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和大臣脖子上都有一串佛珠 这个东西是什么
还不了解:清代佛珠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代皇帝和大臣脖子上挂着的佛珠 是什么来头?
经常观看清代题材影视剧的朋友,一定会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脖子上面总会挂着一串“佛珠”,垂于胸前。甚至就连后宫的嫔妃,偶尔也会挂出来露露脸。
这串“佛珠”,是什么来头呢?
其实,这并不是“佛珠”,而叫“朝珠”。
朝珠与佛珠一样,由108颗珠子组成,属于朝服上的装饰品,与朝服配套使用,因而得名“朝珠”。一串朝珠有4个大珠子,垂在胸前,叫“佛头”,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背后还有一个下垂的“背云”,代表“一元复始”。
在朝珠两侧,有3串小珠,各10粒,名为“记捻”。“记捻”的作用是差别男女。如果是男性朝珠,为左2右1;如果是女性朝珠,为右2左1。
那么,是不是任何人都能在脖子上挂上一串朝珠,以装点门面呢?
并不是。
按照《大清会典》规定,只有5品以上的文官、4品以上的武官,才有资格佩戴朝珠。一般官员和老百姓,不允许随意佩戴。
由于朝珠体现了官员的身份和等级,那么朝廷对朝珠的材质也作出了明确规定。皇帝、皇后和皇太后,使用东珠(珍珠)。其余大臣,分别采用珊瑚﹑翡翠﹑琥珀﹑蜜蜡等材质。
比较坑爹的是,朝廷虽然对朝珠的材质进行了规定,却要求大臣们自己花钱定制朝珠。于是,一些家底厚实的大臣,就会佩戴质量更好的朝珠。
而一些家境贫寒的大臣,甚至会佩戴假朝珠,比如,曾国藩。
曾国藩是清代晚期的一名大臣。1838年,曾国藩参加人生的第三次会试,终于金榜题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843年,曾国藩被朝廷任命为四川乡试正考官。这是曾国藩获得的之一份实质性岗位。
那时候,曾国藩已经做了几年翰林。清代时期的翰林,看上去很金贵,实际上苦逼得要命。原因很简单。翰林的俸禄很低。曾国藩职位是翰林院检讨,属于从七品,每年的俸禄只有45两银子。而在京城当官,经常有迎来送往,需要大把花钱。曾国藩那点可怜的俸禄,根本就不够使,三下两下就花光了,不得不借钱度日。
1841年冬天,曾国藩原本指望外地官员送点“炭敬”之类,聊以过年。可是盼来盼去“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曾国藩不得不借了50两银子过年。就如他在家书中诉苦的那样:“男今年过年,除用去会馆房租六十千外,又借银五十两。前日冀望外间或有炭资之赠,今冬乃绝无此项。闻今年家中可尽完旧债,是男在外有负累,而家无负累,此最可喜之事。”
这次,曾国藩外放担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为了维持一名翰林的体面,他带了7个大箱子,里面全部是装着他的官服。可这样一来,就没钱置办朝珠了。于是,曾国藩找人做了一串假的蜜蜡朝珠。
【参考资料:《大清会典》《清文献通考·王礼十七﹑十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