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备坐拥的徐州六郡怎么被吕布打下了?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8-02)370

刘备坐拥的徐州六郡怎么被吕布打下了?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东汉末年,徐州有五个郡、国,分别是:琅琊国,彭城国,东海国,下邳郡,广陵郡。

我们所熟知的徐州六郡是曹操接回汉献帝后,增加了一个东莞郡。

徐州的治所,其实也在不断变迁当中。原本治所在郯县,东汉末年转移到了下邳。等到魏晋时期,又转移到了彭城(时间点存疑)。

准确来说,陶谦为徐州牧时,治所在郯县。刘备占据徐州时,将治所迁移到了下邳。吕布也就顺理成章占据了下邳作为自己的治所。

所以说刘备撑死了也只有徐州五郡,那么事实上真的如此吗?陶谦交给刘备的是一个完整的徐州,还是一个烂摊子呢?

刘备坐拥的徐州六郡怎么被吕布打下了?

一、客观上说,刘备只占了徐州的2.5个郡。陶谦的手下把曹操的老爹曹嵩给宰了,这事儿可算是倒了血霉了!曹操二话不说,立刻冲上来要灭了徐州。

他是真的要灭,因为这哥们一路走一路屠城,先后屠了徐州的彭城、傅阳、取虑、睢陵、夏丘等地。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徐州的琅琊国、东海国都被曹操给祸害了。除此以外彭城国也被祸害了一部分。

这么一来徐州其实已经残破不堪了,只剩下了下邳郡、广陵郡和彭城国的部分地盘还在陶谦手里。

在陶谦奄奄一息的情况,把徐州甩给了刘备。其实也只是甩了徐州的2.5个郡给刘备而已。说刘备手握徐州六郡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就在刘备打算厉兵秣马,好好发展徐州的时候,不速之客吕布又跑来了。刘备当时入世不深,想要学习陶谦,如法炮制一般地将吕布安置在小沛。

小沛这地方好啊,可以挡住北边兖州的曹操。当年陶谦用刘备在小沛抵挡曹操,现在刘备用吕布抵挡曹操,道理是一样的。

结果呢?就在刘备只剩下2.5个郡的情况下,袁术又跑来跟刘备争夺广陵郡了。当时双方在盱眙和淮阴二地展开阵势互相厮杀。

结果刘备还被袁术给打败了!这下子广陵郡彻底丢了,那么刘备手里还有个啥?是不是只剩下了一个下邳郡和半个彭城国了?

不打紧,吕布还要在这种情况下,捅刘备一刀。等刘备兵败而归的时候,吕布已经赶跑了张飞,霸占了下邳。

连徐州的治所都给丢了,刘备哪里还有脸做什么徐州牧呢?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只好再次回到小沛,等待时机报复吕布了。

刘备坐拥的徐州六郡怎么被吕布打下了?

二、人际关系上,刘备还没开始处理。刘备这个人天生就善于交际,他每到一个地方,先跑去认识当地的豪强。为啥?因为多个朋友多条路,更何况是有权有势的朋友呢?

凭借这个优势,刘备在徐州很快结识了有钱人糜竺,也结识了有才之人陈登。得到这两个人的支持以后,刘备才敢从陶谦手里接过徐州这个烫手山芋。

为啥说徐州烫手呢?因为陶谦能力一般,无法把徐州发扬光大,因此周围的邻居们一个个都想把徐州当成现成的肉给吞了。比如说兖州的曹操、流浪的吕布、淮南的袁术等等。

有了徐州本土豪强的支持,刘备的腰杆子笔直多了。可是他还没时间继续跟其他豪强加强关系,同时陶谦原来的那帮人,其实也未必都臣服于刘备。

因为刘备的实力太弱小了,当初来解救徐州危局的时候,他只带了3千人马,还是跟好朋友公孙瓒借来的。就算到了小沛发展了一点兵力,也不足以让陶谦的旧部对他服气。

所以刘备必须要花费足够的时间来拉拢徐州内部各方面的力量,可就在刘备打算干这件事的时候,吕布来了。

好吧,那就先把吕布安置到小沛好了。刘备正要继续发展人脉关系的时候,袁术又来了。无奈之下刘备只好去找袁术干架,毕竟领土问题,不可商量。

结果这一架打完,兄弟啊,你也不需要搞什么人际关系了,因为徐州为数不多的地盘,已经被袁术和吕布给瓜分得差不多了。

三、刘备用人不当,导致吕布一波肥。刘备这辈子用了两个亲似兄弟的人,关羽和张飞。结果张飞丢了徐州,关羽丢了荆州,直接把刘备的小命给送走了,真可谓是成也关张,败也关张。

这回刘备就用了张飞镇守下邳,张飞这个人有个臭毛病,那就是喜欢跟当官的打交道,不喜欢手底下那些士兵。

人家跟着你出生入死,结果你却瞧不起人家,你说谁还愿意给你卖命啊?要不是看你长得有点可怕,没人愿意跟着你混。

这回张飞就得罪了陶谦的旧部曹豹,曹豹跟张飞老是吵架,这帮人本来就不服刘备,张飞还要跟他们针锋相对。这下好了,曹豹直接投奔吕布去了。

此外昔日陶谦的部下中郎将许耽,也不太服气刘备的管辖。所以等到吕布大军来了以后,直接打开了下邳城门,甚至召集了大批丹阳兵作为内应。

这下好了,吕布和丹阳兵里应外合,一举击败了张飞。不光张飞被赶跑了,刘备的妻女也都被吕布给抓了。

在这件事中,刘备让张飞镇守下邳,本身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此外,刘备让陶谦的旧部依旧担任重要的军职,却没有做过多的考量,这也是欠缺的地方。不是陶谦一句话,人家这帮人就必须得跟着你刘备混的!

总结:吕布拿下徐州,所处环境也一样。刘备原本接手的徐州就只有2.5个郡,还被袁术抢走了一个广陵郡。因此刘备只有1.5个郡的地盘。你以为吕布接手徐州以后,就好到哪儿去了吗?其实吕布也是这么个情况。

此外刘备还没来得及拉拢陶谦的旧部,同样吕布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自己带来的人马和陶谦的旧部未必就合得来。此外吕布还压不住地方豪强,比如说陈登跟他就不是一条心。

至于用人方面,其实吕布也好不到哪儿去,最后出卖吕布的侯成、宋宪、魏续等人,不就都是吕布手下的大将嘛!

所以说吕布的各方面条件比刘备还要差,他自然也守不住徐州了。没多久曹操大军压境,刘备又给他做辅助,吕布的败亡,也只是旦夕之间而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8/13192.html

“刘备坐拥的徐州六郡怎么被吕布打下了?” 的相关文章

华佗是给曹操治病的大夫 曹操为何将华佗杀了

华佗是给曹操治病的大夫 曹操为何将华佗杀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当年曹操为何坚决要斩了华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代枭雄,现如今人们对于曹操的看法也褒贬不一。那些说曹操是一代奸雄的人之所以如此评价曹操,主要是因为曹操曾经说过一句名言,那就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除此之外,人们对于曹操有...

空城计时诸葛亮背后还有两个书童 司马懿是看到他们才撤兵的吗

空城计时诸葛亮背后还有两个书童 司马懿是看到他们才撤兵的吗

对空城计最大的倚仗,其实是城楼上的两童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描写十分详细,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注重描绘细节的同时,还怀有一种宏伟的大局观。作者借《三国演义》这本书深刻的...

李存贤是什么来历?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李存贤是什么来历?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李存贤是五代十国的后唐名将,为十三太保之十太保,为李克用家族效力四十多年,真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李存贤是如何为后唐竭忠尽智的呢一,投靠黄巢王贤为河南道许州人,少时赶上黄巢之乱,因此在黄巢军路过许州时前往投...

李恪在历史上的才能怎么样?

李恪在历史上的才能怎么样?

李恪是唐太宗的第三个儿子,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恪在后世有非常大的名声。普遍认为,他是李世民儿子中最有能力的人,是李世民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他后来没有继承皇位。反而被长孙无忌陷害,遭到冤杀,因此,后世对他抱有无限的同情。同时,李治被立为继承人后,由于性格比较...

邓方: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为人轻财果敢,深得南夷敬服

邓方: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为人轻财果敢,深得南夷敬服

邓方(?~221年),字孔山,荆州南郡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随刘备入蜀,后任庲降都督,卒于任上。邓方是蜀汉第一任庲降都督,为人轻财果敢,深得南夷敬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邓方是南郡人,后出仕刘备,任荆州从事。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

李世民在处理李承乾的时候 李世民为什么要选择上策而不是其他选择

李世民在处理李承乾的时候 李世民为什么要选择上策而不是其他选择

李世民如何处置李承乾方为上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作为唐高祖李渊的次子。虽然其因为并非长子而无缘太子之位,但由于其在唐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手下人才济济。所以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用武力夺取了本应是兄长...

黄巢用六十万大军攻破长安 唐朝为何没有被推翻

黄巢用六十万大军攻破长安 唐朝为何没有被推翻

你真的了解黄巢拥兵六十万,攻破长安城,为何却无法推翻唐朝?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880年十二月初一,黄巢率领六十万大军攻破了潼关,兵锋直指唐朝的都城长安。唐僖宗闻讯后仓皇出逃,黄巢坐在金色的肩舆上,在众多将士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进入了长安城。黄巢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誓言,并在长安...

三国演义中张郃的死与魏延和关兴有何关系?

三国演义中张郃的死与魏延和关兴有何关系?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张郃作为曹魏名将,以用兵巧变著称,张郃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善于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连诸葛亮和刘备都很忌惮他,最终,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退军时,设伏将张郃射死,除掉了这个心腹大患。在正史中,张郃追到木门,被箭射中右膝而死,在演义中...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