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代知县和县令只相差一个字 两者有什么不同

历史文化9年前 (2015-06-15)78

还不了解:古代知县和县令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

很多人以为 “知县”和“县令”都代表着一县之长,但这二者其实并不能够一概而论。你是否了解这两者间的区别呢?“知县”和“县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从地位来看,县令是地方长官,而知县却是暂管县级政务的中央官员。虽然二者的权力范围相差不大,但知县身为中央官,地位自然比身为地方官的县令高许多。

正因如此,“县令”往往只是一个地方官,并无太大的上升空间;而“知县”一职则可以帮助新步入仕途的才俊们积攒经验。例如王安石进士及第之后,先是担任了淮南节度判官,之后又前往鄞(yín)县担任知县,最后因为政绩颇丰,被调回京城。

古代知县和县令只相差一个字 两者有什么不同

从产生方式来看,不同于知县“科举制”的选官方式,县令的产生大多是基于察举制,由高官或名门望族推荐人才,或是凭借对世家大族的“恩荫恩赐”。

因此,“县令”一般由当地的名门望族子弟担任,他们对本县更加了解,甚至称得上是当地的“土皇帝”。

反观知县,表面上地位高,却还需要向当地势力作出妥协。但转念一想,中央设立知县,本就是为了打压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因此,知县在这个地方受挫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在品级方面,县令和知县却称得上是“一脉相承”;历朝历代县令和知县的品级因大县和小县的不同,都有着较大区别。如唐朝的县令品秩更低为从七品,更高如河南洛阳等地可达正五品。又如宋代中后期,县令被知县代替,此时知县的品级更高五品,更低从八品。

古代知县和县令只相差一个字 两者有什么不同

至于为什么“县令”和“知县”有这些不同,还要从为什么要设立这两个官职说起。

说到“县令”,就不得不说到“郡县制”的推广;毕竟是先有县,才有县令。众所周知,在战国时期,秦国凭借着商鞅变法,从一个边陲小国一跃成为傲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而“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县制”就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

商鞅将县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并在县设令以主持县政,设丞为副县令,设尉负责军事;县下辖若干乡镇。后来秦国又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带有边防军事管理的性质。至此,秦的郡县制逐渐形成。由此可见,县令就是一个县的更高长官。

郡县 *** 为巩固封建统治的根本政治制度之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除了汉朝,后面的东汉三国、魏晋隋唐都继承了郡县制;当然,郡县制的具体内容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也有了更多发展。

古代知县和县令只相差一个字 两者有什么不同

如在南北朝时期,还会将县按照人口数量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级。南朝时,以县人口是否达到“五千口”为标准,区分“上县”与“下县”;到了北朝,更是将县分为九等。

但从五代时期开始,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形式上,各藩镇仍然听命于皇帝;但实质上,地方割据势力早已控制了地方实权。县作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单位,自然饱受割据势力的争抢;此时的“县令”,看上去仍是朝廷委派,但实际上早就沦为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傀儡,没有实权。

到了宋代,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势力导致的分裂局面再现,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并且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利,改革地方基础官职、实行一职多官制。

古代知县和县令只相差一个字 两者有什么不同

以县为例,宋代按照人口的多寡和位置的轻重,将县分为望、紧、上、中、下五类;由此,县有不同级别、“一县之长”亦有不同级别。对于那些人口较多、位置重要的县,则由中央派遣朝官对其进行治理;这些从中央委派到地方、掌管一项事务的官员称为“知县事”,亦称为知县。而对于一般的县,则按照以往的规定,设置“县令”负责当地政务。

北宋时期,每年通过科举考试大量授予官职,派往地方的知县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逐渐取代了以往长期设立的县令。久而久之,人们也就以“知县”指称县的更高长官了。到了明清时期,“知县”甚至完全取代了“县令”。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06/4944.html

“古代知县和县令只相差一个字 两者有什么不同” 的相关文章

有哪些与刘琨相关的轶事典故?他在文学音乐方面的造诣有多高?

有哪些与刘琨相关的轶事典故?他在文学音乐方面的造诣有多高?

刘琨(270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人。西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光禄大夫刘蕃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中山刘氏。工于诗赋,少有文名,为金谷“二十四友”重要成员。八王之乱起,效力于诸王,累迁并州刺...

徐庶进曹营未献一计 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徐庶进曹营未献一计 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对在真实的历史上,徐庶有没有在曹营中为曹操出谋划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三国时期,隐士徐庶在曹营真的...

王缙:唐朝宰相、书法家,自幼好学,与王维俱以名闻

王缙:唐朝宰相、书法家,自幼好学,与王维俱以名闻

王缙(700年-781年),字夏卿,唐朝宰相、书法家,尚书右丞王维之弟。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王缙出身于河东王氏,自幼好学,与王维俱以名闻。进士及第,授侍御史。协助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历任太原尹、河南副元帅、河东节度使,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附和权臣元载,贬为括州刺...

卫觊:曹魏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卫觊:曹魏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卫觊(155年—229年),字伯觎,河东安邑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晋朝太保卫瓘之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卫觊少年早成,以才学著称。司空曹操辟为属吏,历任茂陵县令、尚书郎、治书侍御史。负责镇守关中,为曹操平定中原、底定关中做好准备。魏国建立后,担任...

古代太后能够废掉皇帝 皇帝也能废掉太后吗

古代太后能够废掉皇帝 皇帝也能废掉太后吗

还不知道:太后可以废掉皇帝,皇帝可以废掉太后吗?二者谁的地位更高?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从法理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虽然在现实中出现过。皇帝具有双重身份,第一个身份是社会身份,代表天下臣民的大家长,俗称君父;第二个身份是自然身份,跟普通人一样,扮演丈夫、父亲和...

刘备与诸葛亮被后世用作君臣知遇的典范 两人的真实关系是什么样的

刘备与诸葛亮被后世用作君臣知遇的典范 两人的真实关系是什么样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与诸葛亮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与诸葛亮,这对君臣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怎样的?刘备与诸葛亮,后来很多人都拿这两人的关系来做君臣知遇的经典案例,刘备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有孔明如鱼得水啊!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里头也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

在古代试婚格格是做什么?为何很多宫女都愿意做?

在古代试婚格格是做什么?为何很多宫女都愿意做?

试婚在封建的古代是一种习俗,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社会等级的森严,注定了人们会被分为三六九等,有些人出生于富贵人家,甚至是皇家,一生吃穿不愁,而有些人,出生于穷苦人家,甚至要成为他人的奴才。在皇宫之中,这种地位的区别更加明显,宫女和公主的待遇完全不一...

齐宣王执政期间,在军事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齐宣王执政期间,在军事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齐宣王,妫姓、田氏,名辟彊,战国时代田氏齐国第五位国君,在位共19年,齐威王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齐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田辟彊即位,是为齐宣王。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齐攻燕,几乎灭亡燕国。齐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齐宣王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