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历史上秦始皇没有灭掉卫国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史10年前 (2015-07-11)390

秦始皇嬴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大家都知道中国之一次完成统一是发生在秦朝,战国七雄相互厮杀,最后秦始皇嬴政扫灭六国一统华夏,但许多人或许不知,在所谓六合归一的秦朝治下,特别是秦始皇在位十二年间,却一直存在着一个西周以来便得分封的诸侯国,直到始皇帝驾崩都安好无恙,这个国家就是姬姓卫国。

卫国立国应该从西周灭纣算起,周武王分封七十二路诸侯,同姓者就有五十三个,卫国便是其中一个。而按周礼“王、公、侯、伯、子”的爵位等级,卫国国君在诸侯面前的地位是相当崇高的,姬氏宗亲一般都是公爵,像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就被封为鲁公,甚至位列尚父姜子牙之上,姜子牙在兴周灭纣的过程中,功劳是更高的,却也只是侯爵之首(齐侯)。

这和汉初分封也有些相似,汉高祖刘邦当时的分封办法就是,非刘姓宗室不可封王,非有功之臣不可封侯。汉初刘姓王十二人,四人是与刘邦同辈的兄弟,八人是刘邦的庶子们,其余有功之臣一百余人被封为侯爵,从而形成了贯穿整个东西汉四百年的郡国制雏形。

言归正传,卫国位列公爵,地位相当之高,对拱卫周朝社稷也确实起到过不小的作用。西周末年,周幽王乱国,周平王东迁洛阳,就是卫武公率领天下诸侯勤王护驾,一直将周平王护送到了东都洛阳,当时的卫国在诸侯列国中的威望也是相当之高的。但除此之外,卫国的国势在后来的岁月当中,就再也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了,到后来三晋分家,魏国在战国中首先称霸,便不断欺凌卫国(可能是国名同音,导致小魏国看老卫国太不顺眼了),以致高贵的卫国公爵大人自贬为侯,甘愿做小魏国附庸来使老卫国苟活下来。

后来秦国不断东进,魏国也招架不住强秦的猛烈攻势,卫国又变成了秦国的附庸,而再一次自贬身价为君(公、侯、伯、子是诸侯的爵位,君一般是给大夫或将军的封爵,可以说卫国国君自己都认为自己连诸侯都不是了),秦国似乎挺吃这一套,也就没有直接采取军事行为干掉可怜的卫国。

后来魏国国中也有一个附庸小诸侯安陵国国君,也想学老卫国一样,获得秦国的法外开恩,残存家庙社稷,还派出了就因这一次蹭始皇帝热度而名垂千古的外交家唐雎来商议安陵国安置一事。当时还未称帝的秦始皇嬴政接见了唐雎,唐雎没有太注重外交辞令上的谈判技巧,而是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安陵君的要求,即要像卫国那样保留原貌,地方高度自治。

历史上秦始皇没有灭掉卫国的原因是什么?

秦王嬴政呵呵一笑,答非所问地言道,先生知道啥是天子之怒吗?唐雎一懵连连摇头,嬴政一脸严肃地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齐楚燕赵韩魏在我眼中也不过是探囊取物,你们一小小安陵国有什么资格跟我谈条件?

唐雎说,天子发怒,我懂了,但目前我与大王只有几步之遥,把我惹急了,我也会让大王见识到士大夫之怒,血溅五步,横尸两命!秦王嬴政见他没有被威吓住,也有点欣赏他的胆识,就说暂且保住安陵国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全看在先生的面子上了!就这样把唐雎打发走了,唐雎在外交上“不辱使命”这个典故就此传开了,“不辱使命”也由此而成为了我们常见的一个成语。可安陵国真实的结果是,秦始皇等唐雎回去交了差,没多久就像普京夺取克里米亚那样,地面部队一波冲击就收入大秦的版图之中了,唐雎唐大夫的后来在史书上就没有后来了。

可当时唐雎提出安陵国要像卫国一样搞“地方自治”,为什么秦王要竟拿“大秦百万雄师”给直接驳回呢?而不是解释清楚秦卫之间是怎么回事呢?卫国这个国家是相当有意思的,国君们大部分无为无能,国势大部分时间孱弱不堪,可卫国却是整个春秋战国时代人才输出最猛的国家,孔子得意弟子子贡、军事天才吴起、变法神棍商鞅、改天换地的天下之一奸商吕不韦、一剑刺秦王的荆轲等等,全都出自卫国。魏国重用卫人吴起差点灭掉了秦国,秦国重用卫人商鞅从战国菜鸟变成了一统天下的大咖,鲁国重用卫人子贡直接导致强敌齐国乱得一塌糊涂,天下五大国像诺米亚骨牌一样被他整得颠三倒四。而卫人吕不韦更是了不得,一场生意做到自己差点可以成为春秋战国五百年更大的嬴家!

实际上当时秦王嬴政满可以将卫国姬姓的老资格和卫国人才外流的重要性,来将安陵国这个小萝卜头狠狠地羞辱一番,然后将唐雎乖乖赶回去,吩咐安陵君在家洗干净脖子,引颈就戮。可偏偏嬴政像受了 *** 一样,跳起来要拿秦国泰山压鸡蛋的气势,毫不讲理地迫使安陵国屈服,实在是有点蹊跷。而卫国的最终下场是怎样呢?在秦始皇在世期间,一直没有最终下场,直到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二年,不知这个败家子怎么就会想起这件事来,才将老卫国干脆利索地灭掉了。

有许多历史爱好者的朋友们纷纷揣测,残暴的秦始皇对卫国的不杀之恩,恐怕要和扶他上位的权相吕不韦联系到一块。吕不韦被嬴政尊称为仲父,在他和秦庄襄王异人在赵国邯郸为质的时候,是吕不韦一手保护着他,教导着他渐渐长大,可以说年幼时的嬴政对吕不韦是很有感情的。后来嬴政回到秦国成为秦王,吕不韦为他操持秦国大政达十余年之久,其间为他在宗室中树立威望,在诸侯列国中建立声誉,无不是吕不韦兢兢业业的结果。这种十年如一日的神操作,在任何一种价值观下都实在很难想像成一个毫无瓜葛的人可以如此坚持有力而为之。

历史上秦始皇没有灭掉卫国的原因是什么?

那问题就来了,包括咱们的史学大家司马迁也都认为秦始皇嬴政应该就是吕不韦的亲生儿子。部分历史学者及爱好者却认为嬴政不是吕不韦之子,而是吕不韦“以吕易嬴”的一步棋子,只可惜吕不韦棋差一招,最终还是坠落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淹没无声。我们来看“嬴政可能是吕不韦之子”的传言,实际在秦庄襄王异人还在位时就已经存在了,当时包括吕不韦在内的整个秦国官方对其事都是采取的冷处理,那么这表明什么?表明秦国官方对只有一个真相的事实早就了如指掌,所以无所谓外界如何传言吧。

到嫪毐与嬴政母亲赵姬私通,还生下了两个孩子,这样的丑闻东窗事发,嫪毐造反被诛,这才真正牵连到嫪毐的入宫介绍人吕不韦。秦王嬴政对吕不韦的处治,也是非常微妙的,并没有勃然大怒,而是罢相赦罪,仅仅使之就国(回到封地去养老),史书上多次讲到“不忍”二字,意思就是不忍加诛,为何嬴政会如此冷静,甚至还动情似地对吕不韦难以下手,只是将他放回当时秦国最富庶的封地河南,这不得不让人遐想万千。

后来吕不韦回到河南,天下诸侯宾客对其是相望于道,意思就是夹道欢迎了,四方来投奔来拜访的江湖侠士、文人骚客络绎不绝,门前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吕府的门槛没多久就被踩得稀烂,一个礼拜就要换上一块,这俨然就是不把咸阳朝廷当一回事了,这样张扬是想干吗呢?

很多人认为这是吕不韦要另立朝廷,公然造反,那我们来看看《三国志》中吴国孙权和三朝老臣张昭的关系,书中讲孙权和张昭也是恩同父子,孙权哥哥孙策临死前还跟他讲,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可见张昭对东吴的重要性。孙权主政之后,一直都把张昭当父亲一样对待,十分尊重,张昭对孙权也是尽职尽责,甚至有时候也确实拿出像父辈教训孩子一样的严苛脾气。

二人有一次闹脾气闹到什么程度了,张昭给孙权提意见,孙权不肯听,张昭生气不来上朝了,大臣们都认为孙权不对,都想上门来劝慰张昭,张昭生气归生气,但作为君臣大忌他是知道的,立马将大门用水泥和砖块给封死了,意思就是叫你们这些做臣子的不要再添乱了,我和吴王再亲密,我也是臣子,你们不要上门来造成一种假象,好似我笼络着你们要造反啊!这可就真不好了!

后来孙权对这又倔又机智的老头,也是又气又笑,甚至叫人在他府门外点火,扬言要烧死他,逼他出来!可张昭老头在墙内大叫,烧死我也不出来!谁叫你仗着自己是王,欺负我这老家奴!好歹我也是服侍你们孙家三代的家奴!有这样对待老人家的吗?孙权又觉得感动又觉得好笑,只好亲自叫人把封死的门拆了,亲自去谢罪请这位“爸爸”出来,君臣之间又和好如初,成为了千古佳话。

历史上秦始皇没有灭掉卫国的原因是什么?

而我们再看吕不韦被放回河南的操作,是比在咸阳时还嚣张到了极点,表面上看完全不是一个臣子所能做出来的,但你说他要造反,可偏偏又不是,因为后来秦王嬴政一封亲笔信写过去,就直接夺了他的封地,直接流放去十分偏远的蜀地了。那只能说明,他是不造反,而是赌气,但作为一个如此精明的吕不韦,他会不知君臣之道,不明进退之理吗?显然也是讲不通的,这简直就是一个父亲与儿子之间的赌气嘛!

可秦王嬴政一封书信,简简单单几行字,就叫吕不韦生无可恋,饮鸩就死,这是为什么?这是造反失败的节奏吗?显然也不是,无非是他期盼的结果和他的初衷完全不符而已(他想要的无非是秦王亲自或遣人前来请他回去),或者说他真正绝望了,或者说他深知自己在秦王嬴政那再无用处了,所以只有一死了之。

我们再看看秦王嬴政得知吕不韦已死后的反应,是非常动气地立马要将六国的宾客全部驱逐(李斯的《谏逐客书》才由此出名),这是什么操作?之前听说人家讲他是吕不韦的儿子,他不生气,后来又听说吕不韦在河南威风八面,他也不生气,现在吕不韦死了,他倒生气起来,还要赶走所以的非秦国人,是什么刺痛了他的心?让他一时间如此失去理智,我们再假设一次,他确是吕不韦的儿子,他会认为自己的这重身份真的让他很难做人,为什么他不是天生的秦人,天生的嬴氏子孙,现在他父亲死了,他似乎可以做一个真正的秦人了!那就让所以的非秦人都滚蛋吧!省得看见他们,我又会想到自己也是非秦人!

这一切应该来说,是他一时伤心过度昏了头,所以很快他看到了李斯的谏言,立马停止了非理性的操作,重新回到了英明神武的秦王宝座上来。再到后来,六国尽灭,天下一统,这时小小卫国还在苟延残喘,大臣将军们等待他发号司令有所处置,他露出了微微一丝凄然的笑意,是他忽然想到了这是“某个”他毕生至亲之人的故乡啊,人始终不能忘本吧!那就留着它吧!算是寡人对“某人”唯一能做到的报答,也算是给后世之人,拧成了一个解不开的历史之结,一个难以猜测的无底之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7/9387.html

“历史上秦始皇没有灭掉卫国的原因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上方谷大火被一场雨浇灭 诸葛亮为何阻止手下人放箭

上方谷大火被一场雨浇灭 诸葛亮为何阻止手下人放箭

还不知道:诸葛亮于上方谷火烧司马懿,为何大雨灭火后,阻止部下用箭射杀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引言决定一场战争胜败有很多因素,人们多会认为战术、战士、将领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实未必,很多时候战争真的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若少了运气的成分,很可能会惨遭败北。在《三国演义》...

乾隆和康熙儿子不少在位又长 乾隆晚年为何没有儿子夺位

乾隆和康熙儿子不少在位又长 乾隆晚年为何没有儿子夺位

对乾隆和康熙都在位六十余年且儿子都不少,为何乾隆儿子没有争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与康熙虽然都在位长达60多年,但是乾隆朝却没有像康熙晚年那样出现诸子为了争夺皇位展开激烈争斗,这又是为何呢?下面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乾隆寿命太长去世时儿子并没有剩多少,而且乾隆没...

宋朝时期的士大夫是什么地位?权利有多大?

宋朝时期的士大夫是什么地位?权利有多大?

士大夫作为宋代的政治主体和文化精英,宋朝之兴盛自然离不开其贡献。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北宋是自汉唐盛世之后的另一个盛世王朝。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可见宋朝的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宋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得益于宋朝...

刘邦和韩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同一件事为何结果不一样

刘邦和韩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同一件事为何结果不一样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刘邦和韩信做了同一件事,结果完全相反,一个安天下,一个失人心,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刘邦和韩信实际上是一对生死冤家。当年韩信落魄,被项羽看不起的时候,是刘邦拉了他一把,让他做的大将军。后来刘邦彭城之战惨败后,韩信又拉了刘邦一把。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开辟新战...

崇祯皇帝如果选择南迁的话 明朝最后还会延续下去吗

崇祯皇帝如果选择南迁的话 明朝最后还会延续下去吗

对如果崇祯皇帝迁都南京,明朝能延续下来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不太可能,毕竟南迁的皇帝没啥好下场。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绝望之际的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亡,享年三十四岁。崇祯皇帝死亡消息传到南方后,明朝各位宗室成员相继建立了不少政权,因而我们统一...

张德胜曾经在龙湾之战中烧了陈友谅的船,结局如何?

张德胜曾经在龙湾之战中烧了陈友谅的船,结局如何?

历史上的张德胜是明初朱元璋麾下的一个名将,死后配享太庙,他曾经在龙湾之战中烧了陈友谅的船,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元末天下大乱的时候,江淮地区更是乱成了一锅粥,涌现出了很多盗贼,为了应对这种混乱的局面,张德胜和俞通海、廖永忠、廖永安等盘踞在巢湖一带,训练了一支十分强劲的...

关羽和马谡都令军令状了 诸葛亮为什么不敢对关羽动手

关羽和马谡都令军令状了 诸葛亮为什么不敢对关羽动手

还不知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可是关羽也立下军令状了,为啥不斩关羽?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怎么敢杀关羽呢?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刘关张三兄弟早已经三个头磕在地上认了亲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诸葛亮设计让关羽签了军令状,签完后关羽又没有完成任务...

吕公弼:北宋名将吕夷简次子,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吕公弼:北宋名将吕夷简次子,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吕公弼(1007年—1073年),字宝臣。寿州人,北宋大臣,宋仁宗时名相吕夷简次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赐进士出身,同判太府寺将作监,迁直史馆。为河北转运使,权知开封府。英宗即位,加给事中。官至枢密使、西太一宫使,卒赠太尉,谥惠穆。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