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瑀是什么人?一生有多作为?
在“竹林七贤”之前,文坛影响力较大的是东汉末年的“建安七子”,“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
当年曹操听闻阮瑀的才气,想要让他为自己效力。然而阮瑀却多次推辞,最后为了逃避曹操的任命,躲进了深山之中。曹操也是性情中人,干脆放火烧山逼阮瑀出来。无奈之下的阮瑀只好出来当官了,但是在曹操帐下为官后,也是多次辞官,只是曹操不批而已。
后来曹操为了灭灭他的傲气,故意在一次宴请宾客的时候,让阮瑀去演奏乐曲。令曹操想不到的是,阮瑀这个文人才子居然也精通音律,即兴而歌来赞扬曹操。曹操的大部分檄文都是阮瑀写的,可见曹操对其文章文采的认可程度,阮瑀的代表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阮籍——竹林七贤之首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残酷,导致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但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生命,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阮籍,出生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三岁丧父,由母亲把他抚养长大。父亲死后,家境清苦,阮籍勤学而成才,天赋秉异,八岁就能写文章,终日弹琴长啸。在他少年时期好学不倦,酷爱研习儒家的诗书,同时也表现为不慕荣利富贵,以道德高尚、乐天安贫的古代贤者为效法榜样的志趣。
阮籍是建安以来之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其《咏怀诗》把八十二首五言诗连在一起,变成一部庞大的组诗,并塑造了一个悲愤诗人的艺术形象,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创举,一个显著的成就,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新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世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