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一毒舌大臣,李时勉有何经历?
明朝之一毒舌大臣,李时勉有何经历?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我们知道明代大臣多出硬骨头,尽管有明一朝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不过明代的御史言官同样也是不要命的主儿。这些个言官谏臣们用近乎严苛的标准要求皇帝,但凡皇帝表现出了哪怕一点的懈怠,御史们飞扬的奏疏变回堆满案头,而且他们以挨打为荣,求着皇帝打他们 *** 来成全他们铁骨铮铮的美名,所以皇帝们看着这些又臭又硬的言官御史也是头大无比。
明代皇帝没少在言官身上吃瘪,最著名的莫过于“海瑞骂皇帝”,海瑞尖锐而辛辣的指出了嘉靖在位几十年乏善可陈的政绩和国弊民穷的现状,并毫不给面子的说:“嘉靖者,家家净也”,把修道求仙以喜怒不形于色的嘉靖皇帝气的跳脚,不过冷静下来的嘉靖仍然感慨海瑞的忠心,并没有过多地追究,海瑞则成了官员们硬骨头的代表,您想想看,连皇帝都敢骂,还有什么是这人不敢做的!
不过说句实话,这世上就没有明代言官们不敢作的死,海瑞老兄骂皇帝够狠吧,今天这位大爷更是狠人中的战斗机,海瑞把嘉靖给气了个够呛,这位大爷直接把皇帝给活活气死了。。。。。。而且皇帝死之前还对这位爷咬牙切齿,恨不得把他千刀万剐。
按理说把皇帝给气死最少也是个剐罪,不株连九族就算是万幸。这位大爷犯了如此滔天大罪非但没有追究责任,太子即位后对这个“杀父仇人”也很尊敬,甚至把他官复原职,这当真是大大的奇闻。
这位大爷就是明代之一毒舌,外号“打不死”的李时勉。
李时勉从小就是个硬骨头,性格执拗倔强,要真认准了一件事九匹马也拉不回来。童年的李时勉用功读书到了什么地步?冬天的夜晚又黑又冷,家人劝小时勉去休息,而李时勉怎么都不愿意。为了御寒,小时勉用了个怪 *** :他用棉被把自己的脚给包起来,紧紧地捆在一起,然后把脚伸进了木桶中,家人看着小时勉怪模怪样的读着书,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十年寒窗苦读,李时勉终于在永乐二年考上了进士,命运对李时勉颇多照顾,这个官场愣头青两次奉诏进行《太祖实录》的编修,能够加入到编修团队,说明朝廷对你才能和品格的信任,可以说是宦途平步青云的坚实基础。果不其然,在《太祖实录》编修完成后,李时勉被任命为翰林侍读,您可别小看了这个职务,这翰林侍读身处内阁之中,既能够近距离接触皇帝,和他品读文学,也有资格和机会参与国家政务,可以说身份和地位都尊贵显赫,是个大大的美差。
毕竟和皇帝挨得近,受领导的关注最多,按理说只要谨言慎行,小心谨慎,像这种翰林侍读升迁的机会比其他人大的海了去了,不过李时勉可不甘心就这样默默无闻,这位老哥是个硬骨头,更是门大炮,看到了不爽就要喷上一番。
之一个挨炮的就是李时勉的领导兼伯乐:永乐皇帝朱棣。永乐十九年,北京的奉天、谨身、华盖突然发生了火灾,在当时来说可是大大的噩耗,皇帝一定有什么失德之处所以导致上天震怒,降下天火惩罚他。于是乎成祖朱棣赶忙下诏征求直言,皇帝的意思当然也很明显:现在三殿发生火灾导致百姓不安,寡人要表现出一副虚心纳谏的态度诚恳接受老天对我的批评,你们也象征性的意思一下,上疏稍微批评我一番,糊弄一番不就完了么!
成祖算盘打的挺好,不过大臣们早就积了一肚皮,这是为啥?朱棣原来是燕王,北京作为他的老巢是经营多年,篡位成功后的朱棣一直对南京的气候和大环境不适应,还是应该回北京去!于是成祖朱棣下达了迁都北京的命令,同时大肆召集工匠和百姓往北京迁移。大臣们纷纷上疏迁都的弊端,其中李时勉老哥跳的最前也反对的最欢。
首先李老哥提出了迁都并不可取,北京作为帝国的首都并不合适,同时指出了那些进贡的外国人也不是啥好鸟,皇上您怎么能让他们经常性的在您身边呢!总之是balabala的写了一大通,总共列举出了十五条皇帝你做得不对应该要改的地方。
于是成祖喜闻乐见的打脸史开始了,本来想意思意思的他看着如雪花一般的奏疏脸都绿了,尤其是看李时勉语调尖刻丝毫不给他留面子的奏疏更是气炸了肺,越看越气的成祖好几次气的把李时勉的奏折揉成一团扔到地上,不过等气消了成祖又觉得李时勉这货虽然嘴臭但有些意见说的中肯有道理,于是又捡起来接着读,又被气个半死扔地上。
成祖到底是个雄才大略的英主,李时勉的奏疏虽然让他生气,但还是施行了部分建议。从这件小事上就能看出来老李是个宁折不弯的主儿,成祖可不是啥善男信女,这个刀头舐血的战场皇帝要杀起人眼睛都不会眨一下,敢给皇帝上这样的奏疏,老李这个硬骨头的特质彰显无遗。
不过李时勉的话未免太多了一些,奏疏的事儿皇帝没有找他的麻烦,他又接二连三的给皇帝提意见,成祖实在是受不了李时勉没完没了的聒噪,于是找了个借口把李时勉给投进了大牢,足足吃了一年多的牢饭才由杨荣说情给放了出来。
按说吃了这一年的苦,老李你就稍微收敛一点吧?就不!李时勉的执拗再一次让我们大跌眼镜,这位老哥是姜桂之性,老而弥坚。不过这次开炮的对象变了,变成了仁厚的明仁宗朱高炽。
我们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明仁宗是个啥性格,这位皇帝是个大胖子,身体虚弱胖到走路都容易摔跤,雄才大略的朱棣对这个大儿子极不喜欢,认为这形象气质太给自己丢人了,成祖当了皇帝以后更把这个长子嫌弃到了骨子里,没少琢磨着换太子,还是因为朱高炽有个好儿子朱瞻基才勉强保住了太子之位。有了这么一个强势的老爹,平日里朱高炽都是小心谨慎,唯恐做错了哪怕一件事惹父皇不高兴,所以朱高炽是个性格弱势甚至偏一点阴柔的皇帝。与朱棣强硬的执政手段不同,朱高炽是个仁君,在他短暂的皇帝生涯中缓和了与朝臣们的关系,并且与民休养生息,在他和大臣们的一起努力下,大明的国力日渐升腾,最后他的谥号:仁就是对他更好的评价。
这么一个好皇帝李时勉有什么可喷的呢?还真有。
朱棣死后仁宗继位,朱高炽是个好皇帝,不过有个缺点:比较好色。按照咱们中国古代的传统:百善以孝为先,父母的死亡对儿孙来说可都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需要守孝三年来寄托哀思(明代把官员守孝称为丁忧),在这三年中必须要做到清心寡欲,不能办喜事,更要和妻子保持距离。古代讲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如果在父母的丧期搞出了什么丑闻则为舆论和社会所不容(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因为被别人诬告丁忧期间与侍女亲近所以坏了名声,仕途毁于一旦),毕竟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你怎么能指望他忠君爱国呢?所以为父母丁忧守孝还涉及到道德审判,丁忧的官员们都战战兢兢,唯恐落下口实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现在先帝已死,朱高炽老兄仍然没控制住自己的下半身,经常性的到嫔妃处去寻欢作乐。皇帝夜夜春宵这种事儿当然瞒不过朝廷的官员,不过大家顶多暗笑一番也就过去了,不过李时勉是谁?这门大炮又要冲着明仁宗开炮了。
李时勉开始洋洋洒洒的写奏折,他借口太子朱瞻基被调到陪都南京,新朝万众一心,百事待举之际向明仁宗恳切建议,首先提出太子不应该离开首都,并且还在奏折里轻飘飘的写了一句:“谅阴之中不宜近妃嫔。”,啥叫谅阴?就是守丧,也就是说李时勉劝皇帝您可要点脸吧,老爸死了你还有心思去玩女人?
可以说这一炮把明仁宗打的人仰马翻,明仁宗看到李时勉这篇奏折气的浑身发抖,又羞又气又不好意思。按说宠幸妃嫔这事儿吧,自己不说,臣子们不谏,大家都默不作声当做没发生也就完了,谁知道李时勉这个不怕死的当着朝野众臣给捅了出来,这要是让百姓们知道皇帝在守孝期间还亲近女人,自己的名声和脸面还往哪搁?更何况太子前往南京也实在是明仁宗自己的小算盘,朱棣讨厌自己而喜欢自己的儿子朱瞻基,所以很小就给朱瞻基扶持培养了势力和心腹,虽说自己百年之后皇位交给太子无疑,但毕竟谁也不希望有个羽翼已经丰满的继承人在边上眼巴巴的看着,现在李时勉一点情面也没给自己留,全都抖了出来,这就不是只在百姓们中丢脸了,这要是记入了史书,自己一世英明全毁于一旦?
善良宽厚的明仁宗也气的跳脚,他把李时勉召进宫来训话,按说明仁宗也希望李时勉心里有点数,自己责骂他一番,而他承认了自己听错了,保存了皇帝的颜面皆大欢喜。结果李时勉这个硬骨头丝毫不理解皇帝的苦心,他反而教育起皇帝,要清心寡欲切勿切勿文过饰非,而且皇上您宠幸嫔妃这事情可抵赖不得,内宫都有记载的。意思就是说皇帝你也别抵赖了,这事儿千真万确大家都知道,遮遮掩掩也没用!
明仁宗气昏了头,直接吩咐武士们用金瓜殴打李时勉,金瓜这玩意可是实心的,老李挨了三金瓜肋骨就被打断了几根,直接昏死了过去,仍不解气的明仁宗把李时勉关到了锦衣卫的大牢之中,还是因为有个锦衣卫千户认识李时勉,偷偷地请来了名医给李时勉治病,这才捡回了一条小命。
这头儿李时勉没事,那头明仁宗可就有事了,皇帝本来身子就虚弱,这段时间频繁的宠幸妃子也把身体给搞得够呛,偏偏又被李时勉给气了个半死,想着自己这点子事都被记入了实录,自己被后世人嘲笑唾骂的可怕后果就把李时给勉给恨得牙痒痒,这一气就把原来的小病给气成了大病。病势沉重的明仁宗在病榻上提到李时勉还恨得咬牙切齿,他恨恨的对着自己的心腹大臣夏原吉说:“李时勉竟然敢当廷侮辱我!”,夏元吉只能好言相劝:“皇上您养病要紧,不必把李时勉放在心上”,明仁宗气的拍着床光火说:“你不知道这厮有多无礼!”,说着气喘吁吁,当晚仁宗就死去了,因为李时勉的这封奏疏的 *** ,仁宗皇帝竟死不瞑目。—仁宗大渐,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仁宗死后,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宣宗一听说先帝是被李时勉给气死也勃然大怒,把李时勉喊过来要痛骂一番就要推出去斩首,李时勉叩头解释说:“臣劝谏先皇在守孝期间不应当亲近嫔妃,而且也不应当让皇太子远离左右。”,原来李时勉是替自己说话才挨了先皇的打,朱瞻基的脸色稍微平静了一些,又问李时勉:“当年的奏疏草稿这些东西还在么?你把内容复述出来给我听听。”,李时勉回答说:“当年奏疏的内容臣已经忘记,而且草稿已经烧掉了”。
明宣宗为什么要问草稿?原因就是明代的谏官们很多是求打,何谓求打?他们会故意用措辞夸张严厉的话去 *** 皇帝,如果挨了皇帝的打(也叫廷杖)或是被流放,这个谏官则在仕林和官场有着很好的名声,大家会夸奖他“犯颜直谏”,所以这李时勉写的这封奏疏是真的为了皇帝好还是想给自己博名声?如果是打着给自己造势的目的,那这封奏疏一定要留下来给后世人看到自己是多么的英勇无畏,这样的人明宣宗当然不会留,而李时勉把奏疏烧掉则说明他是真心为了先帝的名声着想,所以明宣宗称赞李时勉是个忠臣,反而把李时勉官复原职。
好吧,人家把你老爸给活活骂死了,愣是一点责任没追究还得到了重用,宣宗的这波骚操作也着实让我们挠头,其实想一想也明白,李时勉的奏疏是为了自己考虑,而父皇死亡的直接受益者是自己(让自己提前成了帝国的实际统治者),背地里得了好处的明宣宗自然不会去追究李时勉的责任,如果还宽宏大量的赦免了他的罪行,岂不是更成全了自己虚心纳谏的美名,所以李时勉死里逃生的结果也就奇怪了,而这个硬骨头也最终成了四朝元老,最后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