庆是什么出身?他的生平经历如何?

石庆是什么出身?他的生平经历如何?

石奋家族,一个西汉王朝的历史上的显赫的家族。石奋靠着言传身教,对后代子孙教育让后世几代人都成为汉朝的肱骨之臣,身居高位。连汉景帝刘启也忍不住啧啧称奇,并赐给石奋“万石君”的雅号,从此“万石君”就成了石家的光荣称号。石庆,河内郡温县人,石奋之子。石家的门风谨慎保守,举世闻名,所以石庆在年少时便十分谨慎...

徐盛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贡献?

徐盛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贡献?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汉末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四方群雄逐鹿中原争霸天下。各个地方都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比如颍川的谋士集团,曹操老家的谯沛武将集团,来自幽州的刘备、张飞、程普、韩当等等。琅琊莒人,避乱江东徐盛,字文向,琅邪莒ju县(今山...

鳌拜被抓后康熙是如何对待他的?

鳌拜被抓后康熙是如何对待他的?

在康熙登基之前,鳌拜是当之无愧的能臣、忠臣。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康熙在扳倒鳌拜,处理鳌拜事件的时候,有一件事情显得非常奇怪。就是他对作为主谋的鳌拜,比较善待,只是把鳌拜抓来关了起来,并没有进一步的打击。后来,在康熙五十二年的时候,康熙赐予了鳌拜一等男爵,算是给了他一个优待。不过,康熙对鳌...

曹髦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为何不谋划之后再去刺杀司马昭

曹髦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为何不谋划之后再去刺杀司马昭

曹髦,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魏国皇帝曹髦带着宫中的几个侍卫,想冲进司马昭家中杀司马昭这件事,现在看起来,是一件滑稽搞笑的事情。曹髦也就是几个侍卫,还那么大张旗鼓地做事,怎么可能杀得了司马昭呢?说起来,曹髦虽然年纪很小...

习凿齿的一生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习凿齿的一生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习凿齿(317年~384年,另说325年~393年、328~413年),字彦威,襄阳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习凿齿曾被权臣桓温辟为从事、西曹主簿,因反对桓温的篡逆图谋,旋降为户曹参军,后任荥阳太守,最后解组归里巷。曾力邀著名高僧释道安到...

汉武帝一共有六个儿子 他们的结局为何都不好

汉武帝一共有六个儿子 他们的结局为何都不好

对汉武帝有六个儿子,为何最后结局都不太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武帝刘彻一生有六个儿子,其中有三个儿子自杀,两个儿子早逝,只剩下老五刘髆算是顺利活到了终老。“皇家儿女难将养”这是出自某影视剧中的台词,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汉武帝的六个儿子都在权利的漩涡中挣扎,最后...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 曹操和孙权刘备见过面吗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 曹操和孙权刘备见过面吗

对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有没有与刘备和孙权这两人见过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东汉末年,皇帝无能,宦官乱政,刘汉失权,天下遂群雄并起,明争暗斗各据一方。而经过几年的殊死争夺后,天下形成了鼎足三分的局面,即曹魏、蜀汉、东吴。而这三个政权的开创者则分别是曹操(虽然称帝的是他...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