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最后的结局是怎么造成的?
晁错,汉景帝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发动《削藩策》的政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汉景帝派中尉召御史大夫晁错议事,但在半途却将其押往东市腰斩。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深受其信任与重用,那为何汉景帝要处死他呢
一,少有才学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晁错出生于颍川郡的一个大户人家。当时汉朝建立不久,汉高祖刘邦担心异姓王不够忠诚,会威胁自己的统治而发起了消灭异姓王风潮。随后刘邦大封兄弟子侄为王,希望同姓王之间会顾及自身与皇帝的共同血脉来维护汉朝统治。但刘邦没想到的是,同姓王会在数十年后威胁汉朝统治,而晁错就是以后那个会帮助皇帝削藩的人。
晁错喜爱学习,因此少时跟随张恢学习申不害与商鞅的法家学说,而法家的治国思想是从君主的角度出发,一切手段都是为了维护君主的利益,所以晁错深受忠君的思想,对以后的汉景帝自然是十分忠诚。但法家的手段有时过于偏激,强调严刑峻法,必然会得罪不少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导致法家的人物下场悲惨,这也注定了晁错以后的悲惨命运。
晁错在老师那里刻苦学习,因此文采斐然,足智多谋,还性格刚直,为其以后深受汉景帝重用与信任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同时晁错也养成了严峻而苛刻的性格,导致其以后与同僚关系较差,更加注定了其未来悲惨的结局。
二,侍奉太子
晁错学成后参加射策考试,凭着博学的文章而当了太常掌故。当时汉文帝努力拯救因秦末战火而损毁的古籍,找到一名精通《尚书》的伏生。由于伏生已经年过九十,无法长途旅行,所以汉文帝派晁错前去拜师,跟随伏生学习《尚书》。
晁错学成后便向汉文帝上书,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建议及教导皇太子的道理,还引用《尚书》中的语句来做佐证。汉文帝看了很高兴,于是任命晁错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让他教导皇太子刘启。因为晁错能言善辩,所以很得刘启信任,还被其称赞为“智囊”。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史记·卷一零一)
当时匈奴屡次入侵汉朝边境,晁错于是上书汉文帝,提出任用良将、移民实边等防备匈奴之策。汉文帝看了很高兴,予以采纳。随后汉文帝下诏求贤,晁错于是因上书对策优异而晋升中大夫。接着晁错又向汉文帝提出削藩、变更法令等建议。汉文帝虽然欣赏晁错的才华,但对他的建议则大都没有采纳。可晁错却更加得到刘启的赏识,却引起了袁盎等许多功臣的不满。
三,力主削藩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汉文帝病逝,子汉景帝刘启即位。汉景帝少时就对晁错十分欣赏与信任,即位后自然更加重用晁错,任命他为内史。随后晁错多次与汉景帝单独议事,提出了许多政策与建议,汉景帝自然是言听计从。
丞相申屠嘉见汉景帝对晁错过于重用,信任远超三公九卿,自然是十分不满,便决定找机会除掉他。不久晁错因为内史府出行不便而凿开了汉高祖庙宇的外墙,修建了大门。申屠嘉便决定趁机除掉晁错,幸好有人向晁错告密,使他得以提前入宫向汉景帝说明情况而获得原谅。最后申屠嘉因为不满汉景帝偏袒晁错而气死,可见汉景帝对晁错的倚重。
四,惨遭杀害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却。(史记·卷一零一)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升任御史大夫,向汉景帝建议削藩。汉景帝于是命百官、列侯、宗室商议此事,众人都对削藩很不满,可知道晁错得宠,所以不敢出言反对。只有窦太后的堂侄孙窦婴不满晁错此举,于是出言反对,二人由此交恶。接着晁错又大力修改法令,以促进削藩。诸侯们得知更加不满,对晁错愈加痛恨。
后十馀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汉书·卷四十九)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七个诸侯王不满汉景帝削藩,于是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于是急召晁错商议对策,但晁错对七国之乱预计不足,拿不出有效的方案,只得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由自己坐镇后方。
上卒问盎,对曰:“……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汉书·卷四十九)
汉景帝对晁错十分失望,只得召窦婴、袁盎商议对策。二人素来怨恨晁错,便决定趁机除掉他,然后便向汉景帝提议只要诛杀晁错,赦免吴楚等七王之罪,归还所削诸侯封地,那他们自然会罢兵。汉景帝听了,只得表示同意。随后丞相、廷尉等人就上书弹劾晁错,要求将其处死。汉景帝同意,于是派人将晁错腰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