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真的吗 历史上有没有这件事情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赵匡胤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纯属子虚乌有?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可以说是人尽皆知,然而却有一些历史学者,通过对此事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考察后,提出了一些列的质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 我们所了解的“杯酒释兵权”梗概
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但是赵匡胤即位后不到半年,便发生了昭义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反叛的事情。赵匡胤亲自出征,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他们平定。这件事之后,宋太祖一直对武将权力过大忧心忡忡。有一次,他在和谋士赵普的交谈中问赵普:唐代末年以来,战乱不断,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死于战乱,根本原因是什么?
赵普回答说:根本原因在于地方的藩镇权力过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则天下就会太平了。赵普还趁机劝进赵匡胤将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调离。
几天之后,赵匡胤在宫中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将领。酒过三巡之后,赵匡胤举杯说道:“我要不是有你们的支持,也没法坐到现在这个位置。可你们哪里了解,做皇帝也有很大的苦恼,还没有之前当个节度使活得快乐。当皇帝这一年来,我晚上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后感到很惊讶,便问是什么原因。赵匡胤说道:“皇帝的位子,谁不想坐呀?” 石守信等大将闻听此言,顿时吓坏了,赶紧跪到地上说:“我们绝对没有这样种非分念头。”赵匡胤摇头说:“我并不是不相信你们,只怕你们的部下有人贪图富贵,说不定也会给你来个黄袍加身,即使你们不愿意恐怕到时候也会身不由己呀。” 石守信等人听到这里,顿时感到大祸临头了,于是便都磕头请宋太祖赵匡胤给指一条生路。
赵匡胤便趁机说道:“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然后到地方当个闲散的官员,购置点田产,给子孙留点家业,自己也能安度晚年,也能免去我们君臣之间的猜忌,岂不更好!”
酒宴过后,第二天早朝,石守信等将领,便主动上奏章,说自己因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赵匡胤便立刻收回他们的兵权,并赏给他们丰厚的财物,然后打发他们到地方去当节度使。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的意思。
二、 学者的质疑之处
“杯酒释兵权”之所以在历史上这么有名,在于它用比较温和的方式解决了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避免了类似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功臣大肆杀戮的这种悲剧,成就了一段君臣之间的佳话。
然而,曾有学者通过对史料的考据,对这一事件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其论据主要有:
1。石守信等身为开国功臣的禁军将领是在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之后陆续被降职的。而据史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的生母杜太后是在这年的六月初二(建隆二年六月甲午)病逝的,按照惯例,当时全国上下应该在为杜太后服国丧,朝廷上下不准娱乐,更不准宴饮,赵匡胤应该不会违反这种礼仪,在国丧期间宴请大臣。
2。 “杯酒释兵权”这样一件大事,竟然在北宋史官编纂的《太祖实录》中没有任何只言片语。是后来才出自宋人的笔记和相关的史书中。根据笔者所查,这个故事最早出自丁谓的《丁晋公谈录》。而这个丁谓是宋真宗的宰相,还害死了一代名臣寇准,是有名的奸臣,还上了《佞臣传》。在《丁晋公谈录》中,故事的主角是赵普,主要描述了赵普劝赵匡胤解除石守信、王审琦的兵权,只字未提“杯酒”的事。
三、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纯属子虚乌有?
那么我们耳熟能详的“杯酒释兵权”是纯属子虚乌有吗?在笔者看来,也不尽然。通过笔者对这一故事出处脉络的考证,基本可以断定,虽然细节有出入,但基本史实还是可信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其实是一个不断被重塑的历史典型,除了我们上面所说的最早出处外,宋仁宗时的著名宰相王曾,在整理前朝笔记时把这段故事写入了自己的《王文正公笔录》。他为了增加这个故事的可读性,便将这个故事重新写了一遍,在这个版本中,便出现了赵匡胤宴请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细节,到了这里“杯酒释兵权”这一故事的基本框架就成型了。
再后来,那个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曾编纂《资治通鉴》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在自己的《涑水记闻》中,再度对这件事情演绎,把它最终演变成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杯酒释兵权”了。