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揭秘:明朝文官中为何会出现歧视现象?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8-01)330

揭秘:明朝文官中为何会出现歧视现象?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会试中式举人、监生与吏员,这些不同身份的人通过礼部或吏部的具体选拔考试后,在吏部听选、授职过程中,由文选清吏登记其出身方式而依制授任。于“进士”而言,通过礼部会试的中式举人殿试后分别获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的身份等级,后二者赴部听选时,无须再如唐人须经吏部选试方可授任,而是直接进入登记与娃选授职阶段。

监生(包括举人、贡生等)、吏员各自按要求历事、服役期满后,赴吏部参加吏部组织的考试,考中者即获得官员身份,文选清吏司责成填写考试时身份类型—此类型只标明其获得官员资格的途径,而不再是他们当下的等级身份,同样由稽励清吏司整理、贴黄。“进士”、“监生”、“吏员”等身份,经过吏部二司的登记、整理,伴随各自终身,作为各自的“出身”类型

一、明朝的文官出身

需要指出的是:出仕之途,应指科举、历事、资次等方式;进士、监生、吏员则是文官的入仕前身份类型。因为这些出身类型与出仕途径基本一一对应,明人在言及入仕途径时,往往假借或省略而言之,如前引丘濬《大学衍义补》三处文字,所谓“入仕之途”有三,为进士、监生、吏员”之语,实即“进士(由科举中式)、监生(历事)、吏员(资次)”的省略。

明人入仕有不同途径而有相应出身。对于文官的不同出身及不同的入仕方式,明制,这方面的内容都要登记贴黄,而且,与王朝对官员整个仕宦生涯的升降迁转管理都要联系起来。这一制度,由明太祖于洪武四年即已将前期实践加以定制实行,将文武百官的姓名、籍贯及“起身”等详细记录,并盖玉玺存于内库。

为防止日久错漏,命吏部每月一次更贴有除拜、迁调的官员贴黄,每岁终以其籍进忙于内库,作为定制。此时尚称“起身”。洪武二十六年《诸司职掌》贝详列了初选者赴选部登记候选时的各种身份—进士、监生、通经、秀才等。吏部文选司登记的选人出身记录,授职过后,即付稽励清吏司,由其负责整理、用印、交付(内府一份)、保管(本司一份)及续转等事项。《明会典》卷十一《吏部稽勒清吏司贴黄》部分记载甚详。

揭秘:明朝文官中为何会出现歧视现象?

明代文官初授之后,各自有升降迁转。《吏部职掌》、《明会典》等记载着专门的条文事例处理,其规定有选任程序(如类选、推升、保举、改调等)、有特定部门官职的选授迁转,有特定出身的升职规定等等。这些规定,影响着官员的仕途进程与发展空间。和初选一样,这些条文制度,仍然是分类别规定,进士、举人、贡生、例监等分别不同。在制度的实际实施运行中,一传再传之后,更是放大了这种出身带来的进迁差异,对官员的仕途命运形成了明显的出身效应。明代中后期,这种出身效应被放大而成为政治问题。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制度设计上看到出身差异,也可以从明人的切身言论到这种出身效应带来的官场态势。众多材料,皆揭示出明代论议资格的重点,即在“出身”之上,将宦海沉浮的关键因素几乎与出身差异联系起来,并逐渐衍生出反对出身歧视,为举贡不平的思潮,嘉靖朝论政行政的热点“三途并用”,即是这种思潮的典型体现。

穆宗登基,下诏又再次强调要三途并用”而不拘资格:“朝廷用人,惟求任当其才。若拘泥资格,使举人绝望于九卿,岁贡不得为方面,殊非饬吏治、作士风之意。今后吏部用人,毋拘三途,但有才能卓异者,即便破格擢用,以示激劝。”三例见三十余年间,虽屡申并用之令,但依然是进士晋升速度快,发展空间大,预期品级髙;举人、贡生出身官员的上升空间己有既成禁锢惯例—即己形成授任方面的非正式制度。

顾炎武痛心明亡,斥责此种现象曰:“明初荐辟之法既废,而科举之中尤重进士……举、贡历官虽至方面,非广西、云贵不以处之。以此为检曹一定之格。间有一二举、贡受知于上,拔为卿威,大僚则必尽力攻之,使至于得罪谴逐,且杀之而后己。……科第不与资格期,而资格之局成。”因出身差别形成资格之局,正是明代资格制的主要内容与朝代特色。明代前期起翰林官几乎已为一甲进士与庶吉士的专任,嘉靖时文征明以岁贡得荐入翰林,已为“只会中状元”的姚洙、杨维聪几诮,实与轻视非进士出身的思维习惯一脉相承。

揭秘:明朝文官中为何会出现歧视现象?

上言进士、举贡在晋升、迁转之路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而降调命运,非进士出身者乃得首当其冲。嘉靖时陈建《任官十议》言:“今仕途惟进士出身者不限。其举人监生,每榜所选,初一考察即十點去二三矣,经再考察十已點去六七矣,经三考察不去者十一而己,况杂流乎?”明代以考察来淘汰官员而为拣选举贡提供机会,陈建此言,乃见举人、监生及吏员等杂流得官甚难而失官更易。

二、明朝人对出身歧视的批评

丘濬即指出:“祖宗所恃以求贤辅治之具,诚莫先于进士一科,是以百年以来,凡明治体、建功业者,皆自此途以出。”反过来,这种局面又会强化进士与功业、官员与科举的关系,正德间名臣何孟春就称时人有此看法:以进士为“年少气锐,州县职非彼所止,彼能以黄甲自爱,故不安小成而多举职,旌异之典每先焉”,而监生、吏员出身官因前期的出身授任过程中长时间的壅滞,所以“监生、吏员出身者流,大较钟鸣漏尽、日暮途穷之人……十人而九皆坐可點之列。”

这种互为因果的简单化思维,极易形成成见。至偏重科目已成王朝弊政的嘉靖朝,潘季驯为进士独重的辩护就与此思维如出一辙,他在嘉靖三十八年所上《慎选民牧疏》中说:“臣窃谓我国家官人之法虽曰三途并用,而特重进士之科,是历朝建功立业者,进士十居八九。盖士子既蒙进士之选,莫不有破硕上进之心,纵有识趣卑污、不自爱惜者亦十之一二也。举贡之人,每以资格自限,而况历试多年,方行就选,精力为之减损,意气为之折磨,报国之心轻,营家之念重矣。其豪迈之才、坚贞之操,难保尽无,殆亦十之一二。”

这种将出身与行政操守简单对应,已属明显的偏见与歧视了。而此种歧视应为主流,这在后来的朝廷政议中可得到侧面印证。隆庆四年,吏科给事中贾三近所上之疏,言:“近年州县长吏率重甲科而轻乡举。同一宽也,在进士则为抚字,在举人则为姑息。同一严也,在进士则为精明,在举人则为暴戾。低昂之间,殿最攸异。”

隆庆五年,兼署吏部尚书的高拱上《议处科目人才以兴治道疏》言:“国初进士举人并用,其以举人登八座为名臣者,难以一二计。乃后进士偏重而举人甚轻,至于今则极矣!其系进士出身者,则众向之,甚至以罪为功;其系举人出身者,则众薄之,甚至以功为罪。”嘉靖朝已起诸途共重之议,三人之疏,显见明代官员所受评判和待遇,非与自身能力与行政行为相关,而与出身相关,进士出身则罔顾而从优,举人则无非而皆劣。

出身歧视,尽在其中。这种歧视,很容易让人想到晚明白话小说中的牢骚,如《警世通言》中的《老门生三世报恩》,《初刻拍案惊奇》中的《通闺阔坚心灯火,闹图圄捷报旗铃》。

有意思的是,贾三近之疏反对对举人和进士双重标准,但该疏另一部分的内容却又体现了强烈的出身歧视:“又:今州县正官有缺,率委佐威,大都年力衰耗、资格卑微、渔猎贪黎,虽亟为被點,而斯民已重狼狈不堪矣。宜下吏部,凡州县长吏毋得偏重进士,署印毋得滥授杂流。”其言资格之害,复以“资格卑微”论人,侧面反映出便是这些有识之士对于所谓“杂流”的无意识的歧视心态:举人、进士皆由儒入仕者,“杂流”则多为由吏入仕者。

三、总结

明代官员个人仕途命运与王朝管理上的这种出身影响效应,虽有其制度上的分类管理因素,然查阅相关史籍文献后可发现,嘉隆之后,在事关升迁的官员评议上,出身差异演变为强烈的出身歧视。洪、宣之后,在惟重科目的前提下,进士为高官,而可凭借权职建立功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8/13087.html

“揭秘:明朝文官中为何会出现歧视现象?”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关于海瑞的后世评价如何?

历史上关于海瑞的后世评价如何?

海瑞,字汝贤、一字国开,号刚峰,世称刚峰先生。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海瑞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忠孝廉洁的名臣,《明史》对他的评价是:“秉刚劲之性,憨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励,诚为人所难能。”海瑞一生践行“忠孝”二字,但是,史学家对海瑞的“忠孝”却多有否定,认为他“尽忠...

刘弘是什么出身?他为何会被百官废黜

刘弘是什么出身?他为何会被百官废黜

刘弘,大汉帝国第四位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西汉后少帝四年(前180年),皇太后吕雉病死,陈平与周勃等文武百官却发动诛吕安刘政变,将后少帝囚禁,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后少帝是汉惠帝的亲生儿子,又没有大错,为何百官却非要将其废黜并杀害呢一,出身皇室刘山出身西汉皇室,为汉惠帝之子,因此自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满州镶黄旗人,康熙帝第三任皇后。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提起康熙的皇后,几乎所有人想起的都是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弥留之际生下的孩子,被康熙在幼年的时候,就封为了皇太子,被康熙抱在怀里长大。由此可见,皇太子是子凭母贵。更让所有人相信,康熙的...

黄忠:东汉末年蜀汉名将,是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黄忠:东汉末年蜀汉名将,是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黄忠(?-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军山之战中,黄忠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拜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

许靖:蜀汉时期重臣、评论家,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

许靖:蜀汉时期重臣、评论家,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

许靖(?—222年),字文休。汝南郡平舆县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蜀汉时期重臣、名士、评论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许靖因与从弟许邵俱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后被刘翊推举为孝廉,任尚书郎。曾先后投奔孔伷、陈祎、许贡、王朗等人,于孙策攻王朗前与家属俱避难交州,受到交趾...

刘备取益州庞统有上中下三计 刘备为何会选择中计

刘备取益州庞统有上中下三计 刘备为何会选择中计

还不知道:刘备取益州时,庞统提供了上中下三计,为何刘备只选用中计?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事实上,庞统提供了上中下三计后,刘备之所以只选择中计,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上中下三计刘备前半生,一直颠沛流离,虽然他有关羽张飞这种绝世猛将相助,但苦于没有长远的规划,所以他...

平阳公主两度丧偶又是寡妇 卫青为何还会娶比他大十几岁的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两度丧偶又是寡妇 卫青为何还会娶比他大十几岁的平阳公主

对为何一代名将卫青会娶一个比他大十几岁还两度丧偶的寡妇为妻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朝第一名将卫青最后娶了一个两度丧夫还比他大十多岁的寡妇是不是有点令人称奇,不过如果知道这个寡妇身份就会知道卫青有多么谨慎明智了,卫青要娶的寡妇不是别人,此女正是当时汉朝皇帝刘彻的亲...

廖立:三国时期蜀汉重要谋臣,得知诸葛亮死讯后郁郁而终

廖立:三国时期蜀汉重要谋臣,得知诸葛亮死讯后郁郁而终

廖立(生卒年不详),字公渊,武陵临沅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谋臣。被诸葛亮评价为“楚之良才”,与庞统相提并论。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的荆州南部三郡(长沙、桂阳、零陵)被吕蒙偷袭后,廖立脱身奔归刘备,刘备不责备廖立,任他为巴郡太守。刘禅继位后,廖立自恃奇才,公然批评刘备、...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