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渊心中的继位者是谁?真相是李建成吗?
李渊,字叔德,唐朝开国皇帝。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李渊到退位之前,面对的都是一个他仍旧理不清思绪的局面。
你说李渊心里一直想立的储君肯定就是李建成吗?
其实未必,而且立储这件事的本身,他都不是李渊能够绝对控制的问题,看似李渊想让谁当太子就谁当,可李渊受到的威胁,却是来自于另一个“维度”的,李世民根本就不跟他在同一个政治系统里玩,你李渊立的太子是谁,跟李世民造不造反,没有一点牵 *** 用。
变局,是在武德四年开始的。
对于李渊而言,窦建德、王世充是该死的,不管是他们生前还是死后,李渊都要恨他们。
因为就是他俩,给了李世民“脱离”的机会。
脱离这个词,意味着李世民和李渊之间形成一种“分裂”,这在关于唐初的历史中,是鲜有的说法,但事实,却是如此。
武德四年之前,李渊有很多打不赢的敌人,手下的虎将、智将都拿不下,假如忽视李世民的存在,李渊就只是一个很平凡、很普通的诸侯势力,还要垫底,在李渊的皇帝生涯里,刘武周、西秦都是很可怕的敌人,没有李世民,李渊打不赢。
所以就不能够忽视李世民,李渊的战争,不是“赏赐”战,而是“能力”战。
何为“赏赐”战?
如果要打的敌人很弱,兵力差距很大,是个阿斗都能轻松拿下,那么皇帝就可以把这一战当作“镀金”,当作机会送给自己想要提拔的臣子、儿子,这便是赏赐战。
何为“能力”战?
顾名思义,就是需要真材实料才能拿下恶战,往往是敌强我弱。
李渊点了点自己的阵营,最终确认,没人干得了这个活,如果不让二儿子上,全家回山西蹲着,如果二儿子上了,李家还有一线生机。
难道李渊不知道给兵权李世民危险吗?
他太知道了,在武德二年,李渊就防李世民跟防贼一样,不然为什么他还要“忽悠”李世民:
“以后这个太子还是你来当”
有人说这叫哄小孩,其实这更像是缓兵之计。
给了兵权,李世民使劲折腾,一个个敌人全部按倒,坚壁清野、游击、埋伏、间谍,游牧的中原的,经典的战术都用上了,李渊集团齐呼,秦王果真是天神下凡,但这有什么用?
李渊把兵权一收,你李世民还不是孤家寡人?
你再多套路,不给你人不给你兵,你能做什么?
因此在武德四年以前,李世民没有办法。
那为什么变化出在武德四年呢?
因为“天策府”正式成立,大本营就在王世充老巢:洛阳。
又是一次熟悉的剧情,李渊给权,李世民带人围洛阳,也还是熟悉的结果,战神李世民把王、窦两人都干趴下了,自此,大唐几乎宣告坐稳天下,那李世民的功绩大啊,必须要给赏赐,不然说不过去。
于是设立了一个“天策上将”的职位,这个职位,位于三公之上、王公之上,史无前例,绝无仅有。
在当时,李渊的儿子们都有“王府”,李世民本来也有秦王府,但因为一下子拿下了洛阳,李世民顺势搞出了个“天策府”,这个天策府可厉害了,有着自己的官制,长史、司马悼军曹,一个不落,非常完善。
而且李世民还升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这下子,李世民有了一个基本盘,那就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大片地区,都是听他的了,因为他有着地方更高的行政执政权。
假如不是一家人,这是不是就叫“割据”?
武德四年起,李世民就不是李渊可以随便拿捏的人物了,你说李渊在长安搞风搞雨,今天要立李建成,明天要李元吉,这对李世民的伤害致命吗?
并不致命。
李世民是个很聪明的人,也有野心,在打开洛阳的大门后,他迅速拉拢人心,后来李元吉请求李渊杀李世民的其中一个理由,就是李世民“私有化”洛阳:
李元吉说要杀了李世民,李渊说,你哥哥很有功绩,定四海之功劳,而且他没有犯错,如果杀了,拿什么做借口?
元吉因密请加害太宗,高祖曰:“是有定四海之功,罪迹未见,一旦欲杀,何以为辞?”
李元吉马上就说:
元吉曰:“秦王常违诏敕,初平东都之日,偃蹇顾望,不急还京,分散钱帛,以树私惠。违戾如此,岂非反逆?但须速杀,何患无辞!”
李世民打开东都洛阳之后,并没有立马领兵回京邀功,而是到处“撒钱”,立私惠,为什么这样做?
这很显然李世民已经在做准备了,洛阳被李世民打下那天,就不属于李渊了。
都说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爆发于武德七年的“杨文干事件”,但还有一个更早,更危险的矛盾,那就是李世民和李渊的父子矛盾,隐隐爆发于武德四年,这一年起,李渊的心里没有那么自在,你以为他一定就想立李建成,而不是拿李建成当挡箭牌吗?
在李渊的角度来看,让儿子狗咬狗,对他来说是更好的办法,这就叫帝王心术。
汉武帝是这样做的,后来的唐玄宗是这样,康熙也是这样,为的,就是让儿子们没有时间对付自己。
因为李渊没那么大能力,他怕,在这个神仙打架的年代,他压不住那么多人,但作为皇帝,他有一个专属的视野,可以让下面的人互相斗殴,大家打得遍体鳞伤,他再出来收拾残局。
而从某个角度来说,假如李渊在武德四年就赶紧除掉李世民,那么就没那么多破事了,李建成是嫡长子,顺理成章即位,天下欢喜,这不对吗?
想法自然是好的,李渊又何曾不是这样想的,可中原一统了,还有北方的突厥呢?李渊也打不过啊,所以李世民不能死,不仅不能死,兵权还需要越来越大,这接下来都是能力战,李渊也好,李建成、李元吉也好,他们没有隔着河就把突厥骂回老家的能耐。
就这样,一直拖到了武德九年。
武德九年,突厥问题依旧没有解决,但是李建成等不及了,他看出来了,李世民已经成了气候,一旦割据河南,李家就要分裂,李世民就可以光明正大地练兵,然后打进长安。
李世民VS李渊,难不成李渊能赢?
结果很明显,所以李建成要出手了。
而其实玄武门之变,这就是一场跟“兵权”没有任何关系的政变,死的人不多,算是一场规模极小的流血政变,甚至叫做不流血政变,那都是可以的。
在玄武门政变之前,李元吉以抵御突厥为由,调走了李世民身边的人,而且还把兵权给拿走了,严格来讲,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没权的人了。
李渊知道吗?
李渊知道,面对这个局面,他什么都不会去做,他要的,就是看看李世民、李建成,谁死谁活,他自然是希望李建成活着,这不代表李渊就是喜欢李建成当太子,但李建成不强势,好处理。
到了这个境地,李渊已经没有喜欢谁当太子的说法了,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他喜欢的,是对他最有利的局面和结果。
政变当天,李世民带着一众天策府的心腹进行埋伏,这一战,是李世民被逼到没有办法的下策,他没有兵,只能从监狱里“借人”出来撑场面,所幸的是,李渊的很多禁军,都是站在李世民这一边的。
因为李渊的叛徒够多,玄武门之变没有死太多无辜的人,全场就是李世民、尉迟敬德、李建成、李元吉在互相斗法,而很显然,武力值都在李世民这边,咔咔几下,兄弟互相残杀的局面形成,李世民获胜。
这可以说是更好的结果了,因为李世民不需要大面积造反,不需要割据,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局面对于李渊来说,并没有比李世民被杀坏多少,李渊要考虑的,是他自己不能被杀。
所以说,皇帝、帝王心术才是最可怕的,皇子们的权斗看似残忍,可那个裁判最残忍。
而关于玄武门之变之后的李渊禅位,其实是朝臣的共同结果。
在这场权力博弈之下,除了李世民有着优越的能力以外,天策府的文武官员,也没有一个弱者,他们对标的,就是以关陇旧贵族、弘农杨氏为首的李渊的老朋友们。
如果文武百官都不向着李世民,即便是李元吉、李建成死了,那么局面还是一样的,李渊要制裁李世民,还是可以制裁,但假如前提是百官都是向着李世民的,那么李世民就只需要把局面推动到一个量变的临界点,那就会产生质变。
武德朝向贞观朝的权力过渡,也是极其不易的,李渊严防左右,还是防不住李世民绽放野心,把自己赶下了台,可站在朝廷的角度来说,李渊下台,能者居之,这才是更好的结果,所以在贞观前三年,有一个对李世民的“观察期”。
李世民登基后,迅速恢复国内生产,也时刻在想办法瓦解突厥,因为突厥内部太强,两个可汗已经要分裂,在最关键时刻,李世民离间两个可汗,突厥内乱爆发,李靖等人受命轻骑北上,最终灭了突厥,抓回了可汗。
贞观三年,李渊正式让出皇宫,这是他卸下全部权力的时刻,因为突厥之亡,已经是隋唐几代人的执念的完成,李渊不服也得服,他也终于承认,这个二子绝无仅有,是他一生更大的宿敌,也是他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