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病逝前为何会托孤于司马懿?真相是什么
纵观历史,有很多老皇帝无法继续照顾孩子,于是有了托孤的情况。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公元239年正月初一,年仅36岁的魏明帝曹叡病逝,临终前托孤曹爽、司马懿辅佐年仅8岁的齐王曹芳。十年之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除掉曹爽,自此曹魏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其实,司马懿在成为托孤重臣之前,有一场惊心动魄的阴谋……
刘放、孙资
司马懿的确是活得够长,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也熬死了曹操阵营大部分的重臣、宗室。曹丕死的时候托孤四位大臣,顺序是: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司马懿当时还是最末尾的辅政大臣,曹真、曹休是第二代曹魏宗室。
司马懿
但魏明帝时期,曹真、陈群、曹休等人相继去世,司马懿则开始逐渐成长为曹魏的中流砥柱。擒斩叛乱的孟达、关陇对抗北伐的诸葛亮、平定辽东公孙渊,魏明帝一朝,司马懿从一个文官,逐渐成长为最有能力的领兵将领,也在曹魏的军队系统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托孤曹爽、司马懿背后的阴谋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238年12月,曹叡病重不起,拜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同辅政,嘱咐后事。这份托孤大臣的名单,可以看出是没有司马懿的,而是以燕王曹宇为首、曹魏宗室、亲族为主的名单。
曹宇是曹操的儿子,魏明帝曹叡的叔叔,曹宇虽然是明帝曹叡的叔父,但两人的年纪相仿,自幼经常一起玩耍,所以关系相当的要好;曹爽是大将军曹真之子,自小和魏明帝交好;夏侯献是大将军夏侯惇之孙,曹操的外孙;曹肇,是大司马曹休之子。这份托孤大臣名单,几乎都是曹叡儿时的伙伴,曹叡自然是非常信任。
但曹叡身边有人看到这份名单,内心产生了深深的不安,是两个陌生的名字——刘放、孙资。
当曹操做魏王的时候,设立了一个秘书令。魏文帝篡位之后,将秘书改称中书,设置了监、令两个官,用刘放做中书监,孙资做中书令。在文帝、明帝之世,足足做了二十年。这是帮助皇帝处理一切文书的官,地位很重要的,自然他们两个人都有相当的权力。
刘放、孙资长久地掌管国家机要,夏侯献、曹肇心中忿忿不平。殿中有一只鸡飞上树,两人互相说:“这也太久了,看他们还能活几天!”因此,当刘放、孙资看到夏侯献、曹肇在托孤大臣中间,担心日后这两人对自己不利,所以他们必须采取行动以自保。
曹宇为人恭顺温和,诚恳地坚决推辞托孤重任,曹叡问刘放、孙资道:“燕王为何推辞?”刘放、孙资答道:“燕王实际是自知不能承担重任。”曹叡又问:“谁可以承担?”刘放、孙资顺势推荐曹爽,并且说:“应当召回司马懿。”曹叡问:“曹爽能承担这件大事吗?”曹爽汗流满面,紧张得不能回答。刘放暗中踩他的脚,耳语说:“快说以死奉社稷。”
曹叡听从刘放、孙资建议,打算任用曹爽、司马懿,不久中途又改变,下令停止先前的任命。刘放、孙资再次入见游说曹叡,曹叡再度听从他们的意见。刘放说:“更好亲自写下诏书。”曹叡说:“我疲乏极了,不能写。”刘放随即上床,把着明帝的手勉强写下诏书,遂拿着出宫大声说:“有诏书免去燕王曹宇等的官职,不得在宫中滞留。”曹宇等流泪而出。
因为公元238年,司马懿率4万大军出征辽东,所以当时并不在京都。而且据记载,燕王曹宇劝曹叡让司马懿镇守关中,当时正好驻军在洛阳以北的河内郡。所以看到诏书后,司马懿火速赶往洛阳,曹叡吊着一口气,见到司马懿后,拉着他的手嘱咐其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太子,司马懿恸哭,连连磕头,答应了明帝托付的嘱咐。
就这样,曹叡的托孤大臣名单,在刘放、孙资的努力下,由原来的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改为曹爽、司马懿。曹爽是一个贵公子、大草包,如何是司马懿的对手,最终经过高平陵政变,司马懿诛曹爽三族,彻底掌控了曹魏政权,最终由孙子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
历来人们批评魏明帝曹叡,很多都说他所托非人,葬送了曹魏的江山。其实曹叡当时病入膏肓,已经糊涂了,完全凭刘放、孙资这两个近身重臣操控,他们为了自保,把曹爽、司马懿改为托孤重臣,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这是一个妥妥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