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后诸葛亮并没有一试,是为什么?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7-19)390

子午谷奇谋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魏延提出的计谋,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诸葛亮首次北伐,魏延提出了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谋略:

“闻夏侯楙少,主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林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诸葛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因此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一、诸葛亮为何不采用魏延的计谋

诸葛亮与魏延关于北伐路线之争的公案,曾引起后世史家的浓厚兴趣,为之而争论不休。

一些学者认为,魏延建策由他率精兵五千,负粮兵五千,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袭长安,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趋长安会师,乃是“奇谋”,“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假如诸葛亮采用之,很可能北伐已经成功,可惜诸葛亮谨慎得近乎胆小。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后诸葛亮并没有一试,是为什么?

而另一些史家则支持诸葛亮“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的谋略,认为出子午谷虽是捷径,但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其反对理由主要有四条:一,子午谷道路险狭,危险系数极大,一旦魏军伏兵卡住谷口,轻则劳而无功,重则全军覆没;二,夏侯未必会弃城而逃;三,就算攻下长安,也未必守得住;四,万一失败,兵力本来就不足的蜀军损失太大。

那么这四点质疑有没有道理呢?我认为,无论从蜀魏战争持久的战略角度,还是从这次战役的本身来看,这些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子午道虽然奇险难行,但很少有人去做过实地调查,即使去实地勘察过,也不敢保证其路况和三国时代并无二致。

魏延终究是蜀汉名将,他久镇汉中,对汉中一带的地理状况了如指掌,所以他的判断应该是正确的。至于魏军是否会在子午谷埋下伏兵,我们不妨查阅《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始,国家(指曹魏)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诸葛亮首次北伐带有极大的隐蔽性和突然性,魏国不要说在军事上,甚至在精神上都没有准备。既然如此,那又怎么可能在人烟荒芜、崇山峻岭的子午谷中埋下一支伏兵呢?

至于第二条理由,“夏侯楙未必会弃城逃走,”也并不具有说服力。

夏侯楙为曹魏名将夏侯惇之子,曹操以女清河公主嫁之。“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关中。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至太和二年,明帝西征,人有白者,遂召还为尚书。楙在西时,多蓄伎妾,公主由此与楙不和。”

可见,夏侯楙只知蓄伎纳妾,聚敛钱财,凭借“主婿”的裙带关系而都督关中,完全是一个典型的膏粱子弟,衙内式的人物。魏延深知其人,故判断“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是完全有道理的。

第三条反对意见是蜀军“即使攻下了长安,也未必守得住";,这是最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夏侯楙乃膏粱子弟,素不知兵,以魏延久经战阵,习于兵革,料敌审己,可谓是胜算尽握。况且,诸葛亮首次北伐,有十万大军,兵力“多于贼(指魏军)";。此时赵云、吴壹、马岱等宿将尚在,关西胡羌可诱而招抚之,以为臂助。诸葛亮、魏延分别率领的主力与偏师会师于长安,然后夺取关陇,这样八百里秦川,“咸阳以西”确实可以“一举而定";。

其实,魏延之谋略成功是有先例的。楚汉战争时,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然后主力东出潼关,与从汉中向祁山的偏师配合成钳形攻势攻取陇右。高祖还定三秦,一举而攻克关中。韩信用兵,看似弄险,其实是奇妙无穷。魏延所出之谋化自韩信出汉中之策,而其勇猛又过于淮阴侯,有如此良将善谋而诸葛亮不能用,违先主遗命而用庸才马谡,实在是令人叹息不已。

第四点,“万一失败,本来实力就不足的蜀军损失太大”。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后诸葛亮并没有一试,是为什么?

我认为,这实在是一个荒谬的理由。试问,古今中外哪有用兵打仗不带有一点冒险性呢?袁曹官渡决战时,曹操置自己的大营于不顾,率轻骑火烧有袁绍重兵驻守的乌巢粮仓,完全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后来邓艾偷渡阴平,比魏延的计划还要冒险,结果不但胜利了,并且一仗就灭亡了蜀汉。更为重要的是,当时蜀汉国小力薄无论是军力、财力、人力均远不如曹魏,以弱蜀同强魏打旷日持久的消耗战、阵地战绝非上策。诸葛亮首次北伐就应该攻敌不备,出奇制胜,一举攻克长安予敌以重创。以弱抗强,不出奇兵,靠稳扎稳打而取胜,古今中外无有一例。

其实,军事谋略讲究的是奇正相合,诸葛亮用兵只见其正而不见其奇。诸葛亮自认为“安从坦道”,即可“平取陇右”,所谓“平取”,其实乃是“稳取”之意。但恰恰是这“稳取”使诸葛亮丧失了用奇取胜的战机,形成了弱蜀与强魏在陇右对峙打阵地战,中了曹魏的“致人”之术。实际上“平取陇右”乃舍敌咽喉之处,且一击不胜反而打草惊蛇,等到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曹魏在陈仓、关中等地已有重兵据守,关中遂不可再图,魏延之谋再不可行。这就无怪乎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北伐的成败既关系到蜀汉政权的安危,也关系到诸葛亮受九锡、“自取”的政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诸葛亮深知其中利害,故其用兵怎能不谨慎、不持重呢。其实,诸葛亮对北伐的期望值并不太高,以弱蜀主动攻击强魏,这本身就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只要能夺取曹魏的部分疆土,取得局部战争的胜利,就足以显示诸葛亮杰出的军事才能,并给其带来崇高的政治声望。

若依魏延之计,诸葛亮即使奇袭长安得手,但不过二十日,魏军就会重新集结,全力反扑(这是魏延的估计),蜀军必然要在关中这一曹魏的心脏地区同魏军主力展开殊死决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若旷日持久,诸葛亮将长期不能返朝主政,一者恐大权旁落;二者则恐一旦失利,蜀军损失惨重,诸葛亮不仅不能实现“自取”的图谋,甚至连相位亦难保。事关个人政治命运的这一重大决策,诸葛亮当然是要慎之又慎。故诸葛亮北伐,始终不肯弄险。

他把北伐的目标和方向选择在陇右一带,以图“分裂蚕食”、“广拓境土”,取得局部战争的胜利。从政治局势、地理和人和条件来看,凉州确是曹魏统治区域最薄弱的一环,也是最容易攻占的地方,诸葛亮认为“平取陇右”,即可稳操胜券,“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笔者每阅史至此,不免掩卷而长叹。我以为所谓“魏延之策乃冒险,一旦失利,蜀军损失太大,恐十万蜀军弃之死地、只轮不返";云云,完全是违反基本军事常识的奇谈怪论。因为即便魏延在子午谷中了埋伏,也不过损失数千人而已,而孔明攻祁山,失街亭,大败于张张郃,所丧之师又何止万人!

二、诸葛亮为何不重用魏延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后诸葛亮并没有一试,是为什么?

魏延善养士卒,勇略过人,是蜀中唯一的一员超群绝伦的大将,刘备拔魏延为汉中都督,“一军皆惊”。在北伐中,魏延曾率兵大败魏国名将郭淮,立下赫赫战功。诸葛亮北伐时,“蜀兵轻锐,良将少”。

然对于魏延这样一个难得的将才诸葛亮却始终不肯委以方面之任。“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的军事才干,诸葛亮不是不知,但为何不尽其才?个中之因颇值得检讨。

由于北伐是诸葛亮“自取”的政治筹码,故北伐的军事指挥大权必须牢牢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魏延可以建立战功,但必须在诸葛亮的直接指挥下,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结果。然而“性矜高”的魏延却冀图“如韩信故事”,单独统率一支军队,独当一面,这在诸葛亮看来,就是要摆脱他的“领导”,和诸葛亮争夺北伐的军功,这当然遭到诸葛亮的“制而不许”。

诸葛亮自出隆中以来,政治道路可谓一帆风顺,从一个“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耕夫,一跃而成为总揽蜀汉军政大权的丞相。在刘备“自取";的许诺下,诸葛亮离帝位仅咫尺之遥。然而“北伐”就像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挡住了诸葛亮登上九五之尊的道路。

从公元228年至234年,诸葛亮五次伐魏,可以说是连年动众而屡出无功,导致蜀汉兵疲民困。为了北伐,蜀汉的青壮年男子几乎悉数充兵,为了保障后勤供给,乃至役及妇女。诸葛亮“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反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引起蜀中士民的普遍不满,在此局面下,一生谨慎持重的诸葛亮当然不敢受九锡。

随着星落关中,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其“自取”的目标最终亦未能实现。为了北伐,诸葛亮确实做到了“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07/10851.html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后诸葛亮并没有一试,是为什么?” 的相关文章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 汉景帝为什么不给周亚夫筷子吃饭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 汉景帝为什么不给周亚夫筷子吃饭

对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为何不给筷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前143年,周亚夫到宫中赴宴,侍者将一大块肉放在他面前却不给筷子。见别人刀筷并用吃得津津有味,周亚夫颇为烦火,于是大声质问侍者何意。汉景帝见状说了一句话,吓得周亚夫赶忙跪下请罪。周亚夫剧照周亚夫是周勃的次子。周...

李旦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李旦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李旦,唐朝第五位皇帝,武则天第四子。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说起唐睿宗李旦,谁敢说他不牛逼,包括他自己,上两辈,下两辈,再加上他哥哥,六位亲人个个是皇帝,你说牛气不牛气。历史上古代帝王,因皇位能世袭,爷爷和爹、儿子、孙子做皇帝的比比皆是。然而,娘、哥哥做皇帝,...

张郃是怎么死的?他死后谁才是最大的受益人?

张郃是怎么死的?他死后谁才是最大的受益人?

张郃,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名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为粮草用尽,无奈选择退军,这时,魏国大将张郃率军追击诸葛亮,在木门,双方交战,诸葛亮将张郃射死。张郃中箭战死之后,受益最大的是谁?谁最高兴?究竟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可以分析一下,到...

朱元璋问责陈汶辉之后为什么又后悔?还亲自发文祭奠?

朱元璋问责陈汶辉之后为什么又后悔?还亲自发文祭奠?

历史上朱元璋曾经降旨叛张某极刑,后来陈汶辉查实冤情后封还御旨,惹得老朱大怒,直接问罪,那么朱元璋问责陈汶辉之后为什么又后悔,亲自发文祭奠陈汶辉呢?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陈汶辉是明朝初期的知名文臣,出生在福建诏安县梅岭人,是唐朝时期大臣陈元光的二十四世孙,其本人在元朝大德年间出生,从...

黄震:南宋时期学者,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

黄震:南宋时期学者,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

黄震,字东发,号文洁,慈溪(今属浙江)人。南宋学者。宝祐四年进士,历仕史馆检阅、广德军通判,有文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黄震生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字东发,人称於越先生,今掌起镇黄家村人。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屡遭挫折,均坚贞不屈...

历史上董卓会被讨伐的原因是什么?他做了哪些事情?

历史上董卓会被讨伐的原因是什么?他做了哪些事情?

董卓东汉末期的著名军阀、奸臣。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三国时期,很多军阀都干过“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事情。可是,为什么只有董卓干了这件事,引起了全天下人的公愤,十八路诸侯一起站起来声讨他。那么,董卓究竟干了什么,他的运气为什么这么不好呢?董卓是凉州陇西临洮人,出生在羌胡混杂的边境地...

薛综:三国时期东名臣、大儒,他是如何劝谏孙权的?

薛综:三国时期东名臣、大儒,他是如何劝谏孙权的?

薛综(176~243年),字敬文,沛郡竹邑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大儒、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少时避乱交州,师从南安太守刘熙。跟随士燮归附孙权,出任五官中郎将,出任合浦交阯二郡太守。从征九真郡,授谒者仆射、半州长史、贼曹尚书、尚书仆射、选曹尚书、太子少傅,兼任选部职责。赤...

历史上康熙一共有过多少位皇后?分别是哪些人?

历史上康熙一共有过多少位皇后?分别是哪些人?

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康熙一生册封过3位皇后,分别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和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在这3位皇后中,要问哪位皇后最得康熙宠爱,那一定是赫舍里氏,为什么这样说呢?顺治帝去世的时候,康熙才8岁。由于他...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