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历史上朱元璋给朱棣剥桔子,马皇后为何会让他快点跑?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8-01)380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原名朱重八,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话就是说,统治者做事时,必须果断。某种情况下,对于政敌的态度,真的冷酷无情。如果统治者做事犹豫不决,过于心慈手软,可能会受到政敌的“反噬”。因为他们始终奉行一个原则,做事不能太过心慈手软。

历史上颇有作为皇帝,在这一方面,可是很果断。客观上避免政治政变发生的“概率“,直接将带有”威胁“政敌,扼杀在苗头。不过这种人,有时因为太过敏感,发展到后来到了病态地步。都已经丧心病狂,不惜想要毒害自己儿子,譬如明太祖朱元璋。据传有一次他给儿子剥橘子,马皇后听说该消息之后,脸色大变。嘱咐赶快逃跑,究竟怎么回事呢?

01

大肆屠杀功臣引起非议

历史上朱元璋给朱棣剥桔子,马皇后为何会让他快点跑?

在不少人的心中,可能觉得朱元璋不是好人,对于那些打江山兄弟,真的是刻薄寡恩。客观上来讲明太祖大肆诛杀功臣,无论数量,还有规模上,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有人骂他刻薄寡恩,并非空穴来风,难免让后人看着心寒。

杀掉那些人,都是跟着他一起打江山,在这一点上,朱元璋表现很“抢眼“。有人总喜欢拿他和汉高祖刘邦相比,双方都是出身于底层,凭借着努力,成为开国皇帝。刘邦虽然也杀开国功臣,但是远不及这位。

明太祖费尽心思这么多,主要目的为了让子孙后代扫清“障碍“。这个有依据,如此大肆屠杀功臣,太子朱标都看不下去,直言劝阻。结果第二天,朱元璋直接让人拿了一个长满刺棍子,让儿子去拿,直接把孩子给搞蒙了。他这才指出如此安排,就是为了给你扫清后患。那些人都是有功之臣,本身能力很强,担心自己去世之后,太子驾驭不了。

02

为皇长孙苦心安排一切

对于太子朱标,朱元璋付出很大“心血”,不惜大肆屠杀功臣。建国以来,他最心仪的皇位继承人就是朱标,费尽心思培养。这个儿子是马皇后所生,能力很突出,一直十分看重。不过他没有料到,朱标会英年早逝。

因为对于长子思念,他把继承人位置,给了皇太孙朱允炆。事实上那时儿子中,有不少优秀的孩子,秦晋二王以及燕王,都是不错人选。完全可以成为太子,并且有能力把大明,管理相当好。不过这时朱元璋根本不考虑,但是严峻现实,让他有所顾虑。

一个没有办法掌控全局皇帝,接下来面临什么,心中有所预料。朱允炆政治能力不强,与文武大臣感情生疏,若是他当了皇帝,这些都很不利的。朱元璋唯恐孙子管不了,万一发生变故,大明江山就会落得别人手里。因此决定大开杀戒,除了杀功臣之外,还要自己儿子。

03

想要暗害燕王朱棣

事实上朱允炆当上太子,他的叔叔确实有些不服气。毕竟若论能力,威信,以及皇位传承顺序,怎么着也轮不到他身上呢?朱知道儿子们的不满,但还是选择一条道走到黑,为了实现这个“安排”,还想要对儿子下手。

那时他疑神疑鬼,担心儿子在自己百年之后,发动军事政变。生活中总强调,说怕什么来什么,这话一点不假。某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甲武士,拿着刀孙子退位。梦中醒来之后,开始猜测那个金甲武士是谁。

历史上朱元璋给朱棣剥桔子,马皇后为何会让他快点跑?

很快就把这个目标,瞄准为燕王朱棣。天家无亲情,古往今来帝王为了保住帝位,弑杀亲子、兄弟、父亲故事,屡次上演。而朱元璋对于朱棣防备,并非是一两日的事情,很早想对其下手,对其多番试探。

04

马皇后极力劝阻

杀朱棣的计划没有成功,全因为有一个女子阻拦,这人就是马皇后。作为历史上出了名的贤后,马皇后没少劝谏丈夫,保护不少人。知道丈夫心胸狭隘,平时会刻意留神,尽量化解其对别人的“猜疑”。两个人感情一向非常好,朱元璋把自己梦境告诉妻子,一开始皇后,觉得没什么。

很快就马皇后,就意识到事的不对,因为猜到他要对朱棣下手。原来燕王某天给她聊天,说了一件事,几天前父亲把自己喊过来,喊他吃橘子,剥开一个递给他。朱棣不明所以,不过想到过去父亲一向对自己冷言冷语,这次难得有关心,自然很感激。

把这件事情告诉母后,马皇后一听此事,脸色大变。赶紧嘱咐儿子你快点离开,你父亲要杀了你。这时她已经意识到事情,究竟怎么回事。

梦境当中那个金甲武士逼太子退位,寓意王子要谋反,橘子拆开就是予椅,颜色为黄色。把橘子递给朱棣,什么意思不言而喻。朱棣一听赶紧跑了,马皇后急忙劝谏丈夫。经过她苦口婆心劝说,以骨肉亲情来安抚朱元璋,最终放过朱棣。

不惜杀掉自己亲生儿子,朱元璋这么安排,本身还是希望朱家的江山,能够传承几百年。因此采取一些极端措施,为了让孙子江山稳定。只是恐怕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千算万算。最终朱允炆依然丢掉了江山,朱棣还是成功当上皇帝,当然这个就是后话了。

历史上朱元璋给朱棣剥桔子,马皇后为何会让他快点跑?

05

小结

后人对于明太祖评价,就是心胸狭隘,不值得结交。以他能力岂能不料到,如果明朝江山若是败落,会败在不肖子孙手里。看一下秦朝,秦始皇历尽千难万险,统一六国,然而偌大江山只是持续两世。这种就是强调,江山能否持续下去,更多看后继之君态度,岂能是老祖宗安排好的呢?

客观上来讲,朱元璋是一个好皇帝,对待百姓很好。但是作为一个管理者,真的挺失败,不懂得鼓励培养好接班人,只通过“打压”群臣。这种方式不值得提倡,对待一个大boss来讲,如果想要让子女成器,不如早早放手。唯经过生活的“毒打”,才能够成熟起来,这样才能走更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8/13040.html

“历史上朱元璋给朱棣剥桔子,马皇后为何会让他快点跑?” 的相关文章

姜维和邓艾多次展开对战 两人到底谁更加厉害

姜维和邓艾多次展开对战 两人到底谁更加厉害

还不知道:姜维和邓艾相比,谁更厉害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我们都知道在三国的历史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可以说是宿敌,后来两人年迈,便逐渐退出了三国的舞台,而接替他们的便是姜维与邓艾两人。这二位也曾多次展开对阵,那么他们究竟是谁更厉害呢?邓艾此人出生于普通百姓家,从小就...

李光地作为清朝时期的名臣 李光地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李光地作为清朝时期的名臣 李光地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对清朝汉族名臣李光地,最后结局如何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光地康熙九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侍郎、直隶巡抚康熙四十四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可谓是平步青云、官运亨通,他的政绩也十分了得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等李光地晚年的时候,想...

历史上朱元璋为何要屠杀开国功臣?为何会这样?

历史上朱元璋为何要屠杀开国功臣?为何会这样?

“狡兔死,走狗烹”这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众所周知,在绵延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开国皇帝大都文治武功,十分善待开国功臣。有名的麒麟阁、云台阁、凌烟阁、昭勋阁、紫光阁等五大功勋阁,便是为表彰感念功臣而修建的。不过,也有开国皇帝...

朱高炽的弟弟敢争夺皇位 朱瞻基的弟弟们为何都很安分

朱高炽的弟弟敢争夺皇位 朱瞻基的弟弟们为何都很安分

还不知道:为什么朱高炽的弟弟敢夺位,而朱瞻基的九个弟弟皆安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很多网友看《大明风华》还以为朱高炽就朱瞻基一个儿子,张氏一个妃子,但是其实历史上,朱高炽有八个妃嫔,十个儿子。张氏是朱高炽的妻子,所生子女为嫡出,他为朱高炽生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朱...

吕后为什么要处死韩信 韩信为什么落到被竹竿捅死的下场

吕后为什么要处死韩信 韩信为什么落到被竹竿捅死的下场

还不知道:一代大将韩信为何落了个被宫女用竹竿捅死的下场?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韩信被宫女用竹竿戳死主要是因为刘邦曾为他许下“三不杀”和“五不死”的诺言,这种死法看似残忍但也是对韩信的尊重。兵仙韩信的大名我想诸位读者都不陌生,作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能力毋庸置疑。当...

刘繇:汉末群雄之一,曾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

刘繇:汉末群雄之一,曾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

刘繇(156年~197年),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东汉末年宗室大臣,汉末群雄之一,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太尉刘宠之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繇最初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任下邑县长时,因拒郡守请托而弃官。后被征辟为司空掾属,除授侍御史,因战乱而不到任,避居淮浦。兴平元...

汉武帝一共有六个儿子 他们的结局为何都不好

汉武帝一共有六个儿子 他们的结局为何都不好

对汉武帝有六个儿子,为何最后结局都不太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武帝刘彻一生有六个儿子,其中有三个儿子自杀,两个儿子早逝,只剩下老五刘髆算是顺利活到了终老。“皇家儿女难将养”这是出自某影视剧中的台词,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汉武帝的六个儿子都在权利的漩涡中挣扎,最后...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还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有什么用意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还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有什么用意

对诸葛亮死后,为何要在口中含七粒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我们大家非常喜欢的人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小时候每次看到诸葛亮身死的场景,都会不由自主地流泪,不想诸葛亮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离开人世。不过在悲伤之余,又非常好奇,...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