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历史上孙权是如何在合肥之战中脱困的?

中国历史10年前 (2015-07-21)470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吴与曹魏两方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

“张八百大破孙十万”!公元215年的合肥之战,成就了张辽的赫赫威名,也让孙权自此被刻上了“孙十万”的绰号。然而此战孙权能够逃出生天,没被张辽俘虏,一个小人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就是谷利。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孙权趁曹操率军西征张鲁之际,率领十万大军进围合肥,张辽与诸将打开曹操留下的信,信中说:“若孙权军来到,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不得与战。”当时镇守合肥的是张辽、李典、乐进三位大将以及仅仅七千士兵,十万对七千,曹操却让守军主动出战,合肥诸将们都感到疑虑。

张辽根据曹操远征汉中而合肥缺乏后援的现状,做出了分析,提出在合肥城还没有被孙权大军完成合围之前,率先出击,“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就可以守住城池。张辽此番分析消除了诸将的疑惑,李典也对张辽所说的话表示赞同。于是,张辽在当夜募集敢于出城迎战的精锐将士八百人,开剥牛肉赏给将士饱食,准备明日大战。

天色刚亮,张辽披甲持戟,亲自先登直陷敌阵,撕裂了东吴军队的防线。在他率军冲入东吴的营垒之前,张辽就已经亲自斩杀了数十名东吴士卒和两名东吴将领。他一边大声呼喊着自己的名号,一边登锋陷阵,冲入东吴的营垒。此后,张辽率军继续猛攻,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之下。

孙权见状大惊,东吴众将士也因惊慌失措而不知道该如何应付,于是,孙权等人逃跑到一座较高的山冢上,用长戟来自卫。张辽见敌方主帅退避,便叱喝孙权,挑衅他下来对战,但孙权没有轻举妄动。张辽冲阵之后,吴军士气全失,合肥守军的军心因为首战大胜而安定了下来。

谷利助孙权跃马断桥

历史上孙权是如何在合肥之战中脱困的?

虽然张辽大破吴军军阵,但孙权毕竟人多势众,在张辽退回城后,孙权部署军队包围了合肥城。可是吴军已经一战被张辽吓破了胆,所以围城十余日没有取得任何战果,认识到不可能夺取合肥城了,孙权于是下令退兵。老老实实撤军也就没什么事了,可是“孙十万”非要玩火,自己殿后。

张辽在城上瞭望吴军的退军情况,发现东吴军队大多已经先行出发了,只有少量的精兵(孙权和他的车下虎士)。张辽率诸军追击,同时分兵去毁桥 。张辽步骑齐出,很快到达津北。孙权见状,心知不妙,赶紧派人去将前面已撤退的部队叫回,无奈那些部队已上路一段时间,一时还赶不回来。

右部督凌统带著亲卫族众三百人与曹军展开激烈血战,将孙权救出。孙权与甘宁蹴马趋津,逃到逍遥津的桥边,发现桥已被曹军破坏,只剩下两边延伸的桥板,中间有一丈多的地方没有桥板可供依托。张辽追兵在后,前方断桥阻拦,情势可谓危急到了极点。

权乘骏马上津桥,桥南已见彻,丈馀无版。谷利在马后,使权持鞍缓控,利於后著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权既得免,即拜利都亭侯——《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

正当此时,孙权亲近的官员谷利,要孙权持著马鞍,然后让马后退,再飞纵向前,谷利在后面用鞭抽马,以助马势。孙权就这样连人带马的飞到南岸,贺齐率军在南岸接应,孙权总算逃出生天。逍遥津之战之一阶段是张辽率八百勇士冲击孙权军阵,第二阶段则是张辽差点生擒了孙权,幸亏凌统、甘宁死战,谷利关键时刻助孙权跃马断桥。

出身低微,忠心护主

据《艺文类聚》引《江表传》 :谷利,孙权奴。也就是说,谷利其实本是孙权的奴隶,其实两汉魏晋之际的奴隶,并不是我们今天想想的那样。当时很多人和家主(主君)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比如所谓“部曲”,其实都是私人兵,还有僮客、奴仆等等。

谷利者,本左右给使也,以谨直为亲近监,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权爱信之——《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

历史上孙权是如何在合肥之战中脱困的?

谷利虽然出身低微,但由于他性情忠诚谨慎耿直,不苟言笑,很受孙权信任,常在孙权左右听从安排,并且担任了“亲近监”这样的官职。所以在合肥之战时,危急时刻谷利才能帮助孙权逃出生天。此战之后为了报答谷利,孙权封谷利为都亭侯,从奴隶到封侯,谷利也算是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权於武昌新装大船,名为长安,试泛之钓台圻。时风大盛,谷利令柂工取樊口。权曰:";当张头取罗州。";利拔刀向柂工曰:";不取樊口者斩。";工即转柂入樊口,风遂猛不可行,乃还。权曰:";阿利畏水何怯也?";利跪曰:";大王万乘之主,轻於不测之渊,戏於猛浪之中,船楼装高,邂逅颠危,奈社稷何?是以利辄敢以死争。";权於是贵重之,自此后不复名之,常呼曰谷。——《江表传》

黄武五年(226年),一晃十余年谷利依然跟随在孙权身边,这时孙权在武昌新造了一艘大船,命名为“长安”,在武昌钓台附近试水的时候,狂风大作,当时与孙权一起在船上的谷利,立刻命令舵手转往樊口,孙权说道:”应当迎风往罗州去!“谷利拔刀上前对著舵手威吓:”你不往樊口我就斩了你。“舵手于是立即转往樊口。

当大船入樊口之时,风势已经比刚才猛烈数倍,无法行船。孙权对谷利说:”阿利,你怎麼这麼怕水!“谷利这时跪下说:”大王您是万乘之躯、金枝玉叶,却随随便便在大风大浪下跑去玩水,船楼又高,吃风很大,一但翻覆,您有个万一,国家社稷将要怎么办?所以我才敢冒死抗命。“孙权於是更加的器重谷利。自此以后,孙权不再直呼其名,而以「谷」代称,以示尊重。

历史不光有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也有很多隐藏在角落里的小人物,谷利就是这样一个出身低微的小人物。但他随从孙权左右几十年的时间,关键时刻助孙权逃出生天,时刻以孙权的安危为己任,因此留名青史,也绝对称得上励志,是一段佳话!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7/11090.html

“历史上孙权是如何在合肥之战中脱困的?” 的相关文章

刘备去东吴娶亲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带关羽和张飞而是赵云

刘备去东吴娶亲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带关羽和张飞而是赵云

对刘备去东吴娶亲,为啥带着赵云而不带关羽和张飞?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是古代著名作家罗贯中先生撰写的,现已成为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书集,流传至今深受读者的喜爱,特别是通过现代艺术的加工,拍成了影视作品后,更是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剧中刻画出许许多多生动...

梁师都:隋末割据政权领袖,他最后被谁所杀?

梁师都:隋末割据政权领袖,他最后被谁所杀?

梁师都(570~628年),本名梁玄莫,字师都,夏州朔方人,隋朝末年地方割据政权领袖,刑部尚书梁毗从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陇西豪右,拜鹰扬郎将。大业十三年(617年),杀死郡丞唐世宗,自称大丞相。联兵突厥反叛隋朝,割据雕阴(今陕西绥德县)、弘化(今甘肃庆...

刘备在选人对战马超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选赵云而是张飞

刘备在选人对战马超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选赵云而是张飞

刘备为什么选择张飞对阵马超,不选择赵云,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葭萌关一战,让刘备成功地收服了马超,自此,闻名三国的蜀国五虎上将,正式聚齐。在这五位大将当中,马超虽为降将,但是刘备对其依然十分器重,这点与马超的身份以及他自身的战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当...

孙权继位下的东吴局势是什么样的?

孙权继位下的东吴局势是什么样的?

吴国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江东基业创立人孙策遭遇刺杀,后伤重不治身亡。临终前,孙策把江东之主的位置传给了18岁的弟弟孙权,并叮嘱他要:“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由此,孙权正式以一方诸侯的身份走上历史舞台。当时...

王浑:曹魏司空王昶之子,魏晋八君子之一

王浑:曹魏司空王昶之子,魏晋八君子之一

王浑(223年~297年),字玄冲,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魏晋时期名臣,曹魏司空王昶的儿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浑早年为大将军曹爽的掾吏,高平陵政变后,循例免官,出任怀县县令、散骑侍郎等职,袭封京陵县侯。西晋王朝建立后,加号扬烈将军,历任征虏...

历史上朱棣为什么没有传位给朱高煦?

历史上朱棣为什么没有传位给朱高煦?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根据历史记载,朱棣是一度想传位给次子朱高煦的。说他想传位给朱高煦,是有根据的。在“靖难之役”中,他亲口给朱高煦这样说过。而且为了让朱高煦相信,朱棣还说,当时作为“世子”的朱高炽常常生病,活不了...

刘邦是个好色之人吗?他为什么要宠幸魏王豹的女人?

刘邦是个好色之人吗?他为什么要宠幸魏王豹的女人?

刘邦是个好色之人吗?他为什么要宠幸魏王豹的女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作为宗室子弟,当时魏豹是魏国的贵族,那个时候,秦国踏遍他们的国土。魏豹也是背负着恢复家族荣耀的使命,和其他兄弟一起揭竿而起。可是在当时几经周转,魏豹也没能够实现自己的...

年羹尧被杀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

年羹尧被杀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

清朝雍正三年底,年羹尧被赐死,雍正立即下令彻查年羹尧的党羽。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年羹尧,字亮工,1679年出生于安徽凤阳府怀远(今安徽省怀远县),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朝名将。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